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女節相遇《2017女節「育」之章、「鬧」之章》
8月
09
2017
魔朵繪畫時光屋(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46次瀏覽
張懿文(專案評論人)

歷經二十年的累積,本年度第六屆女節以「女神」為題,探索魔精神怪照映芸芸塵世的嗔癡貪念,演出散佈在平日高高在上的藝術殿堂國家戲劇院,透過環境劇場的觀眾參與,直搗後台的神秘空間,讓觀眾看見不同的表演風景。

育之章:黃郁晴《美人》

演出地點是在國家戲劇院的行銷部會議室,一進入平常深鎖在玻璃門後的辦公空間,一群青春洋溢的高中女生,用可愛姿勢(如比「YA」)等,開心地與觀眾打招呼,這個作品描繪高中女學生的青春夢想,刻畫著將一去不復返的純情與青春氣息。觀眾們身上帶著「聯誼小卡」(但幾乎沒有使用到),坐在圍繞著馬蹄形辦公桌旁的椅子上,開始每人短短一分鐘左右的Speed Dating,女孩們一個接著一個,與對面的觀眾分享自己的故事與人生疑惑:「你有交往過男朋友嗎?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沒有男友.....那你有化妝嗎?什麼時候開始第一次化妝?....」對談喚起了一種幼時單純的記憶,直到女孩們在一個聲響後開始匆忙準備結婚進場、打扮化妝、穿上美麗但不合身的白紗,過程中還有台灣當代婚禮中典型的父母親友祝福影片,「新娘」拿起捧花,串著捧花的線交給每個觀眾,拿到捧花的幸運兒引來現場女孩的一陣歡呼,整個場景既是甜美的夢幻,又單純地讓人有些覺得近乎恐怖。接著女孩們躺在辦公桌面上,扭動身體,表現如生產陣痛與月經疼痛的不適,另一個金髮少女的單人演出,用身體的不同部位,如手、臀、腰和膝蓋搖著呼拉圈,在安靜中令人驚豔,年輕的身體表現著純熟的自在表演,讓人聯想到看破身體日常不適後的成熟。最後一個段落,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小小孩進入辦公室,她口述走入婚姻的過程,與小孩間互動的快樂與不後悔,然後女孩們在桌上擺著玩具火車軌道,在黑暗中玩具火車行駛著,而小小孩也在媽媽的攙扶下一步一趨的跟著火車前進,結尾呈現出一種童稚時期還能擁有樂觀歡樂的氣氛,未來彷彿充滿希望,還是充滿無限可能。

育之章:韓愷真《魔朵繪畫時光屋》

藝術家將戲劇院的名人堂改裝成西洋裸體畫的研習畫室,牆面上的男性巨匠藝術家照片也掛上如劉鳳學、碧娜鮑許、林麗珍等重要女性表演藝術創作者的肖像和一排一排的裸女畫,這個「畫室空間」擺著幾組桌椅,桌子上放著三顆蘋果和一張張畫紙、橡皮擦,而三個穿著希臘女神飄墜服飾的模特兒走入,脫下他們的白色垂墜衣袍,觀眾被邀請作畫素描練習,而三位模特兒與桌上擺飾的場景讓人聯想到希臘神話中的蘋果爭論與特洛伊戰爭。眾人在略微不安的心情下,靜靜地對著三位裸女作畫,當燈光轉換時,旁白開始訴說著裸體模特兒的心聲,而原本靜止不動的模特兒彷彿活了過來,根據口白內容擺弄著不同的姿勢,她們訴說著被物化和被視為物品的經驗,如被客戶品頭論足身材、皮膚彈性緊緻程度等,還有同行在工作結束後被接送時被侵犯的故事,而觀眾在現場作畫的過程裡,彷彿也成了畫室的客戶,隨著模特兒不被尊重的控訴,而逐漸感到成為加害者的不安,好似成了集體暴力的共犯一般,演出結束時讓人稍微鬆一口氣。而離場時,一個模特兒緊握著我的手,表情真摯不捨,那一瞬間感到很有人味的溫度,也有一點心碎。

鬧之章:陳昱君《起承轉合的板式搖》

結合京劇與現代性,串起女形、女聲的古往今來,最特殊之處是看京劇小旦的三寸金蓮,在演出中被一層一層撥開,彷彿那對女體幻想的神祕性也一併被解開,既是滿足人的好奇心,也是讓人親眼看見束縛的痛苦。演員黃宇琳一人分飾多角色,從邀請觀眾進場的現實角色、到年長的老婆婆、記者會現場的演員等,每個角色在簡單的服飾與道具(如扶手、披巾等)變化下, 透過演員的唱歌與口條表現顯得絲絲入扣,把傳統戲劇中少即是多的美學發揮的淋漓盡致,每個簡單的動作變化和走動,都帶來充滿幻象的空間,在留白中直接引領著觀眾進入想像的情境。而觀眾在國家戲劇院五號出口附近的「小森林」,漫步在剛過下過雨的潮濕環境中,亦步亦趨地進入表演者想要創造的時空中,此演出結合傳統與當代的創意,自然融合又充滿巧思。

鬧之章:林宜瑾《鑄生》

林宜瑾的作品宛若裝置藝術般,帶來時間性哲思。觀眾坐在竹蓆上,眼前是國家戲劇院旁的假園林山水,是豪雨過後的「中正紀念堂五號森林」,樹林間繫綁著大片的塑膠薄膜,而一旁裝載著電風扇吹著透明塑膠薄膜,帶來一種發光又漂浮的奇幻感,在潮濕又悶熱的空氣中,靜待舞者出場。舞者在還是充滿水氣的泥濘裡,緩緩移動,他們低沈的步伐,身穿白色透明的服飾,在半透明薄塑膠的遮掩下,有著一種儀式性的草根氣息,當舞者從遠方慢慢靠近,觀眾可以幾乎面對面的距離,觀看他們渾身是汗、濕黏的身體,在電風扇吹起的塑膠波紋之中,舞者的勞動也讓觀眾開始覺得黏熱、不透氣,但卻又在舞者輕緩的移動中,感受到一絲平靜。舞作末段,表演者口中含著燈泡,從嘴巴裡透出黃色光暈,黑暗之中,這些舞者彷彿一個個成了原爆或是來自未來的科幻物種,他們從嘴裡爆裂出光,面孔在黑暗中襯托下,彷彿成了發光的深海生物,為這個充滿宗教祭儀的作品,添入了神秘的科技未來性。

《2017女節「育」之章、「鬧」之章》

演出|黃郁晴、韓愷真、陳昱君、林宜瑾等
時間|2017/08/03 20:00(育之章)、2017/08/04 20:00(鬧之章)
地點|國家劇院辦公室及實驗劇場周邊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今年推出韋伯的《魔彈射手》,作為年度歌劇製作,選擇演出這部作品,其實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本文將試著從本次的《魔彈射手》的演出狀況與觀後心得,綜合思考歌劇製作的困難、與其在臺灣的運作複雜性。
9月
22
2023
由台灣C MUSICAL製作團隊與韓國拼死奔跑劇團所製作的《伊底帕斯》,選擇了一個不容易處理的文本,以一種相當冒險的方式來呈現,或許也呼應了伊底帕斯這個文本其中一個重點,也是主創團隊所挑中呈現的關鍵字「選擇」。
9月
19
2023
今年於新北市音樂劇節登場的音樂劇《沒有臉的娃娃》,這齣戲最先開始的設定為兒童音樂劇,並且是小劇場演出,但作品文本所探討的,包括家庭成員情感互動、群體所要共同面對的難關,還有生死病痛、人是否真的能選擇命運等議題。
9月
14
2023
看著《親愛的陌生人2.0》,難免感到心情複雜。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患者增多,也讓許多老年人士與其家人憂心忡忡。這背後及牽涉到「失智症污名化」的問題:因為對失智症的迷思與刻板印象,使得患者不願及時就醫,造成後續治療與照護準備的困難。
9月
11
2023
在本次藝穗節中,由陽明交大演藝廳劇場助理與清大戲劇表演通識課學生所創立的「緊急出口製作」選擇呈現喬埃‧波默拉(joël pommerat)劇作《兩韓統一》當中的七個短篇。在政治意味極濃的劇名下,實則是二十個拉扯「愛」字之定義與樣貌的生活場景。
9月
07
2023
在臺灣的售票系統,音樂劇仍被歸類為「戲劇」類演出,但每次演出完,也不乏在黑特版上看見網友對於臺灣音樂劇演員唱功的批評(當然對歌劇演員拙劣演技的批評也不在話下),音樂劇在韓國,同樣也是近二十年,才開始飆升式地成長,但從台上大大小小演員所呈現的,卻能透過演員的功底來彌平音樂與戲劇到底孰為重的難題。
9月
05
2023
《秘密行動》從序幕開始,然後是第九、八、七⋯⋯二、一場,幕的順序為倒敘,共十場。劇本的核心圍繞在砂石車衝撞總統府的社會事件,卻沒有衝撞場面,也沒有任何戲劇性衝突。 六個角色各自叨念,私密而封閉、瑣碎而焦慮的喃喃自語。
9月
05
2023
導演李銘宸偕風格涉的作品,一直隱隱然有近似的驅力,但相對小說家沉思歷史時間之墟,李銘宸的荒墟自《超級市場 Supermarket》(2022)起,更呈顯為一幅商品人為造物超載堆砌的圖景。2023年由其構想、編導,六位表演者共同創作的《百葉》,延續視覺性的隱喻⋯⋯
9月
04
2023
舞台上的一桌二椅和說書人的腳色(楊奇殷飾)明白的宣示:這齣戲意不在「新」。它無意使用新的舞台技術或講述新的故事,而是回訪荷珠的不同生命,藉此質問並重估荷珠之於我們的關係。說書人羅列出荷珠故事的不同版本及其象徵的時代精神,然後拋給觀眾一個大哉問:「我們可以拿這些碎片做什麼?」
8月
30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