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同演繹的不同表述《887》、《美國 民主》
12月
20
2018
美國 民主(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 Guido Mencari)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04次瀏覽

《887》

演出:羅伯.勒帕吉x機器神

時間:2018/11/18 14:00

地點: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 戲劇院

《美國 民主》

演出:羅密歐.卡士鐵路奇

時間:2018/12/09 14:30

地點:台中國家歌劇院

文  杜秀娟(專案評論人)

自古,劇場就是一門觀看的藝術。模擬的體系要觀眾認同劇中的人物與世界,以便達到滌淨的統治目的。疏離的體系則要觀眾看到自身所處的脈絡,進而促進改變的可能。在今年地方選舉前後的兩齣國外作品,使用不同的媒材,訴諸各異的觀看機制,卻不約而同地討論殖民主義與語言的關係,在理想與現實間的游移衝撞。這交疊的議題是本文的出發點,我更想做的是針對這兩個作品,分析其如何運用劇場元素來說他們的故事。

在勒帕吉(Robert Lepage)《887》裡,他熱情地引領觀眾進入他所虛構的世界裡。887是他兒時居住處的門牌號碼,站在公寓大樓的模型屋旁,勒帕吉頗像巨人,代表著一個全知全能者,搭配模型小物件的使用,過往的人物世界像小人國般。不僅物件尺寸的大小差異造就了他優游的空間,他更運用他擅長的影像科技與獨角演技【1】,成功地營造幻覺,勾勒出一幅流動風景,更開啟了個人記憶、魁北克人的身分認同與歷史的印記。影像部分運用了預錄影像與即時行錄,作為敘述推動劇情,成就舞台調度與營造氛圍。比如介紹兒時的鄰居,每層樓住戶都是一部錄像,每個家庭鮮活地存在舞台上;在另一處以類似電玩的圈圈移動代表住在這層樓的人際動線,顯現他活潑的一面。又比如在廣場群眾聚集的一景,以城市繪圖為背景,桌上兩列人物模型構成人群,手機扣在汽車模型邊上後,操控車子的左右移動,搭配音效上演一場擬真的投影,造就一場靈活靈現的廣場聚集。

而串連這些場景的,是由於他將應邀出席於一個會議,於其中朗讀Michéle Lalonde的詩〈Speak White〉【2】,但他因故記不住詩句。〈Speak White〉這首詩原是對英殖民者鼓勵魁北克人說英語的反擊,表達的是對加拿大非英語族群污辱的憤怒。這與認同的情感有衝突,在秀給我們一場左右腦的解說後,勒帕吉結論是記不住不全然是腦部的問題,而是因為衝突的情感阻礙了記憶。在述說了對父親的情感之後(以玩具小汽車代表父親的計程車),他「出席」了會議(觀眾席燈亮代表會議現場),鏗鏘有力地複誦此詩,表現他精湛的演技。身兼多職的勒帕吉(編劇、導演、演員),從演出開始亦步亦趨地導引我們進入他所創造的藝術之中,他的影像操作,讓我們可以看透其中;強而有力的在場(presence),觀眾甘願坐著兩個小時無中場休息,享受著他端上的劇場盛宴。

相對的,以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的《Democracy in America》一書【3】出發的《美國 民主》,敘述殖民與語言的問題,和一對清教徒夫妻在信仰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衝突,則運用不同策略。這個作品介於儀式、視覺藝術、戲劇與舞蹈之間,導演卡士鐵路奇(Romeo Castellucci)大量地使用帷幕,似乎是以幕(或說是鏡框)來結構整個劇作,許多場景讓我有在看畫作的感受。一開演大幕投影出美國五旬節教會「靈語」的由來,接著旗隊般的儀式開場,以旗子上的英文字母拼出字詞,是一種平面性的表現。母親背著女孩在暗夜行走,到以之與人交換一袋糧食,過程緩慢,加上雷聲、月亮、鄉間蟲鳴,仿如一場流動畫作。尤其後半部的儀式群舞,長時間在大幕的後方進行,布幕的有限透性讓坐在觀眾席的我睜大了眼睛依舊看不清楚,只想更張大眼希望能看得更清楚(當然不能)【4】。布幕隔開了舞台與觀眾,且將觀眾隔絕在外,整個觀看經驗成為一場偷窺。

兩場對話場景也類似手法,一場是兩個原住民交替說著其族語和簡單的英語,進而爭辯學習英語的目的,另一場是夫妻在農收貧瘠之餘,爭辯著神是否同在。原本可以運用戲劇對話的方式,讓戲劇元素流動而讓觀眾產生認同與投入,導演卻有意地平面化處理。也就是說,人物看似對著伙伴說話,卻似乎自言自話,並不在意對方的回應;或其實是對著某個不在場的實體(也不是對著觀眾)說話。這種表演方式介於低限(minimalism)與壓抑之間,已不能用疏離來形容,幾乎到了要觀眾隔岸觀火——這一切沒有你們的事,造成遠距(overdistanced)的觀看。因遠距而來的無聊,席間的我,努力對抗襲來的一陣陣睡意,直到農婦情緒爆裂開來,我才結束神遊回到劇場。

記得看完《887》走出劇院,時值選舉前,心想怎麼那麼巧,這個作品跟台灣當下時空有明顯的適切關係。魁北克當代的分離運動有六十年以上的歷史【5】,其混亂複雜程度不下於台灣統獨分裂之戰。而時值選舉之後的《美國 民主》,因導演的美術背景,自由地「拆解歷史、拆解原著、也拆解語言」【6】,造就極度個人風格的作品。我依舊記得走出劇院時身心抽離的無感,據說導演對劇場畫面的處理「不是為了挑釁,而是讓人覺得窒礙難行,甚至憤恨不平,如此,觀者才能停下腳步,覺醒意識,在現實中採取行動。」【7】我只是覺得,從「覺得窒礙難行」到「在現實中採取行動」不是直接的必然,這其中不知有幾里路途,唯一能確定的是,這道路不能一蹴可及,就像台灣的統獨命運一樣。

註釋

1、參考杜秀娟(2007),〈後現代的科技藝術——以勒帕吉為例〉,《劇場事》5:劇場與科學專題,臺南市,臺南人劇團,112-116頁。

2、該詩文的英文版可在以下影片得知,見”Michèle Lalonde Speak White La Nuit de la Poésie 1970 w/English sub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x1-N6AFucw (2018/12/16查詢)

3、演出節目單收錄有黃崇憲的〈托克維爾《民主在美國》:思想史之考察與定位〉一文,對該書有入門的介紹。

4、卡士鐵路奇提到「視觸覺」的理論,也就是以「視覺引發的觸覺感官」。透明帷幕的使用就是為了達到這種效果。見〈專訪導演羅密歐.卡士鐵路奇——談劇場哲思所見、有感、行動〉,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報NTT-POST》No. 15,11-12月, 6-7頁。

5、見Separatism in Canada,https://bit.ly/2Gywzng (2018/12/16查詢)與胡川安(2016),魁北克人追求獨立,究竟是為了什麼? https://bit.ly/2N37jbH

(2018/12/16查詢)

6、〈卡士鐵路奇《美國 民主》面面觀〉,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報NTT-POST》No. 15,11-12月, 2-5頁。

7、王世偉,〈從表面感官誘發深度哲思——羅密歐.卡士鐵路奇的劇場美學〉,見演出節目單。

《887》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最後以剖面呈現計程車身,真實地看到癱坐車廂內的父親,由外而內從遠至深,觀眾已被推入,深切地感受到父親疲憊滄桑的人生。重複的話題帶著不同的深度,引著觀眾捲入主角對父親的理解與關懷,其實相當迷人。(羅文秀)
12月
11
2018
最終本劇建構出了一個想像場域,讓在地個體能夠「部分」超越國家、文化和時空的疆界,與遠方他者進行情感交流。真正感人的,其實為劇場本身。(王威智)
11月
26
2018
整場下來,不僅自畫面與畫面之間可見不同形式的趣味,而且交會座落於敘事者的口述現場,彰顯出了劇場中在場敘事的特性及其迷人之處,這是空間敘事的獨特之處。(吳政翰)
11月
26
2018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