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歷史,身體亦有想像《幽冥物語 第二話》
11月
22
2018
幽冥物語(狂想劇場提供/攝影李欣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43次瀏覽
張敦智(專案評論人)

「幽冥物語」原名來自郝譽翔出版於2007年的短篇小說集,將《聊齋》裡亡魂、鬼怪充滿人性的面貌,放進現代背景之中。狂想劇場的《幽冥物語》系列即延續此精神,展開一系列與歷史建築、環境結合的環境劇場創作。從2017年在北投兒童樂園附近的作品作為開頭,接續又在新北市淡水程氏古厝發表新作;相隔一年,《幽冥物語》加入2018桃園鐵玫瑰藝術節「藝術綠洲創作計畫」,在第三個地點:桃園大溪中山老街區的蘭室,發表系列創作。

不同於讓戲劇走出劇院、消解神聖性與隔閡,因此在現成空間搬演劇目的做法(如1987年賴聲川的《落腳聲──古厝中的貝克特》、王墨林《拾月》、2001年台南人劇團《安蒂岡妮》等,皆屬此光譜),近年許多環境劇場作品將歷史納入戲劇範疇,讓環境成為表演更重要的環節。後者消解了前者主要需面對的問題:既然環境並非真正事發現場,如何重新建構出劇場的幻覺?相反地,後者提取在地、已逝的時間成為演出元素,作品因此不是新事件被製造的過程,而是如靈媒,將死亡重新引介至生者世界的過程。時間就此形成一道摺曲,過去與現在從原先處於同一平面遙遠的兩點,在摺疊後交會,因此重組對「生」的想像。狂想劇場的《幽冥物語》就屬於此例。

做為藝術綠洲創作計畫的一環,作品在正式演出開始前,先由非演員的導覽者帶領觀眾遊走老街,簡單介紹地理空間以及建築風格的歷史。當聽完導覽的觀眾回到蘭室門口,第一位亡魂(劉唐成 飾)便已經站在老街中間,身穿西裝、面部蒼白,以定格的姿態等待觀眾到來。透過風格化、且慢速的肢體,他帶領觀眾進入漆黑蘭室的過程,更像巡禮的開始,緩緩步入已死的世界。在表演的引導下,觀眾的時間感跟著慢下來,沒有台詞的狀態裡,手電筒燈光緩緩掃過廳堂不同角落。極緩慢的觀看過程,迫使視覺外的感官被打開來:氣味、自身肌肉的運用、摸索家具的擺設、地面的起伏;空間與感受在此先於事件,成為觀眾的身體記憶。狂想劇場的《幽冥物語》不僅是關於觀看,更要求觀眾的身體在狹窄、黑暗的條件裡放慢速度,有意識地參與其中。因此,當演出結束,記憶也不僅限於知識性,也同時烙印在身體之中。

由於蘭室是清末秀才呂鷹揚(知名膠彩畫家呂鐵州的父親)之宅,為了帶領觀眾重返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亡魂一邊朗誦該句子, 一邊將寫滿四書五經的碎紙片灑向空中,墜落於在觀眾周圍。此儀式性的段落,再次強化觀眾的感官記憶。接下來的考試橋段,相較2018年「新點子劇展」探討升學議題的《請翻開次頁繼續作答》,題目並不困難,皆為剛才導覽內容之複習。保持與主題相扣的前提下,打開邏輯漏洞,配合亡魂角色漸漸展現其幽默的面貌,讓肅殺的考試過程在傳達訊息之餘,留給觀眾有餘裕思考、理解的空間。及格與不及格兩條路,也並未決定生死,僅如過場讓兩批觀眾隨即重聚於下個表演區。

接下來四處表演空間裡,創作者有意識地切換不同的表演策略,試圖在顧及觀眾吸收速度、與儘可能豐富的資訊量間,找到最大的集合。經過廳堂裡考試的段落,方桌旁(第二則)主題最大資訊來源,是錄音設備從空中傳出的說書聲。年輕男子亡魂(梁俊文 飾)的肢體,以極小移動幅度,確保表演進行之餘,不至於搶去觀眾接收文字敘述的注意力。接下來,空間移到中庭,語言的組織性相對減少,演員梁俊文似乎轉變身份,在靜止、與快速且高張力的動作間,間歇地用粉筆在地板、牆壁記錄下與蘭室相關的歷史資訊。儘管無法百分之百地辨認此段落所有訊息內容,但演員同時也用肢體表現出急於感受、紀錄,否則無法追回歷史的態度,與難以完全吸收的聲音內容互相呼應。聲音的敘述內容,在半開放的中庭裡指向蘭室以外的空間:東南方的丘陵、以及不同廟宇在不同時期的建立等。逝去的世界以開放、但殘缺的姿態,如吐絲蜘蛛,意圖與建築物以外的空間產生連結。

然而,儘管試圖找到變化,作品不想過度倚賴的語言元素,最後仍成為了它自身的負擔。到了第三階段,空間轉移到茶室(創作暨演出:林子寧),表演策略經過語言、肢體,再次回到參與式的形式。劉唐成飾演的茶室服務員打破一貫的緩慢節奏,熱烈地詢問所有人餐點內容。當音樂嘎然而止,他的動作再度緩慢下來,觀眾的身體經驗,被連結上茶室過去的時光。但當演員重新開始說書式地分享身世時,相近、且彼此沒有直接連結的文字,開始漸漸變成觀眾的負擔。盤點所有以聲音語言表達的故事,共有方桌一則、茶室一則、記憶之間三則,共六則短篇。在文字調度並未特別安排,且風格相近,都以事後轉述的口吻呈現的條件下,觀眾所能掌握的故事細節難免有限。為了克服此問題,表演者也盡可能提供協助,以肢體、物件、聲音、互動等不同形式,增強對故事的記憶。例如影子、紅線、膠彩、花朵的運用,以及讓觀眾帶回紀念品,都是有效的例子。不同故事主題,因此不難被記憶與掌握。但如果在文字編排上也試圖進一步雕琢——並非針對文學性,而是針對短時間內,如何讓觀眾吸收多則故事的安排——劇團長時間田野與資料收集的成果,或許能有更豐富、飽滿的呈現樣貌。

儘管如此,狂想劇場發表於桃園大溪蘭室的《幽冥物語》,依然成功讓空間與歷史,越過了演員的重要性,成為主要表演內容。相對地,演員僅扮演引介的角色,適時調整節奏、改變氣氛。而所有的變奏,皆是以有效引導為目的,讓建築空間本身能持續將自身過去,不斷返還至觀者面前。相較之下,意圖相似的作品中,明日和合製作所《走路去月亮的人》與王大閎故居結合,在內容與形式上較缺乏歷史細節,過度倚賴觀眾想像力,因此顯得更稚嫩一些;而光譜的另一端,跨領域藝術家高俊宏則透過作品《博愛》裡,將觀眾身體帶回歷史暴力現場,試圖重新描述結構,並凝結出衝突的當下。作為引介歷史與死亡的媒介,《幽冥物語》起了一定的作用,讓觀眾在知識、語言以外的層面,留下了身體的感知與記憶。然而在藝術手法層次,是否有更尖銳、或具力道的展現方式?或從觀眾理解度為出發考量,有無可能透過文字編排,使作品統一性更加清楚,易於理解與吸收?兩種不同方向,或可留待創作者斟酌與思考。

筆者並置《走路去月亮的人》、《幽冥物語》、《博愛》三件作品,希望能藉此打開對環境劇場更多的想像。而作為光譜有效且成功的中間點,我仍樂見《幽冥物語》大溪場的問世。其對田野的重視、以及形式的思考,確實一點一點地打開了環境劇場與歷史互動的可能。

《幽冥物語 第二話》

演出|狂想劇場
時間|2018/11/18 20:00
地點|大溪蘭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體上,蘭室為現地製作的良好基材,各演員亦精彩獻技,製成想像力豐沛的內容,但可惜完整歷史脈絡只交由演前導覽,且無編導作戲劇首尾連貫的文本編排。(劉沁)
11月
22
2018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
誠然,故事的熟悉感加上網路作梗的堆疊,讓觀者對演出內容多少還能掌握劇情所傳達的內涵,無論是回應先前的教育宣導或是反映當今的網路亂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教化意味仍顯得相當濃厚,勸世的目的不難體會。但既是標榜「音樂劇」作品,則做為主要架構的音樂旋律、唱曲歌詞、肢體節奏,則必須面對最殘酷的演出考驗。細數曲目表中包含序曲、終曲及中間串聯等洋洋灑灑總共多達十五個曲目,音樂唱段的編創可說具足了滿滿的誠意。
3月
13
2024
從四季風土節氣發動的表演文本,進入了童年的回憶,收尾落在劇中主人翁有感成長敘事的疑惑與追求:「什麼樣的果子才是最好的果子?」「妳就是妳自己。」「我就是我自己?這樣就可以去冒險了嗎?」雖然,這樣的感悟,帶著正向的能量、溫暖的鼓勵,不過,前半場所展開的土地連結或家族回憶,予人期望更多的開展,到此戛然中斷,讓人若有所失。抑或是換個角度解讀,從家族淵源到個人成長,恰足以引動聯想人生的終極問題: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我們是誰?因此,即使觀賞結束的時候,我們是無法知道真正答案的,一如生命的腳本總是無法預知未來禍福,必須自行邁開腳步前進,才能揭曉謎底吧。
3月
0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