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與真實互文《留給未來的殘影》
12月
23
2020
《留給未來的殘影》衛武營特別展演場(衛武營國家藝術文中心提供/攝影劉志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29次瀏覽

張懿文(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我們現在製造的影像或記憶,在未來能留存多久?男子醒來在某個意識層面,所見所聽所感的是記憶?夢境?虛擬實景?還是死前的意識回返?」── 《留給未來的殘影》節目介紹

走入衛武營三樓樹冠大廳的平台,在工作人員指示下,觀眾走到角落伸出雙臂,圍繞出間隔出彼此的足夠空間,再戴上VR設備,進入影像場景之中── 從漆黑的鏡頭內張眼四望,在無限延伸在四面迴廊的石柱下,觀眾左右移動自己的身體,望向四道迴廊陰暗處,彷彿見到周書毅的人影在不同的角落出現,在這個鬼魅的空間內,切入了恍惚虛實相應之感。周書毅站在觀眾面前,近身到幾乎可以撫觸,他舉起手劃過火柴,輕輕訴說著:「您正在使用『生前記憶續存服務』,您將可選擇三段記憶。在您生命終結時,本服務將刺激您的神經元使其顯影。記憶記載時間為一根火的時間……」而眼前煙暈繚繞後一片漆黑,一轉身,方能進入另一個場景。

《留給未來的殘影》衛武營特別展演場(衛武營國家藝術文中心提供/攝影劉志晨)

第二個房間,床頭前身穿紅色衣物的周書毅,看似有些孤獨地在室內獨舞,時而趴臥在床上,又或是拖曳著雙足,在鏡子和電視螢幕前手足舞蹈,他纖瘦的身軀搭配著短短的平頭,紅色衣服在單色調的空間中更為醒目,他時而閱讀著書本,呼應著牆壁上貼滿詩文的紙張,男子在床前走路蹲跳、癱軟躺地、來回走動⋯⋯直到畫面跳入第三個空間── 從眼前所見切開成兩個半圈:一半舞者群與另一半邊的人群相對應,相同的舞者擺弄同樣卻靜止不同的姿勢,另一邊卻是頭戴上與觀眾同樣的VR設備,跟著紅色雷射光線,搔首弄姿好似未來的電音派對⋯⋯在離自己很近之黑長袍男子手中的火柴熄滅之前,觀眾又再次回到有床的房間,此刻光線更顯陰鬱昏暗,貼滿牆壁上的紙張也泛黃破舊,暗示著時間的流逝。假若未來人類可以上傳記憶,透過影像的回返,房間中牆面上紙片中文字的消失,似乎也暗喻了似真似假的曖昧。直到進入另一個有著白色光線門的室內空間——在此處宛若臨死前的迴光反射,只見白光乍然停止在門前的光,回憶在房間內之海,暗喻了真實想去之處── 「我先走了」── 只剩下自己在空的空間裡,留下一根火柴燃燒後的餘暈。

影像敘事的身體感,透過VR技術,讓觀者產生宛若劇場的空間體感,觀眾必須以眼、耳、鼻、身、意接收影像留下來的記憶,而在眼前被儲存成文字、圖像和聲音的數碼檔案,則以記憶碎片的形式,邀請觀眾回返某個特定的時間點,在VR舞蹈影像中的身體,不再只是身體的概念,更包含了隨著攝影機而移動的身體,也就是觀看VR的觀眾本身運鏡時的身體移動,讓觀眾打開意識的可能性,用「身體的動」來串接「視覺的動」,在模棱兩可虛實相應的身體感知中,VR以影像、聲音和動作呈現難以言說的情感。

當觀眾浸淫在作品的恍惚暫留之際,「結束」的文字映上眼簾,在將VR設備取下後,才發現衛武營樹冠大廳地板上,滿地如房間牆上落下的泛黃紙片,站在樹冠大廳的玻璃中庭樓梯前的,不正是周書毅真實的白色身影嗎?他的真人出現在觀眾眼前,讓人恍惚之中還有著看見VR影像倒影的真假錯視感,此刻眼前的「真實」周書毅,有如從虛擬實境中走出來,他舞弄著身軀,宛若幽靈般的修長白色形像,在撫觸與轉身的流連之際,往樹冠大廳另一側奔跑,至另一個玻璃門室內的空間中,觀眾彷彿進入虛實交錯與影片對應的三個空間層次之中,原來記憶的不同層次,也是意識的交揉之處,三個記憶三個房間──無限延伸四面迴廊的石柱下空間、周書毅貼著泛黃壁紙,在有床、鏡子和電視的房間、兩側有人配戴VR設備跳舞的空間⋯⋯呼應著影片最後結尾處下著雨的夜晚── 周書毅舞入在樹冠大廳中庭玻璃帷幕的室外空間中,此刻天空正好下著雨,他在危險的溼滑地中奔跑、提腿旋轉,揮舞著雙手,強烈情緒的動作張力,與陰鬱潮濕的水氣,釀造出緊張的氣氛,在舒張與緊抱的迴旋轉圈之際,他終於遏止不住坐臥倒地,此刻老天也配合地巧妙,瞬間開始下起滂沱大雨,在雨水的浸潤中,現實的場景巧妙地與VR作品結尾呼應,觀眾好似能在耳畔聽到舞者的呼吸聲,伴隨著下雨打雷的沈鬱氣氛,彌留。

《留給未來的殘影》衛武營特別展演場(衛武營國家藝術文中心提供/攝影劉志晨)

樹冠大廳的透明玻璃室外空間,分隔了表演者和觀眾,也暗喻性地對比了作為以VR技術分隔表演者和觀眾的空間轉化── 以「VR鏡頭內移動的身體感」對比「現場當下真實世界中移動的身體感」,在VR的機械中建立了一個虛擬的空間,而聲音的遠近也成了對空間大小的感知方法,當「離鏡頭多遠的物理經驗片刻」,轉化為「表演者對到應到觀眾眼睛的編舞距離感」時,VR影片內的表演者舞蹈所投射的對象只有近距離(也許一公尺到兩公尺)下的一個人(而非真實世界劇場表演時,表演者對應一整個表演廳觀眾的距離投射),而「現場當下表演的周書毅」,是觀眾站在創作者的層面上,將其和「影像中的虛擬周書毅」統合起來的,觀眾必須自己主動連結這兩個虛與實的空間舞台,而在「VR鏡頭內的拍攝地點」與「衛武營樹冠大廳真實世界的空間」中的表演者,以互文的脈絡相呼應,用現實的存在,提供了尚未在虛擬VR鏡頭中實現或完成的表演可能,在這個連續呼應的狀態中,觀眾主動移動的身體,同時也佔據了創作者的位置。

在《留給未來的殘影》中,舞蹈影像透過觀賞者的自身參與,描繪出視覺基本元素的點線面,進而找到形塑空間的可能,透過身體感同身受的移情特性,重新召喚影像中情感的本質,而影像中處理聽覺、嗅覺、觸覺、鏡頭與舞者的關係,卻絲毫不犧牲漂亮的運鏡,反而用影像去找到體感,透過舞蹈肢體和影像語言的相互轉譯,也讓VR比電影更接近劇場——《留給未來的殘影》衛武營特別展演場,為觀眾揭示了VR作為新劇場形式的可能嘗試。

《留給未來的殘影》

演出|導演/陳芯宜、編舞與表演/周書毅
時間|2020/11/06 19: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三樓樹冠大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