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真相服務的真實《甜眼淚》
4月
30
2025
甜眼淚(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李欣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7次瀏覽

文 鍾承恩(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甜眼淚》以民國74年屏東枋寮的連續毒殺兒童案件為底本,透過本不存在的加害者女兒(陳采恩飾)之視角,在廢墟般的舞台結構中,將日記、童話與民俗等多種質地的敘事,混生為一個不為現實的餘白所服務的世界。

女童的日記旁白,乃是貫串《甜眼淚》的軸線,因此儘管在表演上透過巨大的魚頭、扭曲的假肢拼接出的巫婆形象等,不斷渲染著劇場張力,卻很容易由於寫實基調的日記敘事,以及真實案件改編的創作背景,使觀者建立起將奇幻元素與現實之間相互對譯的理解方式。誠然,我們當然可以嘗試去解譯被剁下的巨大魚頭、老鼠戲偶等符號的現實指涉意義,然而此種角度卻並非本文的主要關心。

原因在於,當《甜眼淚》不斷透過日記旁白的形式,提醒著觀眾存在著一條走在「幾月幾日」的標準化時間軸時,這些現實性的語言被講述的同時,舞台上允許著各種妖異的狀態存在。例如,在甫開場的日記進程中,女童便同時與舞台結構中不時冒出的假肢互動。這些單獨的假肢雖然只伸出一條手臂,卻小心地讓斷面掩藏在結構之中,使整棟對應於家屋的建築結構,成為猶如長出手腳的活體形象;此外,從高處所長出的「小公主」(邱米溱飾)亦在這種超現實的照護關係中,儘管在服化上猶如女童的半身,卻在後來擴張到母親曾經「也可以聽見我」的全知視角,甚至在演出的最後成為獨留於結構之中的存在,超越了僅僅作為女童心理狀態的對照物──更符合此角色者,應為換過魚尾、舌頭與老鼠腳的美人魚偶。這些超現實的溢出,並不與日記等現實軸線相互打斷與干擾,我們很難透過演出節奏來嚴格區分出現實在什麼時刻復歸,而幻想又於何時滲透。

甜眼淚(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李欣哲)

《甜眼淚》實際上努力不讓現實的語言,掩蓋住以女童視角所詮釋出的童話世界。童話在這裡的作用,不是作為現實的轉譯,而是本身就充分具備著現實意義。例如,女童之所以需要說故事,便是切身地來自於學校擔任「故事股長」一職,卻又在颱風天失去故事書,從而必須自己開始編造故事的需求。而當女童同時透過故事中奇幻元素的美人魚、巫婆,以及日記中的現實語言:沒有瓦斯、老鼠橫行、家屋淹水等講述,共同作為理解自身遭遇的資源時,奇幻並不作為逃避無力現狀的精神病癥。相反地,《甜眼淚》透過各種女童與小公主的主動對話、講述故事甚至唱跳歌舞,讓女童不斷遠離成為一個無法面對現實的創傷受害者,連帶著也以「我阿母也被抓交替了嗎?」等第一人稱視角,否定了將案件原型閱讀為某種不可解的瘋狂與邪惡。

然而儘管有著一定的重讀意圖,卻萬不能將《甜眼淚》的這種主動性理解為一種翻案。縱使《甜眼淚》對於母親的態度轉變有著美人魚的想像,或透過小公主之口所透露的:一個漁村少女的私奔,來補充歷史。但基本上《甜眼淚》仍十分克制地不多加解釋毒殺孩童的心理過程,而謹守著以女童的有限想像去描繪事件。也就是說,故事依然是一個死局,從建築結構的打開到收合,《甜眼淚》既無意也無法更多地著力在劇場外的現實中去解決或補白些什麼。

因此《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在這樣的觀點下,說故事實際上是一種主動面對而不得不然的結果,而不是迴避創傷的形式。這樣的直面,甚至透過魚頭闖入觀眾席,近距離貼著觀眾從嘴巴給出案件中的「毒糖果」,將觀眾也捲入了這種說故事的方法論。然而,較為可惜之處在於,結尾處為求工整地收拾起結構,以及和緩情緒的吹泡泡與散入夢的美學語言,則相較之下顯得較為保守。讓其回歸為完整而閉鎖,甚而私密性的倫理寓言,打散了原本建立在威脅感之下所驅動的想像動能。

《甜眼淚》

演出|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時間|2025/04/12 14:30
地點|國家兩廳院 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
《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4月
23
2025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