想像力能否超越記憶?《887》
11月
26
2018
887(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85次瀏覽
王威智(專案評論人)

羅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887》的演出內容某程度上來說非常單純,就是一位中年大叔的喃喃囈語。這些碎唸裡,有個人家庭的生活記憶,有魁北克的種族衝突問題,亦有加拿大的認同政治掙扎。勒帕吉以獨角戲的形式將從個人到國族,微觀至宏觀的複雜敘事,統整在背誦《說白》(Speak White,亦譯《說白人話》)這首詩的戲劇行動中,為觀眾展演高度政治化卻又極富娛樂性和戲劇性的創作。

《887》看來精彩,與舞台各元素緊扣主題而高度整合有直接關聯。四面立方體的可開闔舞台搭配上投影,在包括斜面等多面向場景描繪出各種時空──既可以是勒帕吉小時候在887號的公寓模型,亦能化作書房、廚房、酒吧等現實空間。舞台的變化邏輯單純易懂,卻帶給觀眾猶如觀看萬花筒的感受。亦不難發現,《887》採用物體比例變化的呈現方式,讓勒帕吉遊走於現實和記憶間,一如他在節目冊中所說:「《887》對我而言,就像是用一個小寫h探究了解那些大寫的H。」【1】在真實活動空間活動的,是那位著急想背誦《說白》而求助無門的勒帕吉;在模型或非寫實舞台之中,勒帕吉則像位說書人,為觀眾講述種種個人即政治的魁北克生活記憶。

比例的變化為觀眾帶什麼感受?劇場裡該如何表現記憶,始終為一件能做到卻難做好的挑戰。關於記憶,一般劇場的演出裡,最常採用,或許也可以說最為乏善可陳的手段,大概為透過燈光(或許加上音樂)轉換,暗示跳回過去,演出接著繼續進行。劇場演出風格並無太大的不同,時間變化事實上多仰賴觀眾透過感受性指示進行腦內補完。稍有經費一些的製作,或許會加上換景。但是,記憶雖然無形,卻又會不斷回溯。這些既是破碎,又為扭曲的腦中景象,卻亦不斷真實地「在當下」影響著每個人。這種時間性的衝突感難道無法更好的被捕捉?於是《887》以模型化的形式來具體表現記憶的虛構。記憶不只在於透過模型被看見,更經由勒帕吉與之互動的方式,向觀眾傳達記憶被個人心靈記錄下的即時狀態。以戴高樂到訪的遊行一景為例。勒帕吉在這場戲裡,於廣場模型上放滿各式階層、年紀與種族的人像模型,並將手機放在模型車上,從手機鏡頭視角投影出廣場景像。接著,勒帕吉作為操縱者,快速地將車子推至另一端,人群因而閃現而過。換句話說,車子的相對視角折射出參與遊行民眾眼見戴高樂的驚鴻一瞥。極具劇場性的是下個片刻,勒帕吉在一側緩慢地、間斷地將模型車回拉,以仿電影鏡頭的方式,特寫出廣場上的人群樣態。正如那時台詞談到的,戴高樂本身,勒帕吉記得甚少,但是那些表達認同的激情臉孔,他記住了,也讓觀眾透過想像力看見了。

《887》是傾訴記憶的戲劇,也是關於劇場的評論。「後戲劇劇場」為戲劇學者雷曼 (Hans-Thies Lehmann)用以描述當代歐陸為主的劇場發展所使用之概念框架。具體內涵過於龐雜,難以一一重述。其中一項要點在於,劇場藝術是一種有關世界觀的隱喻與反映,我們對於世界的感知方式則會影響到戲劇結構與敘事。正由於現代社會在經過戰爭、科技等元素的衝擊後,遠非任何單一世界觀可以充分掌握,世界變得前所未有地複雜,劇場形式亦随之變化萬千,進入所謂後戲劇範疇。在這樣的精神及藝術脈絡裡,事物的整體性不但難以呈現,或許也難以說服當代觀眾。於是《887》中,當勒帕吉觀看了自己的預錄訃聞後,得知長年的劇場經驗竟不及五分鐘的電視臨時演員片段時,他顯露出了全劇少有的怒氣。劇場的價值在哪裡?

《887》正是在後戲劇時代,經由勒帕吉個人的後設視角,為觀眾再次展現劇場藝術的純粹魅力。歷史的整體性不會是《887》的重點,除非原本即熟知加拿大歷史的觀眾,才比較可能經由劇中場景來複習相關知識。當然,個人記憶的傳達亦不全然可靠,畢竟觀眾早已熟悉戲劇不能等同真實,個人記憶就算為真,也不見得能代表集體記憶。《887》於歷史與記憶的雙重框架與限制中,透過劇場的虛構展演,讓在地觀眾得以去想像、理解原本可能跟自己無甚關聯的世界觀及殖民傷痕裡,普羅大眾的生活樣態。最終本劇建構出了一個想像場域,讓在地個體能夠「部分」超越國家、文化和時空的疆界,與遠方他者進行情感交流。真正感人的,其實為劇場本身。

最後,之所以說是「部分」超越,則是因為文本最後的轉折竟然隱而未見。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作為全劇障礙的背誦《說白》一事,突然在劇末自動被克服。勒帕吉的《說白》一反前大半的節制基調,以慷慨激昴的情緒取而代之。作為一位不懂法語的觀眾不禁好奇,到底是反殖民的情感結構,還是法語作為另一種第一世界語言的國族自信,重整了勒帕吉的大腦,讓他最後能完美地表演《說白》?箇中緣由可能說不清道不明,只能留待觀眾自行想像。

註釋

1、原文為:887 is, for me, a humble attempt to delve into a history with a small “h”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one with the big “H.” 中文翻譯略失精準,既沒有捕捉動詞delve那潛入探索的動態,省略歷史這一單詞的翻譯,使得大小寫h的對照無法充分呈現。此句按原文及演出來推敲,大寫為History,小寫為複數的home。後者既有887公寓的各式家庭,亦有勒帕吉當下召喚種種記憶場域的指涉,國族作為宏觀的家亦應在暗示中。

《887》

演出|羅伯.勒帕吉 × 機器神
時間|2018/11/17 20:0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身兼多職的勒帕吉,亦步亦趨地導引我們進入他所創造的藝術之中,他的影像操作,讓我們可以看透其中;強而有力的在場(presence),觀眾甘願坐著兩個小時無中場休息,享受著他端上的劇場盛宴。(杜秀娟)
12月
20
2018
最後以剖面呈現計程車身,真實地看到癱坐車廂內的父親,由外而內從遠至深,觀眾已被推入,深切地感受到父親疲憊滄桑的人生。重複的話題帶著不同的深度,引著觀眾捲入主角對父親的理解與關懷,其實相當迷人。(羅文秀)
12月
11
2018
整場下來,不僅自畫面與畫面之間可見不同形式的趣味,而且交會座落於敘事者的口述現場,彰顯出了劇場中在場敘事的特性及其迷人之處,這是空間敘事的獨特之處。(吳政翰)
11月
26
2018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