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聲響、說唸的同/童唱《彼得與狼在好萊塢》
12月
14
2017
彼得與狼在好萊塢(台北市立交響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46次瀏覽
吳政翰(特約評論人)

為了啟發兒童音樂興趣,二十世紀俄國作曲家普羅科菲夫(Sergei Prokofiev)寫下了交響曲《彼得與狼》。二十一世紀的今日,美國知名製作公司GAS(Giants Are Small)以此作為基礎,加上了前情故事,融入了華格納、馬勒、艾爾加、普契尼、舒曼、葛利格等知名作曲家的旋律,改編成了《彼得與狼在好萊塢》(Peter and the Wolf in Hollywood)。此次,整套演出搬來台灣,由指揮吉博‧瓦格(Gilbert Varga)帶領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演繹曲目,搭配音效師傑森‧米爾斯(Jason Mills)的混音,加上由劇場演員洪健藏擔綱說書人一角,整體結合了影像、念白、現場演奏、預錄音效及即時擬音,將一則簡單的故事,以多聲道的手法串織成一本聲調鮮明且豐富多彩的立體有聲書。

整個劇情掌握了遊歷故事的基本架構,由現實進入了奇想,過程中遇見種種人物、突破重重關卡,走過黑暗之後,重見光明。主角彼得由俄羅斯出發,來到了洛杉磯,從一個原本純樸的家鄉,來到了一個充滿電影夢的境地,在背景設定上,就提供了不同社會氛圍的基礎。歷險的過程中,經過各式各樣的空間,包括了機場、車內、家中、房間、花園、池畔、路邊、樹上、片場、倉庫、機器人、大城市等,甚至是野狼的胃裡,加上故事中充滿動作敘述,透過影像呈現出一幅幅簡單生動、繽紛多元且流動不已的圖像。

伴隨著多采多姿、鮮明活潑的視覺景觀,交響樂團所演奏的曲目調性也變幻不斷,提供了輕快、愉悅、愜意、俏皮、溫馨、懸疑、刺激、奇幻、幽默等各種氛圍襯底,像是電影配樂般,強化了當下場景的戲劇張力。另外,單一樂器也大致揣摩了劇中各動物的聲音特色,例如弦樂演奏彼得、長笛演奏小鳥、法國號演奏野狼、單簧管演奏貓咪、低音管演奏爺爺、雙簧管演奏鴨子等,不僅有了將動物聲音形象化的樂趣,讓古典樂多了點親民的色彩,亦讓各角具有專屬的「主題」,增強了戲劇和音樂之間的連結。

除了樂團所提供的大片氛圍、角色主題之外,音效藝術師又以新製的樂器或簡易的日常道具,如鋼絲絨,手套等,模擬了圖畫場景中所發出的諸多聲響,更加準確、細微地表現出動作進行中各種層次的聲音質地,如人鞋走路、野狼嚎叫、鴨子逃跑、鳥隻拍翅、相機快門、鐵鍊拉動、貓踏草和爬樹等,不僅讓人一聽化腐朽為神奇的聲響魔法,也透過這樣的現場擬音,彷彿實地再現了一場電影後製過程,呼應了故事的好萊塢背景。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此次演出為親子節目,觀眾群裡有不少小朋友,但說書人並沒有刻意童言童語、表演浮誇,而是相當平實地以其音質中低、音色單純的嗓音將故事娓娓道來,並以不慍不火的語調及簡約節制的肢體,揣摩著各角色迥異的口吻及情緒,精準地順著音樂的節奏起伏,帶領著台下不分老少的聽眾,一同安靜地進入故事的路徑。如此自然而沉穩的詮釋,將說書人的角色轉為故事與聽眾之間的中介,讓位給了影像和音樂,其清澈且誠懇的聲線,一方面給彩度斑斕的音樂添上了一點原色,與故事中極度展開的想像和拉出了對比,另一方面提供了全場活潑跳躍的調性一個可以著力的底盤,使得故事就算超現實而奔放,也不致於過度甜膩。

與台上同步「合奏」的,是台下充滿情緒、此起彼落的眾聲雜音,不論興奮、期待、雀躍、驚訝、害怕、失落,都忠實地呈現出了孩子們的即時反應。於是,台上有了現場樂團、即時擬音、說書念白等多重聲音的交響,台下有了大小朋友的立即迴響,兩兩齊放之下,串起了整個演出場地,音場從影像中、舞台上、舞台前,一直延伸繚繞到整個觀眾席,使得已然豐富的聲景更加立體且更有層次。更難能可貴的是,演出願意選擇相信觀眾也相信劇場,讓所謂的兒童劇場能再次看見最原初且純粹的敘事力量。

《彼得與狼在好萊塢》

演出|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吉博‧瓦格(指揮)
時間|2017/12/07 19:30
地點|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雖然這些樂曲大概都只呈現不到一分鐘的時間,但對於樂團來說仍然是具有挑戰性的。其情緒的轉換是需要樂團小心處理的。當晚北市交在首席指揮瓦格的帶領下,有著完整的演奏。樂曲中應有的氛圍、情緒,或是與畫面的配合,都處理得相當順暢。(武文堯)
12月
14
2017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