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寧靜風暴與瘋狂之眼,詠嘆人性《冬之旅・春之祭》
10月
02
2019
冬之旅・春之祭(CCDC城市當代舞蹈團提供/攝影Chen Yu-Chung)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44次瀏覽
張思菁(2019年度駐站評論人)

帶著擴編版的《冬之旅》與重新邀集合作舞者的《春之祭》,黎海寧與香港城市當代舞團再度來到臺灣。上半場《冬之旅》以乾淨潔白的舞臺開展出視覺的遼闊冷冽,舞者們游移不定的行走移動方式,開展滿溢的茫然與孤寂感。黎海寧挑選舒伯特《Winterreise》中十首不同的樂章,無論是輕柔絮語、吟哦反覆,抑或使用切分節奏來營造不安,都緊扣著一種頹圮無力的虛弱挫敗感。即使有兩段較為輕柔鮮明的節奏,或有較悲壯奮起的開頭,也都在中後段急起直下地帶領聽者墜入深淵泥濘般的抑鬱而無以脫離。可惜的是臺北場使用錄音而非現場演奏,在漫長樂章中,觀者的聽覺疲乏會讓身體的互動呼應感減弱不少。

舞蹈緊扣對應著,將樂句旋律與音符視覺化般,獨舞的片段較多,或傾倒或迴旋,多使用較為綿長連續的動作長句,彷彿一聲又一聲長長的喟嘆。而當燈光下的身影恰巧照應在後方的幕上時,彷彿隨生相伴的黑影,卻更襯出踽踽獨行的孤寂。幾段雙人舞從開頭較為輕柔愉悅的相逢動作與氛圍,隨著曲調的轉折瞬間成為兩人相互折磨的拉扯互動。或是一人追尋而另一人禁不住地逃離,也有一個人急於逃脫而另一人奮力阻止等,關係中無以同理的絕望感。而開頭與結尾的少數群舞部分,都是一群人彼此毫無互動地從左舞臺慢慢面向右舞臺方向移動,肢體動作卻是反覆來回且停且走,或轉身四處張望卻身不由己般地向前移動,整體畫面營造出一種於漫漫長路前行卻漂泊無依的個體複象動律。

下半場的《春之祭》則是充滿衝突戲劇性,卻總在瘋狂混亂場面中感受到編舞者的一雙清明冷眼通透。幕啟,由臺灣舞者周書毅所主演的白衣男子,脆弱焦慮慌亂卻又時而精準的現代芭蕾動作,斜倚著或支撐著佇立於舞臺中冷冽的把竿,充分表現該角色既敏感脆弱又瘋狂不安的氣質。舞臺後方的雙鋼琴是相對而非並排,兩者的黑讓視覺寬闊地綿延,看到兩端二位現場鋼琴家的雙手乎起時落,飛快激烈的樂曲卻彷彿被兩位對手、四隻手、二十隻手指互相競奪般地流洩而出,非常吸引,令人沉迷的音律與動律畫面。而擅長解讀音樂的黎海寧,更是在如同複音般敲擊節奏與飛越的彈奏音符的複雜交織之間,讓群獨舞、雙人、三人舞或群舞的肢體動作,都能呼應著音樂旋律或底奏的動律而開展,有股將觀者拉入隨之共鳴而情緒激動起伏的魔力能量。

舞作中巧妙運用許多道具手勢與服裝,做為動態互動的象徵符號。例如,在左舞臺上有縱向放置的把竿,或由舞者扶著進行快速精準的芭蕾組合,或被白衣男子脆弱地穿梭倚賴,或被芭蕾女獨舞者倒臥其下,彰顯夢遊般地迷茫與不由自主,或被燕尾服男子霸氣地安穩坐於其左側後方。把竿在舞作中成為既是保護也是限制的結界。

上舞臺燈光亮起,背景是從舞臺上看過去視角的觀眾席之再現。飾演觀眾的舞者們開始交頭接耳與騷動,眼光卻彷彿冷冷地穿越直視著真正坐在觀眾席的我們,銳利而冷透心底。著白手套,雙手定格木偶般的姿態與節奏,穿插揮動手臂與搖擺上半身的混亂動作,再到手持扇子布條的齊一集體動作,刻畫出滑稽與保守的嘲諷意味。到了舞作後半段,扮演群眾的舞者,戴上假髮與面具坐在真正的觀眾席前方第一排,一連串刻意呆板偶化的定格動作隨著節奏規律行動,突顯出盲從愚昧的群體性之危險。而看著舞者觀眾後腦勺的我們(觀眾),彷彿也成為他們的一員,靜默的參與服從,成了幫兇,無視於舞臺上正在發生的暴力與壓迫。巧妙地安排,讓原本上方觀眾席演出的混亂不安,置入下方真正的觀眾席而成為我們的親身視角,讓我們繼續漠視「房間裡的大象」而堆疊出保持沉默的巨大不安感。

《春之祭》以豐富的舞臺視覺裝設與突出的角色刻劃與戲劇性,彰顯出不同層次與多元視角的歇斯底里與冷眼洞悉,實則是並存雙生的交織關係。雖從1913年《春之祭》首演當晚的混亂,以及尼金斯基與團長與妻子之三角權力鬥爭為靈感來源和腳本,但黎海寧所企圖編創的更為鉅觀充滿詮釋寓意,由瘋狂與清明、觀看與被觀看、男性與女性、壓迫與被壓迫、抵抗與同化等各種劇烈動態與肢體表現,讓舞作鋪陳堆積出巨大張力與能量。更讓觀者從同情反諷與坐立不安等體感共鳴之中,產生對當代現狀的反思。

《冬之旅・春之祭》

演出|城市當代舞蹈團
時間|2019/09/18 19:30
地點|臺北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
相較於傳統以旋轉、跳躍等作為芭蕾舞劇的高潮劇情橋段,阿喀郎.汗的編舞創意像是將舞者推入萬丈深淵,更考驗著舞者的舞蹈硬底與增進其芭蕾舞者其他少使用的肌肉核心的生成
6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