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女節相遇《2017女節「育」之章、「鬧」之章》
8月
09
2017
魔朵繪畫時光屋(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45次瀏覽
張懿文(專案評論人)

歷經二十年的累積,本年度第六屆女節以「女神」為題,探索魔精神怪照映芸芸塵世的嗔癡貪念,演出散佈在平日高高在上的藝術殿堂國家戲劇院,透過環境劇場的觀眾參與,直搗後台的神秘空間,讓觀眾看見不同的表演風景。

育之章:黃郁晴《美人》

演出地點是在國家戲劇院的行銷部會議室,一進入平常深鎖在玻璃門後的辦公空間,一群青春洋溢的高中女生,用可愛姿勢(如比「YA」)等,開心地與觀眾打招呼,這個作品描繪高中女學生的青春夢想,刻畫著將一去不復返的純情與青春氣息。觀眾們身上帶著「聯誼小卡」(但幾乎沒有使用到),坐在圍繞著馬蹄形辦公桌旁的椅子上,開始每人短短一分鐘左右的Speed Dating,女孩們一個接著一個,與對面的觀眾分享自己的故事與人生疑惑:「你有交往過男朋友嗎?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沒有男友.....那你有化妝嗎?什麼時候開始第一次化妝?....」對談喚起了一種幼時單純的記憶,直到女孩們在一個聲響後開始匆忙準備結婚進場、打扮化妝、穿上美麗但不合身的白紗,過程中還有台灣當代婚禮中典型的父母親友祝福影片,「新娘」拿起捧花,串著捧花的線交給每個觀眾,拿到捧花的幸運兒引來現場女孩的一陣歡呼,整個場景既是甜美的夢幻,又單純地讓人有些覺得近乎恐怖。接著女孩們躺在辦公桌面上,扭動身體,表現如生產陣痛與月經疼痛的不適,另一個金髮少女的單人演出,用身體的不同部位,如手、臀、腰和膝蓋搖著呼拉圈,在安靜中令人驚豔,年輕的身體表現著純熟的自在表演,讓人聯想到看破身體日常不適後的成熟。最後一個段落,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小小孩進入辦公室,她口述走入婚姻的過程,與小孩間互動的快樂與不後悔,然後女孩們在桌上擺著玩具火車軌道,在黑暗中玩具火車行駛著,而小小孩也在媽媽的攙扶下一步一趨的跟著火車前進,結尾呈現出一種童稚時期還能擁有樂觀歡樂的氣氛,未來彷彿充滿希望,還是充滿無限可能。

育之章:韓愷真《魔朵繪畫時光屋》

藝術家將戲劇院的名人堂改裝成西洋裸體畫的研習畫室,牆面上的男性巨匠藝術家照片也掛上如劉鳳學、碧娜鮑許、林麗珍等重要女性表演藝術創作者的肖像和一排一排的裸女畫,這個「畫室空間」擺著幾組桌椅,桌子上放著三顆蘋果和一張張畫紙、橡皮擦,而三個穿著希臘女神飄墜服飾的模特兒走入,脫下他們的白色垂墜衣袍,觀眾被邀請作畫素描練習,而三位模特兒與桌上擺飾的場景讓人聯想到希臘神話中的蘋果爭論與特洛伊戰爭。眾人在略微不安的心情下,靜靜地對著三位裸女作畫,當燈光轉換時,旁白開始訴說著裸體模特兒的心聲,而原本靜止不動的模特兒彷彿活了過來,根據口白內容擺弄著不同的姿勢,她們訴說著被物化和被視為物品的經驗,如被客戶品頭論足身材、皮膚彈性緊緻程度等,還有同行在工作結束後被接送時被侵犯的故事,而觀眾在現場作畫的過程裡,彷彿也成了畫室的客戶,隨著模特兒不被尊重的控訴,而逐漸感到成為加害者的不安,好似成了集體暴力的共犯一般,演出結束時讓人稍微鬆一口氣。而離場時,一個模特兒緊握著我的手,表情真摯不捨,那一瞬間感到很有人味的溫度,也有一點心碎。

鬧之章:陳昱君《起承轉合的板式搖》

結合京劇與現代性,串起女形、女聲的古往今來,最特殊之處是看京劇小旦的三寸金蓮,在演出中被一層一層撥開,彷彿那對女體幻想的神祕性也一併被解開,既是滿足人的好奇心,也是讓人親眼看見束縛的痛苦。演員黃宇琳一人分飾多角色,從邀請觀眾進場的現實角色、到年長的老婆婆、記者會現場的演員等,每個角色在簡單的服飾與道具(如扶手、披巾等)變化下, 透過演員的唱歌與口條表現顯得絲絲入扣,把傳統戲劇中少即是多的美學發揮的淋漓盡致,每個簡單的動作變化和走動,都帶來充滿幻象的空間,在留白中直接引領著觀眾進入想像的情境。而觀眾在國家戲劇院五號出口附近的「小森林」,漫步在剛過下過雨的潮濕環境中,亦步亦趨地進入表演者想要創造的時空中,此演出結合傳統與當代的創意,自然融合又充滿巧思。

鬧之章:林宜瑾《鑄生》

林宜瑾的作品宛若裝置藝術般,帶來時間性哲思。觀眾坐在竹蓆上,眼前是國家戲劇院旁的假園林山水,是豪雨過後的「中正紀念堂五號森林」,樹林間繫綁著大片的塑膠薄膜,而一旁裝載著電風扇吹著透明塑膠薄膜,帶來一種發光又漂浮的奇幻感,在潮濕又悶熱的空氣中,靜待舞者出場。舞者在還是充滿水氣的泥濘裡,緩緩移動,他們低沈的步伐,身穿白色透明的服飾,在半透明薄塑膠的遮掩下,有著一種儀式性的草根氣息,當舞者從遠方慢慢靠近,觀眾可以幾乎面對面的距離,觀看他們渾身是汗、濕黏的身體,在電風扇吹起的塑膠波紋之中,舞者的勞動也讓觀眾開始覺得黏熱、不透氣,但卻又在舞者輕緩的移動中,感受到一絲平靜。舞作末段,表演者口中含著燈泡,從嘴巴裡透出黃色光暈,黑暗之中,這些舞者彷彿一個個成了原爆或是來自未來的科幻物種,他們從嘴裡爆裂出光,面孔在黑暗中襯托下,彷彿成了發光的深海生物,為這個充滿宗教祭儀的作品,添入了神秘的科技未來性。

《2017女節「育」之章、「鬧」之章》

演出|黃郁晴、韓愷真、陳昱君、林宜瑾等
時間|2017/08/03 20:00(育之章)、2017/08/04 20:00(鬧之章)
地點|國家劇院辦公室及實驗劇場周邊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