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看不見的城市,你要看見什麼──台南藝術節《咖哩骨遊記 2019.旅行裝》、《土土海海漁光島》
12月
02
2019
咖哩骨遊記2019.旅行裝(足跡提供/牧童攝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27次瀏覽

洪姿宇(專案評論人)


咖哩骨遊記2019.旅行裝(足跡提供/牧童攝影)

《咖哩骨遊記 2019.旅行裝》演示空間與意義間的武斷性,因為兩者的連結可以被改寫,矮人國這個看不見的城市,在重新得到意義的城市角落中得到實現。那麼,何以本劇要讓我們看見看不見的矮人國?評論人簡韋樵認為,本劇「不再是為了獵奇、印證『正確的』的歷史,而是有機化當下的情感認同,瓦解舊有固定文化體驗迴路的流動。」【1】謝鎮逸則在演後筆記寫道:「當遺物轉型成為文物、死寂被活化,通常就是準備給觀光客的敘述策略……無論是扣緊臺南藝術節或是本次演出的明示概念『觀光』一詞的辯證,就是一座城市、一座古蹟急切需要時間地層的指認來確立自身文化價值的正當性。」【2】兩位作者認為《咖哩骨遊記 2019.旅行裝》是在抵抗獵奇式、觀光化、僵固的台南想像,昭示台南不是只有古蹟、美食,還有更多不曾被看見的城市角落。

不過,如果本劇真的展現了一種抵抗關係,那麼問題就變成,此地是否存在一個穩定、僵固的被改寫對象?這個抵抗、改寫面對的觀眾是誰?以吳園為例,因其為開放空間的條件,市民可在其中自由來去,平日即可見小孩滿園奔跑笑鬧,即使在演出之夜,也散有來此閒逛的市民,因為對演出感到好奇而駐足。吳園在過去幾年也成為各種官方或民間活動的集散地,在這裡定義古蹟空間的權力不是只有一種上到下的指認,也還有民眾主動參與、擘劃的身影,吳園的空間意義並不能狹隘的詮釋為觀光化的遺物,時至今日,更多的或許是人們來去間的相互滲透。如果再把範圍放大至舊市區範圍內,民間的主動參與近年也未少過,例如正興街街區的合作聯盟、謝宅等店家的踏查、慕紅豆兩度發起的「舊秋調」城市遊戲等等,雖不是沒有遭逢瓶頸──正興街在出名後也經歷重整腳步的困難期──但這多少顯示,市民社會關於台南舊城區的價值指認本身便不是一種「準備好」的狀態,而仍是持續動態的探索。

相較《咖哩骨遊記2019.旅行裝》,《土土海海漁光島》改寫地景的方式是對現代生活的提醒。《土土海海漁光島》的表演者手拎陶壺,壺嘴散出焚燒草葉的輕煙和氣味,引領觀眾步入木麻黃防風林中曲折的木棧道,行走時林木間輕柔的搖鈴聲、風起樹葉搖晃的瑟瑟聲、穿過枝椏錯落閃動的午後秋陽輕暖,包裹觀眾進入一個不在此世的時代,彼時我們是來到漁光島的初民,在這個天真的世界裡,面相詭秘的神靈舞動出沒、弱肉強食的野生動物騷動,也有高大的土偶,與我們傾身圍坐,等待煮水燒茶,再以陶杯置於沙地為屋,象徵落地生根,故茶水敬土地便是敬生居。然後我們起身穿越密林,天上繞行的神靈引路,來到晚風漸起的海濱,坐在好幾座聳立的窯前,土窯內烈火瑩亮,隨著海風颯颯作響、浪聲鼓拍,身後傳來儀式般的音樂聲,一時間,天、地、海為祭典的舞台,人、神、獸共赴日夜交融的逢魔時刻。

土土海海漁光島(人从众創作体提供/CHSG.Studio 陳十攝影)

《土土海海漁光島》同樣也指出一種現世外的可能,和《咖哩骨遊記2019.旅行裝》通過比喻和符號挪移不同,《土土海海漁光島》則是召喚一場被遺忘的身體儀式,彼時人與自然的關係不是統計與精算,也不是浪漫時期那種物我合一的兩忘,而是揉雜對未知他者的不安與試探。觀眾跟隨表演沈靜莊嚴的步法,緩慢的從曲折多變的林間小道出發,走到天地開闊的海灘,原來是要到海邊去敬神,此刻我們彷彿回到風起飛沙、蒼茫孤寂的那個漁光島,那是一段永遠失落的記憶,已經無法以語言去把握,而必要以身體的舒展、陽光的溫度、海水的味道、窯火的明滅去提醒,穿越都市的身體和記憶,原來存在某一種在彼端的經驗。

土土海海漁光島(人从众創作体提供/攝影蕭登及)

《咖哩骨遊記 2019.旅行裝》的編劇莫兆忠認為台南舊城區「有一套觀光的論述,這論述會一直想要催眠你 」,例如台南為古都,多古蹟、多小吃、慢活等等,因此他想探索「台南人如何從他人所建立的『台南形象』中,活成所謂『台南人』的樣子」【3】但在談論這套「觀光論述」時,或許我們可以先考慮城市裡的人們,如何與所謂「觀光論述」互動,因為所謂的「台南形象」對部分居住在舊城區的台南人來說,並不是一組先有被他人所建立、來自他人凝視的投射,然後市民再把他人的慾望(例如觀光客的慾望)當作自己慾望的建構過程,而是,居住在這裡的人們也積極的從自身的經驗出發,思考、凝聚、想像生活在此地是什麼,因此希望能怎樣改造生活,歷史、小吃、生活步調,都是這些真實經驗的一部分。

這種想像近年來或許被官方、外來者輕易挪用,但或許我們仍要去區分不同的尺度,在經驗生活內人們如何主動把握生活的節奏,以及在城市管理的層次上,官方如何將之均一化地包裝為便於城市行銷的語言。因此,當台南藝術節的兩位策展人問道:「城市藝術節,可不可以不要是城市行銷的藝術市集,而是城市批判的節慶?」【4】我希望可以把這個問題當成,藝術節是對統一城市行銷論述的某種反省,它要我們看見城市裡的差異與共生,遊客來去,但人們如何沒有放棄去爭取經驗及定義城市的權力與權利。


註解

1、全文可見:http://tnaf.tnc.gov.tw/2019/article_critics.php?id=15

2、全文可見:https://www.facebook.com/yizaiseah/posts/10222103302678602

3、張慧慧:〈《咖哩骨遊記 2019.旅行裝》 @中西區 吳園〉,《PAR 表演藝術》第321期(2019 年 9 月),頁151。

4、郭亮廷、周伶芝:〈看不見的城市:城鄉移動中的表演〉, 《藝術觀點ACT》第76 期(2018 年10月)。

《咖哩骨遊記 2019.旅行裝》

演出|足跡(Step Out)
時間|2019/10/26 19:30
地點|吳園藝文中心十八卯茶屋前廣場(集合)

《土土海海漁光島》

演出|薛美華X吳其錚、Lyric’s Studio人从众創作体
時間|2019/10/20 16:30
地點|漁光島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
《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4月
23
2025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