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與身體「有限」的悖論《從無止境回首》
3月
05
2018
從無止盡回首(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40次瀏覽
葉根泉(2018年度駐站評論人)

觀者身處在煙霧繚繞的空間內,一道雷射光束穿透霧霾形成一道「結界」,映照在印尼舞者Danang Pamungkas和Luluk Ari Prasetyo的身體上,猶如光劍彷彿即要剖割舞者的肢體。這樣的結界無論舞者與觀者全被籠罩於被光束劃分出來的「場」,所有在場/臨在(presence)也因這樣場域的形成,而有著共體──生命共同體共處於合一宇宙的氛圍內。這是蘇文琪《從無止境回首》此次舞作,令我印象最深的畫面,然而,此結界的產生,卻讓可視/不可視的悖論空間被打破,是否造成臻於舞者/觀者進入「太一」共融的罣礙?抑是由光束折射出無垠宇宙的幾何世界,可供觀者神移的想像與意會?藉以檢視舞作所切入的視角。

延續前作《全然的愛與真實》,蘇文琪在2016年瑞士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藝術加速」駐村所獲得的啟發,進而推出《彩虹三部曲》第二部《從無止境回首》。駐村時,蘇文琪常聽到科學家提到:「粒子」和「宇宙」──為極小到極大的兩個比例尺單位,從而思索「要如何回歸到人的這個比例尺上?如何回歸到我們的身體經驗或生活經驗裡?」(節目單)為此次舞作的發想起點。這樣的命題與叩問,無論是蘇文琪依循著數學家張海潮的說法,人的身體時間有限,卻是立於宇宙的無限之中。【1】或是創作陪伴周伶芝所援引古希臘哲學家芝諾(Zeno of Elea)所提出關於運動哲學悖論:芝諾論道運動之不可能,「飛矢是靜止的」來說明極限與無限的存在辯證(節目單),兩者均須回歸到最根本的所在:人的存在於這樣無限大、無限小、連續性運動與靜止的悖論下,究竟是什麼?這樣的古典命題,在十七世紀義大利哲學家維柯(Giambattista Vico,1668-1744)所著《新科學》中,說明無論是數學和物理學還夠不上是完善的科學,但我們的新科學必然在人類心靈各種變化中就可以找到,「因為它涉及處理人類各種制度,比起點、線、面和形體來還更為真實。」【2】

因此,當蘇文琪想要把這樣的叩問擴大到宇宙,去探究時間的起點,企圖重現她在駐村時,在「雲霧室」(Cloud Chamber)所看到光學原理呈現不可見的帶電微粒,不斷地重組移動,蘇文琪藉由在舞台上雷射光束切割滑移,讓觀者去連結人的個體化作懸浮的微粒,存在於時間縱橫聚散的座標之中。她仍需要舞者身體的律動運行,與印尼日惹Senyawa樂團人聲與樂器的共振,如此肢體能量與共感交織聲音共鳴的臨在,才能跨越閾限(liminal)進入到「出神」(trance)的境界,去探測宇宙廣袤不存在過去、現在、未來的「無限」,但這樣的組合真能呈現內外合一(inside and out),讓在場觀者均無法每人戴上VR眼罩的條件下,如何身歷其境去體驗視覺化的宇宙全輿圖4D意象?【3】

兩位舞者有其印尼宮廷舞的傳統背景,從其下盤穩重蹲低,上半身手指、手掌、手腕、手臂振幅開合,讓身體從底部發散至指尖末稍能量的延伸,時而雙手合十、五體投地祭祀性的動作,都讓觀者感受其身體儀式性的表現。Senyawa樂團以其重複、連續性重低音的樂器加上人聲吟誦,召喚似引導舞者/觀者進入深層的精神狀態,這樣的安排不免令我連想起克里斯汀.赫佐 (Christian Rizzo)舞作《依據真實》(d’aprés une histoire vraie)。同樣以結合現場搖滾鼓手與燈光的流變,赫佐卻打開許多身體的可能與思辯:回歸原初卻不是以固化的儀式身體來表現出神,剝除身體符碼(code)所帶來的枷鎖,反而更自由展現身體舞蹈的共通性,但在蘇文琪的編排下,這樣的身體/樂團/雷射裝置,是否反而將觀眾隔離在表演之外,而非共融一起被帶入「出神」的境地?

我覺得最大差別在於赫佐即使創作《依據真實》動機在重探民俗舞蹈,來作為感知共同根源的存在,將原本以為文化上、歷史上相距甚遠的東西融合在一起,讓民俗舞蹈脫離地域、文化的侷限。在《依據真實》內,赫佐既使用民俗舞蹈的動作元素,又讓這些肢體逃逸脫離其文化疆域,自在地在舞台空間裡,來回聚散穿梭。反觀蘇文琪以「無限」為命題,卻將具有其殊異文化背景的身體、人聲,置放在有其強烈意圖表現的雷射裝置內,Senyawa樂團在現場即興演出配合舞者的動作,重點應在「一起完成」【4】的共時。但3月2日首演的過程中,兩位舞者身體動作已然結束,最後僅剩Senyawa樂團仍持續重複的人聲和樂器,配合雷射光束反照位於不同區域的鏡子層疊折射,所形成的空間結構,似乎是以有限/「線」來悖論「無限」,但身體消失了,卻非經由內在動能(inner impulse)的無限擴張,來讓身體燃燒殆盡而泯滅不見,反而是一種空缺──身體不在場的臨在,而這樣的「無」亦非回溯原初太古的始源,或辯證「空無」的生死哲理,反被框限於現當代科技產物所營造出來的「無限」,卻與創作初始的動機有所違和而非協調。這樣的質疑並非要求創作者模擬重溯原初的刻板儀式,反而希冀創作者拉出一個適度距離,去檢視舞作中各個元素的混合使用,是否達成創作者預期的效果與目的。

這樣的斷裂,也可能包括觀者的位置,如此的演出形式,是否適合階梯式的觀眾席所產生的距離,還是讓觀者環坐四週所形成的圓(arena),更可以產生共鳴與共振?如此距離的拿捏,亦是創作者是否可以一邊試圖驅動能量,讓整體逐漸處於狂喜(ecastasy)的狀態,另一邊亦可保持自我的覺察(awareness),需要加以檢證的功課。

註釋:

1、劉純良(2018) 〈蘇文琪《從無止境回首》探問宇宙起點 狂飆原始能量〉,《PAR表演藝術》302期(2018.02),頁58-59。

2、維科(Giambattista Vico)著,朱光潛譯(2006) 《新科學(上)》。合肥:安徽教育,頁31-32。

3、同註1,頁59。

4、同註1,頁59。

《從無止境回首》

演出|一當代舞團/蘇文琪
時間|2018/03/02 19:30
地點|台北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