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真相服務的真實《甜眼淚》
4月
30
2025
甜眼淚(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李欣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37次瀏覽

文 鍾承恩(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甜眼淚》以民國74年屏東枋寮的連續毒殺兒童案件為底本,透過本不存在的加害者女兒(陳采恩飾)之視角,在廢墟般的舞台結構中,將日記、童話與民俗等多種質地的敘事,混生為一個不為現實的餘白所服務的世界。

女童的日記旁白,乃是貫串《甜眼淚》的軸線,因此儘管在表演上透過巨大的魚頭、扭曲的假肢拼接出的巫婆形象等,不斷渲染著劇場張力,卻很容易由於寫實基調的日記敘事,以及真實案件改編的創作背景,使觀者建立起將奇幻元素與現實之間相互對譯的理解方式。誠然,我們當然可以嘗試去解譯被剁下的巨大魚頭、老鼠戲偶等符號的現實指涉意義,然而此種角度卻並非本文的主要關心。

原因在於,當《甜眼淚》不斷透過日記旁白的形式,提醒著觀眾存在著一條走在「幾月幾日」的標準化時間軸時,這些現實性的語言被講述的同時,舞台上允許著各種妖異的狀態存在。例如,在甫開場的日記進程中,女童便同時與舞台結構中不時冒出的假肢互動。這些單獨的假肢雖然只伸出一條手臂,卻小心地讓斷面掩藏在結構之中,使整棟對應於家屋的建築結構,成為猶如長出手腳的活體形象;此外,從高處所長出的「小公主」(邱米溱飾)亦在這種超現實的照護關係中,儘管在服化上猶如女童的半身,卻在後來擴張到母親曾經「也可以聽見我」的全知視角,甚至在演出的最後成為獨留於結構之中的存在,超越了僅僅作為女童心理狀態的對照物──更符合此角色者,應為換過魚尾、舌頭與老鼠腳的美人魚偶。這些超現實的溢出,並不與日記等現實軸線相互打斷與干擾,我們很難透過演出節奏來嚴格區分出現實在什麼時刻復歸,而幻想又於何時滲透。

甜眼淚(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李欣哲)

《甜眼淚》實際上努力不讓現實的語言,掩蓋住以女童視角所詮釋出的童話世界。童話在這裡的作用,不是作為現實的轉譯,而是本身就充分具備著現實意義。例如,女童之所以需要說故事,便是切身地來自於學校擔任「故事股長」一職,卻又在颱風天失去故事書,從而必須自己開始編造故事的需求。而當女童同時透過故事中奇幻元素的美人魚、巫婆,以及日記中的現實語言:沒有瓦斯、老鼠橫行、家屋淹水等講述,共同作為理解自身遭遇的資源時,奇幻並不作為逃避無力現狀的精神病癥。相反地,《甜眼淚》透過各種女童與小公主的主動對話、講述故事甚至唱跳歌舞,讓女童不斷遠離成為一個無法面對現實的創傷受害者,連帶著也以「我阿母也被抓交替了嗎?」等第一人稱視角,否定了將案件原型閱讀為某種不可解的瘋狂與邪惡。

然而儘管有著一定的重讀意圖,卻萬不能將《甜眼淚》的這種主動性理解為一種翻案。縱使《甜眼淚》對於母親的態度轉變有著美人魚的想像,或透過小公主之口所透露的:一個漁村少女的私奔,來補充歷史。但基本上《甜眼淚》仍十分克制地不多加解釋毒殺孩童的心理過程,而謹守著以女童的有限想像去描繪事件。也就是說,故事依然是一個死局,從建築結構的打開到收合,《甜眼淚》既無意也無法更多地著力在劇場外的現實中去解決或補白些什麼。

因此《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在這樣的觀點下,說故事實際上是一種主動面對而不得不然的結果,而不是迴避創傷的形式。這樣的直面,甚至透過魚頭闖入觀眾席,近距離貼著觀眾從嘴巴給出案件中的「毒糖果」,將觀眾也捲入了這種說故事的方法論。然而,較為可惜之處在於,結尾處為求工整地收拾起結構,以及和緩情緒的吹泡泡與散入夢的美學語言,則相較之下顯得較為保守。讓其回歸為完整而閉鎖,甚而私密性的倫理寓言,打散了原本建立在威脅感之下所驅動的想像動能。

《甜眼淚》

演出|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時間|2025/04/12 14:30
地點|國家兩廳院 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
本劇將散文當作抒情的媒介,也就是作為表達個體情感及傳達概念的工具,同時低限度處理言說主體(角色)的特殊性,讓語言成為真空的、沒有物質基礎的抽象概念堆疊,看似觸及許多議題,實則遮蔽了特定話語及其意識形態。
9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