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題旅程,尋,桃花源《一桌二椅×4》
1月
08
2013
一桌二椅X4(陳又維 攝,莎妹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12次瀏覽
紀慧玲

「一桌二椅」概念緣起中國戲曲表演空間、形式、文化之探討與延伸,香港導演榮念曾於1979年起發起,1998年魏瑛娟參加聯演,台灣對此策展開始有若干概念;2011年兩廳院「台灣國際藝術節」《夜奔》為榮念曾「一桌二椅」系列作品之Ⅲ,其轉化符號與符旨之運用令人印象儼然;莎妹們去年(2012)底聯手四位駐團導演推出《一桌二椅×4》,將此策展概念第一次落實於台灣。

三十年來,榮念曾始終將「一桌二椅」作為某種政治論壇,所謂「藝術的政治性」,其指向內部,意在探掘表演藝術自身種種可能,這不僅是當代性的提問,亦是東西方劇場美學的辨識與整理。唯其如此,「一桌二椅」作為華人劇場獨一無二的命題才得以成立。而「旅程」漫乎已三十餘年,途中風景各色,倘不看遍,亦多有留連,台灣組團重履,旅客仍搶票登車,說明此一「極簡」概念反而是最具變化,加之「領隊」個人魅力召喚,如桃花祕境逗引,一點點光,亦勾連無限可能。

魏瑛娟多次「帶團」,此次《沒事》果然有備而來,不論空間、文本、表演、砌末(道具與桌椅)都善盡其用。兩位著蘑菇裝的女孩分持通訊道具,無聊中狀似溝通,又不時爭奪;爭奪場景在桌椅間進行,爭奪的內容從通訊無效到滿地散落的蘋果,iphone符號在此強烈翻轉而出──人為科技所役,絆纏難解。蘑菇同時隐喻著作者向音樂家John Cage致敬之意。此作文本互涉,表演風格尤讓人憶起魏瑛娟一向擅長的洋娃娃態的偽裝術,世故與憂愁掩藏於天真與歡娛之下,早年莎妹們的女演員擅此傀儡演技,這次兩位演員身體質地不同,魏氏乖冷風格嬉鬧得多,餘味較少。

王嘉明《笑場》用兩位演員(安原良、圈圈)搬演爺孫、父女、夫妻、情侶、兄妹各式關係,繞著長桌與椅子,劇中人物情境與角色扮演瞬間溶入溶出,考驗的不僅是演員表演功力,更是嚴肅與荒謬的極致翻轉,暴烈的拍桌聲之後是纏綿的肢體,摔蛋糕塗臉之後是正經八百的餐桌禮儀,笑場原是破壞表演幻覺的極凶,作者卻讓笑場成了劇場(人生的再現)推動力,就此言說人生的荒謬。王嘉明總能在世俗樣態裡正正經經的搞笑,這次八段故事看似小品,頭尾連綴幾不滯怠,編導與演員功力十分到位。

徐堰鈴的《別》捨離了一桌二椅占用的空間,將桌椅凌空,空盪舞台兀留兩位演員以舞蹈肢體演繹別離種種。一桌二椅無用論或也可成為一個命題,但《別》實在捨離的太乾淨,作品於是另成題目,無關策展主題。

Baboo的《檢場》回歸戲曲場上,戴立吾武生應工,搬演長靠武生最吃工的《挑滑車》。導演讓戴立吾反裝冑甲(內繪迷彩圖案),背景聲響時不時有現代雜音,初亮相將《挑滑車》一開始的起霸轉為習藝練功狀態,叼唸著師父誡訓,然後鑼鼓上場加入,劇中人高寵現身,口中唱唸數段,隨著鑼鼓愈急展現劇情進入廝殺,該有的跳叉、搬腿、槍花都有,但刪節不少;高寵最後氣竭而亡,京劇、武生戲、戲曲在現代文明裡消翳衰亡的意象也疊映而生。此作幾乎可說最貼緊著「一桌二椅」原發概念,拆解戲曲形式,探討藝術興衰,只是,除了現代訊息的介入之外,演員出入角色與自我、新舊文本對話、表演程式的表現該提供的辯證並不具足,形式仍強過內涵。

「一桌二椅」作為符號、符旨,具有多種可能,創作者心領神會冀能帶領觀眾進入不同文本與情境,2012年莎妹們這趟旅程,風景有異,各有領隊個人風格,但驚喜、精練尚待研磨,批判意識也不足明晰,雖不至「不復得路,尋未果」,但兩兩相望,桃花源仍在祕境,等待再次帶領。

《一桌二椅×4》

演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劇團
時間|2012/12/28 20:00
地點|台北藝術大學展演中心戲劇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