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劇場中重新創造「新文本」?《游泳池(沒水)》
5月
23
2014
游泳池(沒水)(台南人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182次瀏覽
鴻鴻(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游泳池(沒水)》是典型的英國「新文本」劇作。眾聲喧嘩、不界定角色、以敘述取代呈現,其開放性,讓每個製作都可以(也必須)自由詮釋。能否在劇場空間「重新創造」一群人物、一個事件、並界定變換不拘的空間,在在考驗導演和演員的想像力和傳達力。

台南人劇團近年積極栽培的導演廖若涵,就是一個將文本具象化的好手。2010年《遊戲邊緣》將一對母女壓迫性的扭曲關係賦予豐富的事件與細節,說服力十足;《行車記錄》則以充滿詩意的空間設計,呈現曖昧的亂倫家庭史。廖若涵的個人印記相當鮮明:細膩的情感處理,不放過每句台詞的真實感與微妙內蘊,以及視覺化地「翻譯」抽象的語言。作為一個根據既定文本,再造劇場中現實的「詮釋型導演」,廖若涵可以說是劇作家最值得信賴的伙伴。

《游泳池(沒水)》延續了這些特色,不過這個文本的挑戰性更高。一群昔日的大學同窗,在一個利用別人苦難而功成名就的好友意外昏迷後,利用她的苦難創作攝影作品;當昏迷者醒來,展開了一場作者操控權的爭奪戰。天才與庸才、成功者與魯蛇、操控者與被剝削者,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時候,每個人都複製了自己原本嫉羨的邪惡心態,露出鬥爭的利牙,撕破了友情的糖衣。一則短短的醒世寓言,一件意外,展開了對人性尖酸刻薄的層層剝現。像是投入看似透明靜水中的試紙,讓每個人都不斷顯露出翻轉再翻轉的立場與姿態。

水源劇場的空間中央凸起黑鏡般的平台,模擬故事中泳池的陰暗,背牆上則凹陷一個白色的方框小舞台,兩者都有游泳池的扶把,像是黑鏡的負片折射,視覺化了劇中的主要道具:攝影作品,也強調了攝影窺伺真實的象徵意涵。兩男兩女四位演員有著截然不同的質地,卻被軍事操練般變成默契十足、互動緊密、節奏一致的歌隊,用盡聲音變化和彈跳自如的肢體,以及簡約卻功能不斷變化的道具(如麥克風),扮演/指陳更多在場與不在場的角色。故事中的成功者──那個「她」從沒真正出現,反而是透過所有演員輪流罩上帽套,一一成為暫時的化身,也明示「她」根本可以是在場的每個其他人。

閃光、噪音、著魔般的癲狂情緒,80分鐘內統馭著全場,沒有片刻喘息。相對於去年台北藝術大學同一劇碼的製作,北藝大的版本演員經常刻意離題,每句話都言此意彼,讓觀眾超級疏離;台南人的版本卻句句精準而真實地砸向觀眾,像一場高潮迭起的搶孤或過火儀式,不過,卻也因整體節奏與力度過於一致,而容易彈性疲乏。藝術圈內的題材,對台灣觀眾本來就難有切身共鳴(可能中國或香港的藝術生態還比較類似),隔膜難免油然而生。所以,雖然激賞演員的風采、導演與設計的巧思,但整場演出還是令人有種格格不入之感。

Frank Hauser與Russell Reich合著的《導演筆記》中告誡:「導演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選角。」《游泳池(沒水)》卻讓我很想修正這條原則:「導演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選材。」雖然每個故事都有你我可以認同的「人性」,但題材的陌生,卻讓演出者和觀眾都顯得事倍功半。尤其「新文本」最重要的應該是「直面」現實,這個劇本劈頭蓋臉的「直述」語氣也呼應了這點。然而,當觀眾很難認同主述的「我們」之時,「直述」也就很容易失效了。

或許這次經驗,有助於讓劇團和導演從認真追求細密的詮釋、演出的質感當中,抬起頭來,重新思索劇場和社會的關聯。思索故事可以遙遠,但情感與此時此地的觀眾,如何共鳴的問題。

《游泳池(沒水)》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4/05/11 14: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演員運用自身的聲音特色,不時發出動物的鳴叫與嘶吼,迅速蹦跳逃竄,穿梭舞台的各個角落,企圖宣洩一切不滿與怨懟。可惜,演員全場與空間的互動和接觸的方式重複性過高,缺乏更多令人深刻的意象或畫面。(陳志豪)
9月
18
2014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未竟之歌》的「未竟」是關於人類是否仍有餘裕實踐那些尚未完成的未來。人類腳掌不斷向前,表示不可回頭的線性氣候變遷已進入臨界點,無法重啟或撤回,但是往回走是有機會的嗎?
4月
11
2025
脆弱、凶險、恐懼,都是追隨挑戰的必要之伴。在一個自由表達、詮釋過多的時代中,我突然覺得《無涯之軀》的前衛性帶有種古典,那種對技術硬核的堅持,滿載、加值、不知終點所至
4月
10
2025
《換/幻妻》讀劇導演藉由聲音、身體、影像與聲響的調度,將本劇對於婚姻的討論從個人感情層面拉到社會層面,揭露了婚家持續作為勞動力再生展機制的困境,以及其與跨國高科技產業主導的全球勞動分工共享的底層邏輯。
4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