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的當代,陌生的自我《哈瓦那》
4月
25
2019
神要建國(複象公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13次瀏覽
張敦智(專案評論人)

複象公場的新製作,選擇一座歷史與現狀複雜的城市,作為兩齣舞作的隱喻統合:哈瓦那。它是古巴首都,在中南美洲歷史中,古巴獨立時間遠晚於其他國家。其首都從西方帝國主義競逐時期以來長期為西班牙殖民,並曾因七年戰爭而將主權短暫交至英國,戰後又作為籌碼,再度轉交西班牙。1959年獨立至今,古巴歷史僅六十年,首都哈瓦那如今面貌卻融合了十八世紀西方教堂、修道院、共產主義塗鴉與二十世紀的現代建築等,糅雜的風格成為其主要觀光面貌。失去主體性的歷史期間導入的種種元素,如今被壓縮進均質、空洞的現代情境,成為陌生、全新的面孔,向人愉快地招手著。被掩蔽的歷史與陌生的新整體形象互相對比,成為〈神要建國〉與〈公主的十面相〉兩支舞作共同的張力起點與借用形象。

上半場〈神要建國〉由王珩編舞,思考人與崇拜現象的關係。從一群人幼兒遊戲般地堆砌磚頭開始,接著玩起鬼抓人,隨著這場遊戲漸趨嚴肅、衝突上升,演化出族群間的暴力衝突,宛如人類歷史最早的部落、城邦關係。接著,戰爭製造英雄,城邦建構神祇,集體內部的崇拜凝聚起團結力量,逐漸演化。當「國」的型態不斷延續,最後來到當代情境下的現代國家認同。這樣的敘事過程與變化關係,成為整齣舞作的主要軸線。它自始至終維持史詩般的敘事基調,試圖針對神祇與國家出現的起因與存在的必要進行一場驗算。

[caption id="attachment_34717" align="aligncenter" width="750"] 神要建國(複象公場提供)[/caption]

有脈絡地根據史料與知識,提出一種思考後的可能結果,縝密且大篇幅的演練,拓展了作品的視野與格局。然而作品最終將場景推回開場的童趣遊戲,試圖拋出「而一切如何開始?為何開始?」的疑問,就疑問層次而言,由於敘事佔去大多篇幅,因此未爆發出潛在力道。以肉身呈現國家、神祇議題的行為,本身便隱含一種內在高度緊張關係。身體的本質最接近個體,而國家/信仰的本質最接近集體;前者勢必隱藏後者所留下種種影響,甚至是規訓的痕跡。然而作品並沒有以肉身為材料進行提問,大多僅作為符號,替另一則整理好的敘事代言。在表演者與觀眾之間,試圖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符號體系,相隔一層由所指緊密編織而成的網絡,作品也與觀眾間多了一層隔閡。舞者的身體作為衝突發生的現場,並未在作品中現形。

另外,作品的服裝皆是米色披風,令人難免聯想到古希臘衣著。若真如此,那麼隨之而來的問題便是:為何表現人類起源必須透過古希臘元素「代言」?筆者的幾種猜測是:其一,其歷史具有更詳細文字紀錄,較能進行劇情推演;其二,作為「西方」的部分,與城邦、帝國、現代國家興起脈絡具有直接關係。儘管如此,明確的符號所指,仍讓議題範圍被限縮;外觀不相容、但本質接近的例子被排除在討論之外,如:日本作為現代國家,對天皇近乎宗教式的認同,與作品題材息息相關;古文明的興起也有非洲、美洲與亞洲選項,卻不屬於作品指涉範圍。

除卻以上疑點,〈神要建國〉之題材選擇,在後殖民時代極具意義與發展潛力。用舞蹈深入思考此問題實屬不易,若能對使用元素稍作整理,放大原本既存於作品的「疑問」,讓舞蹈更接近自我與身體,便可能浮現對當代處境的批判力道。

下半場〈公主的十面相〉由張雅為編舞,處理個人成長經歷的內在張力。宣傳平面出現《白雪公主》符號,場景卻落在由書桌、沙發、垃圾堆、電視、日曆等元素搭建起的臺灣傳統家庭場景,從年幼時代出發,隨著成長過程,才套上陌生的白雪公主外衣,整體歷程與古巴首都哈瓦那呈現相同時間序,也表現了個人身處現代情境中的認同混亂。

[caption id="attachment_34716" align="aligncenter" width="750"] 公主的十面向(複象公場提供)[/caption]

衝突主要以兩種不同的層次展現:首先,敘事以原生家庭為起點,並由單一個人出發,漸漸分裂為多人,同時由年幼邁向年長,搭配電視中混亂、顛倒的影像,表現出成長之於個人宛如一場扭曲、壓縮的時空旅程。第二層次裡,是旅程中途的個體,被嵌入外來符號。因此,成長不僅是與原生家庭環境斡旋的過程,同時還要跟被穿上的外來符號拉扯。何謂真正的自我樣貌?記憶與標籤互相爭奪話語權。此環節裡,白雪公主與既有場景互相映襯,表現明確的格格不入。往後相當大的篇幅,都建立在對童話符號的解離與破壞。舞者時而穿著統一服裝,猶如小矮人,卻只能集體迷惘地掙扎於現實;時而以公主身份遊走,卻沒有城堡與天真笑容,只有冰冷的行板,不斷重播的記憶與日常。

然而,針對這二個層次,似乎仍有繼續發揮的空間。作品中可以看見所有分裂個體都穿上公主裝,並一起試圖脫去標籤的束縛。然而在均質、去歷史化的生存條件與個人經驗間,是否有更多互相影響空間?標籤只有存在與撕除兩種選擇嗎?抑或標籤與個人除了互相扞格,亦可能互相改寫、扭曲,甚至是彼此破壞?場景的混亂性僅建立在童年經驗的不適感,以及外來符號與私密個人的拉扯,但無論哪個元素,單獨看來,都已處於被創作者定義完畢的狀態,才進行涇渭分明的互動。除了有/無、進/出之差,失去因劇情推進發生轉變的可能。這樣看來,無論哪種元素,都是沒有能動性的。陌生的體系不能發揮深層、廣泛的影響,個體在其中也不具能動性。

綜觀兩部作品,節目名稱「哈瓦那」對兩部題材大相逕庭的作品起到歸納與主題強化的作用。如同哈瓦那城市歷史所隱含的衝突,兩者都同時試圖以當下為起點,對過往的時間提出質疑與回應。它們都鬆動了現代均質、空洞的時間,將其粉碎、拆解,並按主觀理解內容重新拼貼與編織。也是這份意圖,讓兩部舞作具有充分的當代意義。

《哈瓦那》

演出|複象公場
時間|2019/04/14 14:3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LAB創意實驗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