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疊交織的抑鬱意識《無盡天空》
1月
15
2019
無盡天空(翃舞製作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02次瀏覽
石志如(專案評論人)

從國際比賽打開知名度的翃舞製作,創團作品《無盡天空》即延伸、改編自過去在國際獲獎短篇作品《Birdy》。《無盡天空》描寫一位主人翁(鄭伊涵飾)的抑鬱病症,舞作設計多位分身(五位),替代主人翁的內心膠著,並擬現主人翁處在幻想超現實的感知畫面,將主人翁內心恐懼的樣態,透過如囈語般的獨舞、辯證式的雙人舞、群舞的肢體延異及運用轉換異次元的空間想像等,如編舞者賴翃中在節目單上所述【1】,他是從同理心關懷,揣度他者/患者難以被理解的世界。舞作切割十幾個片段,充斥抑鬱灰暗色調,突顯這齣關於憂鬱與躁鬱症的心境描寫,猶如一場意識流動,在閃動晃影記憶中,進行一場場自我批判與對話。

在這十幾個舞蹈片段,有幾段利用東方傳統道具符號,適度賦予它成為疾病具體的心證符號載體。例如主人翁在開始與尾聲時,均拿著長雉雞毛【2】,動作發展以短促的節奏、細碎的動力、封閉的空間,書寫她內心現存的幻影,同時傳遞出一股焦躁不安的破碎與孤寂感。舞台氛圍所營造的是,微弱的光區四周,是危險與未知的暗黑想像場域。這兩段獨舞相當令人玩味,為何用長雉雞毛作為舞作中重要的符號?其中又有何種意義?

《無盡天空》使用長雉雞毛作為這次作品的形象主體,有別於過去中國傳統戲劇,以雉雞毛代表東方文化顯貴者的身份圖騰象徵。賴翃中的使用手法卻顛覆了過去的意象,如:一、握在手上,如一位能掌握個人意識的紀錄者。二、 戴在頭上,猶如從內心長出來的本我,主宰著自我意識的原慾。三、咬著頭上折彎的羽毛末端,隱喻主人翁逐漸失去自我意識與傳遞內心的恐懼。除了轉譯為個人自我意識的蔓延,舞作應用當代舞技巧、情緒性表情、街舞律動與大量東方國劇武術訓練的肢體動作,頭頂上的長雉雞毛,依附在跨文化後的混雜舞蹈塑型,在視覺美學與符號意涵上,多了一種翻轉東方圖騰意象與自問的新意。

其次,數根木藤與一只傳統燈籠也在作品中,轉化了它的文化符徵。如其中一段以木藤敲打地面發出混亂、焦躁的聲音之外,舞者們利用木藤,在不斷翻轉、輪替與壓縮的空間裡,由外向內,主人翁其一分身(楊雅晴飾)空間被剝奪,此處隱喻受精神疾病所苦的患者,如處在他者的壓迫而不得自救,亦無所出。而一只燈籠的照明,時而提在手上,時而罩住整個頭部,在偌大的黑暗舞臺裡,透露一丁點的微不足道的光,似乎隱喻患者心中,雖仍存在著一絲光線,最終以熄滅示之,是否更揭示疾病所帶來的殘酷結果!無獨有偶,彈性的頭罩巾與自縛的繩索,被無形的他者拉扯著,在視覺上似乎象徵著理性的大腦與強韌的軀幹,被莫名的事件纏身而失去理性與自由,此處隱喻了主人翁受疾病而產生內心交戰的歷程。

除了上述借用道具,成功營造憂鬱症與躁鬱症,所面臨的生理疾病表徵,舞作也透過分身們的獨舞,用鮮明殊異的動作質地與性情,展現主人翁矛盾、苦悶、作繭自縛的多重負面想法,並闢出一條蜿蜒交織,卻不被外人理解的深邃迷宮。在群舞的部分,其中一段以群體齊舞的狂癲爆發,頓時讓遊走如自囚般自我批判的氛圍裡,呈現假性正向樂觀的抽離式內爆,這段集體狂歡的編排,也應用實驗劇場舞台後方的電梯空間,舞者們從舞台上一路跳至電梯,再從狹小空間跳回舞臺,此處雖然是舞作難得一見的轉折處,卻因為搭配電子搖滾曲風、自然肢體律動、強調動作鬆弛的質地、多面向變換與移動空間等,脫離了積累一晚上的肢體風格而顯得突兀。

《無盡天空》以當代多元身體性融合東方「圓」為核心的翻滾特技,風格清晰,此外舞作大量出現戲劇性的手勢、臉部表情與關係的建立,如拍背、咒罵、眼神交替、求救手勢、自殺行徑…..等,細碎的出現在各個舞段中,能聯想嗜藥者所產生幻覺的副作用。而結合道具符徵叩問當下精神疾病的隱憂,營造舞蹈主體視覺意象,也恰到好處;而舞者身體素質佳表現精湛。文末,面對台灣表演藝術活絡的繁榮景象,翃舞製作在國際打開知名度,返回台灣之際,亦不負期望,期許再接再厲。

註釋

1、「這幾年,身邊的朋友陷入憂鬱與躁鬱,在陪伴與理解他們的過程中,也曾陷入那些不安與躁動,好似無盡的黑洞般將現實軀體捲入抽象的維度之中;我無法言喻該如何解決與逃離,只期望能一同以真誠與靜謚的心中去傾聽與關懷,用更寬廣的視野看待渺小的事務與廣大的世界。」摘自本季節目單,頁8。

2、京劇武將頭冠上的雉雞毛。

《無盡天空》

演出|翃舞製作
時間|2019/01/11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個舞台像似被封印的異地時空,即使舞者耗盡能量揮舞其間,外爆的能量卻被無盡的暗黑所吞噬。舞台景觀的自我封閉,正映照出憂鬱與躁鬱症者的存在狀態。身為觀者好像隔了一道厚重的玻璃牆觀看,對於台上一切無能為力。(徐瑋瑩)
1月
09
2019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