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同演繹的不同表述《887》、《美國 民主》
12月
20
2018
美國 民主(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 Guido Mencari)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46次瀏覽

《887》

演出:羅伯.勒帕吉x機器神

時間:2018/11/18 14:00

地點: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 戲劇院

《美國 民主》

演出:羅密歐.卡士鐵路奇

時間:2018/12/09 14:30

地點:台中國家歌劇院

文  杜秀娟(專案評論人)

自古,劇場就是一門觀看的藝術。模擬的體系要觀眾認同劇中的人物與世界,以便達到滌淨的統治目的。疏離的體系則要觀眾看到自身所處的脈絡,進而促進改變的可能。在今年地方選舉前後的兩齣國外作品,使用不同的媒材,訴諸各異的觀看機制,卻不約而同地討論殖民主義與語言的關係,在理想與現實間的游移衝撞。這交疊的議題是本文的出發點,我更想做的是針對這兩個作品,分析其如何運用劇場元素來說他們的故事。

在勒帕吉(Robert Lepage)《887》裡,他熱情地引領觀眾進入他所虛構的世界裡。887是他兒時居住處的門牌號碼,站在公寓大樓的模型屋旁,勒帕吉頗像巨人,代表著一個全知全能者,搭配模型小物件的使用,過往的人物世界像小人國般。不僅物件尺寸的大小差異造就了他優游的空間,他更運用他擅長的影像科技與獨角演技【1】,成功地營造幻覺,勾勒出一幅流動風景,更開啟了個人記憶、魁北克人的身分認同與歷史的印記。影像部分運用了預錄影像與即時行錄,作為敘述推動劇情,成就舞台調度與營造氛圍。比如介紹兒時的鄰居,每層樓住戶都是一部錄像,每個家庭鮮活地存在舞台上;在另一處以類似電玩的圈圈移動代表住在這層樓的人際動線,顯現他活潑的一面。又比如在廣場群眾聚集的一景,以城市繪圖為背景,桌上兩列人物模型構成人群,手機扣在汽車模型邊上後,操控車子的左右移動,搭配音效上演一場擬真的投影,造就一場靈活靈現的廣場聚集。

而串連這些場景的,是由於他將應邀出席於一個會議,於其中朗讀Michéle Lalonde的詩〈Speak White〉【2】,但他因故記不住詩句。〈Speak White〉這首詩原是對英殖民者鼓勵魁北克人說英語的反擊,表達的是對加拿大非英語族群污辱的憤怒。這與認同的情感有衝突,在秀給我們一場左右腦的解說後,勒帕吉結論是記不住不全然是腦部的問題,而是因為衝突的情感阻礙了記憶。在述說了對父親的情感之後(以玩具小汽車代表父親的計程車),他「出席」了會議(觀眾席燈亮代表會議現場),鏗鏘有力地複誦此詩,表現他精湛的演技。身兼多職的勒帕吉(編劇、導演、演員),從演出開始亦步亦趨地導引我們進入他所創造的藝術之中,他的影像操作,讓我們可以看透其中;強而有力的在場(presence),觀眾甘願坐著兩個小時無中場休息,享受著他端上的劇場盛宴。

相對的,以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的《Democracy in America》一書【3】出發的《美國 民主》,敘述殖民與語言的問題,和一對清教徒夫妻在信仰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衝突,則運用不同策略。這個作品介於儀式、視覺藝術、戲劇與舞蹈之間,導演卡士鐵路奇(Romeo Castellucci)大量地使用帷幕,似乎是以幕(或說是鏡框)來結構整個劇作,許多場景讓我有在看畫作的感受。一開演大幕投影出美國五旬節教會「靈語」的由來,接著旗隊般的儀式開場,以旗子上的英文字母拼出字詞,是一種平面性的表現。母親背著女孩在暗夜行走,到以之與人交換一袋糧食,過程緩慢,加上雷聲、月亮、鄉間蟲鳴,仿如一場流動畫作。尤其後半部的儀式群舞,長時間在大幕的後方進行,布幕的有限透性讓坐在觀眾席的我睜大了眼睛依舊看不清楚,只想更張大眼希望能看得更清楚(當然不能)【4】。布幕隔開了舞台與觀眾,且將觀眾隔絕在外,整個觀看經驗成為一場偷窺。

兩場對話場景也類似手法,一場是兩個原住民交替說著其族語和簡單的英語,進而爭辯學習英語的目的,另一場是夫妻在農收貧瘠之餘,爭辯著神是否同在。原本可以運用戲劇對話的方式,讓戲劇元素流動而讓觀眾產生認同與投入,導演卻有意地平面化處理。也就是說,人物看似對著伙伴說話,卻似乎自言自話,並不在意對方的回應;或其實是對著某個不在場的實體(也不是對著觀眾)說話。這種表演方式介於低限(minimalism)與壓抑之間,已不能用疏離來形容,幾乎到了要觀眾隔岸觀火——這一切沒有你們的事,造成遠距(overdistanced)的觀看。因遠距而來的無聊,席間的我,努力對抗襲來的一陣陣睡意,直到農婦情緒爆裂開來,我才結束神遊回到劇場。

記得看完《887》走出劇院,時值選舉前,心想怎麼那麼巧,這個作品跟台灣當下時空有明顯的適切關係。魁北克當代的分離運動有六十年以上的歷史【5】,其混亂複雜程度不下於台灣統獨分裂之戰。而時值選舉之後的《美國 民主》,因導演的美術背景,自由地「拆解歷史、拆解原著、也拆解語言」【6】,造就極度個人風格的作品。我依舊記得走出劇院時身心抽離的無感,據說導演對劇場畫面的處理「不是為了挑釁,而是讓人覺得窒礙難行,甚至憤恨不平,如此,觀者才能停下腳步,覺醒意識,在現實中採取行動。」【7】我只是覺得,從「覺得窒礙難行」到「在現實中採取行動」不是直接的必然,這其中不知有幾里路途,唯一能確定的是,這道路不能一蹴可及,就像台灣的統獨命運一樣。

註釋

1、參考杜秀娟(2007),〈後現代的科技藝術——以勒帕吉為例〉,《劇場事》5:劇場與科學專題,臺南市,臺南人劇團,112-116頁。

2、該詩文的英文版可在以下影片得知,見”Michèle Lalonde Speak White La Nuit de la Poésie 1970 w/English sub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x1-N6AFucw (2018/12/16查詢)

3、演出節目單收錄有黃崇憲的〈托克維爾《民主在美國》:思想史之考察與定位〉一文,對該書有入門的介紹。

4、卡士鐵路奇提到「視觸覺」的理論,也就是以「視覺引發的觸覺感官」。透明帷幕的使用就是為了達到這種效果。見〈專訪導演羅密歐.卡士鐵路奇——談劇場哲思所見、有感、行動〉,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報NTT-POST》No. 15,11-12月, 6-7頁。

5、見Separatism in Canada,https://bit.ly/2Gywzng (2018/12/16查詢)與胡川安(2016),魁北克人追求獨立,究竟是為了什麼? https://bit.ly/2N37jbH

(2018/12/16查詢)

6、〈卡士鐵路奇《美國 民主》面面觀〉,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報NTT-POST》No. 15,11-12月, 2-5頁。

7、王世偉,〈從表面感官誘發深度哲思——羅密歐.卡士鐵路奇的劇場美學〉,見演出節目單。

《887》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最後以剖面呈現計程車身,真實地看到癱坐車廂內的父親,由外而內從遠至深,觀眾已被推入,深切地感受到父親疲憊滄桑的人生。重複的話題帶著不同的深度,引著觀眾捲入主角對父親的理解與關懷,其實相當迷人。(羅文秀)
12月
11
2018
最終本劇建構出了一個想像場域,讓在地個體能夠「部分」超越國家、文化和時空的疆界,與遠方他者進行情感交流。真正感人的,其實為劇場本身。(王威智)
11月
26
2018
整場下來,不僅自畫面與畫面之間可見不同形式的趣味,而且交會座落於敘事者的口述現場,彰顯出了劇場中在場敘事的特性及其迷人之處,這是空間敘事的獨特之處。(吳政翰)
11月
26
2018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