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慾」罷不能《游泳池(沒水)》
9月
18
2014
游泳池(沒水)(台南人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068次瀏覽
陳志豪(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學生)

我們存在的世界,眾聲喧嘩。

在喧囂紛亂的境域,內心的自我意識和語言表達錯綜複雜,人們述說故事的方式亦變得不再循規蹈矩。《游泳池(沒水)》透過四人之口,分別闡述一個關於人性慾望的故事,當慾望被壓抑得濺出了嫉妒、自卑、怯懦、怨懟等濃郁的黑暗,我們即便知曉何謂是非,卻無法確保自己不被其所誘惑。人,何其地脆弱啊!

一群大學時期交情甚篤的年輕藝術家,因「他」利用成員愛滋疾病的聳動性進行了藝術創作,針孔、照片、繃帶等成為展覽的作品,一舉成名。眾人的不恥,卻無法蓋過心中的羨慕與自卑。在日夜輪流照顧另一癌症朋友的生活折騰下,直到火葬的那一刻,方才解脫。朋友雙雙離世,死亡漸漸讓他們自覺無能為力,「死亡太龐大,而我們很渺小,我們什麼都不是。」他們痛恨「他」的置身事外,最不起眼的一員竟然成為知名的藝術家,即便不恥卻只能妥協,或藉由毒品酒精逃避塵世。遠方捎來的參訪的邀請,盛名的「他」正期待一次敘舊,讓他能夠和這群好友在其私人游泳池無拘無束的裸泳。炫耀還是真心邀約,眾人靜觀其變。但當游泳池的水在好無預警下被抽乾,「他」意外墜落。一個被毀滅撕裂的生命,正好刺激著他們壓抑許久的原始慾望。唾棄、鄙視、竊喜、幸災樂禍,甚至開始面臨慾望的催促與掙扎,他們曾經不恥的機會,正眼睜睜地擺在面前。於是,他們無法自拔地利用「他」的傷殘製造出所謂的藝術契機。在雙方互相利用和面具被揭露的當下,眾人終歸回到血淋淋現實,然而迎來的卻是生命意外地平靜……。

舞台上四位演員各自扮演著說書人的角色,從頭訴說他們與「他」的故事。空曠黝黑的鏡面舞台,背景是個凹陷的四方塊,在一旁的梯子襯托下不禁讓人聯想到是個游泳池,但卻是巧妙地從人俯瞰的視角去觀看一切。節奏口技,刻意重複的對白,響亮的聲色、具符號性的肢體動作等,皆作為演員們豐富舞台和詮釋角色的利器。燈光的變換堪稱一絕,無論是深夜的泳池或迷幻的別墅,燈光的色調和氛圍都相當到位。背景凹陷的窟窿彷彿引領觀眾窺見人性深邃的複雜慾望和黑暗面,簡潔的舞台上勢必需要依靠演員的深度解放與情緒爆發來填滿。一幕,當無名的四位一體,透過毒品的刺激下產生了象徵人類原始慾望解放的儀式場面。演員運用自身的聲音特色,不時發出動物的鳴叫與嘶吼,迅速蹦跳逃竄,穿梭舞台的各個角落,企圖宣洩一切不滿與怨懟。可惜,演員全場與空間的互動和接觸的方式重複性過高,場上四周的區塊成為觀眾短暫零碎的記憶片段,缺乏更多令人深刻的意象或畫面。甚至在狂亂的原始型態下,觀眾能夠感受到演員偶爾有無法面對自身赤裸的罪惡和慾望的出神,產生了剎那掉戲的疏離感。

因嫉妒而產生毀滅的情緒也僅止於照片的燒毀,撕破臉後的眾人依然自慚形穢,無法正面地對「他」作出控訴和指責。他們乖乖地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偶爾彼此相約出來取暖,尋求慰藉。導演選擇安全地處理角色最終的情緒。在一連串的殘酷事實揭露以後,當他們必須面對自己的所作所為不和「他」蓄意的挑釁挖苦,四人沒有心生不忿,僅遺留下萬般的無奈與驚愕。窮凶極惡的慾望沒有被赤裸地戳破推進,反而是回歸到一種純然的平淡與倚偎。導演的手下留情,讓四人的溫柔面與善良被牽引出來。然而,慾望沒有停止追尋的時刻,我們所知道的現實,往往比這一幕戲更為殘酷與不堪。

《游泳池(沒水)》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4/09/07 19.30
地點|台南市吳園藝文中心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廖若涵的個人印記相當鮮明:細膩的情感處理,不放過每句台詞的真實感與微妙內蘊,以及視覺化地「翻譯」抽象的語言。作為一個根據既定文本,再造劇場中現實的「詮釋型導演」,廖若涵可以說是劇作家最值得信賴的伙伴。(鴻鴻)
5月
23
2014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