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聲響、說唸的同/童唱《彼得與狼在好萊塢》
12月
14
2017
彼得與狼在好萊塢(台北市立交響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69次瀏覽
吳政翰(特約評論人)

為了啟發兒童音樂興趣,二十世紀俄國作曲家普羅科菲夫(Sergei Prokofiev)寫下了交響曲《彼得與狼》。二十一世紀的今日,美國知名製作公司GAS(Giants Are Small)以此作為基礎,加上了前情故事,融入了華格納、馬勒、艾爾加、普契尼、舒曼、葛利格等知名作曲家的旋律,改編成了《彼得與狼在好萊塢》(Peter and the Wolf in Hollywood)。此次,整套演出搬來台灣,由指揮吉博‧瓦格(Gilbert Varga)帶領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演繹曲目,搭配音效師傑森‧米爾斯(Jason Mills)的混音,加上由劇場演員洪健藏擔綱說書人一角,整體結合了影像、念白、現場演奏、預錄音效及即時擬音,將一則簡單的故事,以多聲道的手法串織成一本聲調鮮明且豐富多彩的立體有聲書。

整個劇情掌握了遊歷故事的基本架構,由現實進入了奇想,過程中遇見種種人物、突破重重關卡,走過黑暗之後,重見光明。主角彼得由俄羅斯出發,來到了洛杉磯,從一個原本純樸的家鄉,來到了一個充滿電影夢的境地,在背景設定上,就提供了不同社會氛圍的基礎。歷險的過程中,經過各式各樣的空間,包括了機場、車內、家中、房間、花園、池畔、路邊、樹上、片場、倉庫、機器人、大城市等,甚至是野狼的胃裡,加上故事中充滿動作敘述,透過影像呈現出一幅幅簡單生動、繽紛多元且流動不已的圖像。

伴隨著多采多姿、鮮明活潑的視覺景觀,交響樂團所演奏的曲目調性也變幻不斷,提供了輕快、愉悅、愜意、俏皮、溫馨、懸疑、刺激、奇幻、幽默等各種氛圍襯底,像是電影配樂般,強化了當下場景的戲劇張力。另外,單一樂器也大致揣摩了劇中各動物的聲音特色,例如弦樂演奏彼得、長笛演奏小鳥、法國號演奏野狼、單簧管演奏貓咪、低音管演奏爺爺、雙簧管演奏鴨子等,不僅有了將動物聲音形象化的樂趣,讓古典樂多了點親民的色彩,亦讓各角具有專屬的「主題」,增強了戲劇和音樂之間的連結。

除了樂團所提供的大片氛圍、角色主題之外,音效藝術師又以新製的樂器或簡易的日常道具,如鋼絲絨,手套等,模擬了圖畫場景中所發出的諸多聲響,更加準確、細微地表現出動作進行中各種層次的聲音質地,如人鞋走路、野狼嚎叫、鴨子逃跑、鳥隻拍翅、相機快門、鐵鍊拉動、貓踏草和爬樹等,不僅讓人一聽化腐朽為神奇的聲響魔法,也透過這樣的現場擬音,彷彿實地再現了一場電影後製過程,呼應了故事的好萊塢背景。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此次演出為親子節目,觀眾群裡有不少小朋友,但說書人並沒有刻意童言童語、表演浮誇,而是相當平實地以其音質中低、音色單純的嗓音將故事娓娓道來,並以不慍不火的語調及簡約節制的肢體,揣摩著各角色迥異的口吻及情緒,精準地順著音樂的節奏起伏,帶領著台下不分老少的聽眾,一同安靜地進入故事的路徑。如此自然而沉穩的詮釋,將說書人的角色轉為故事與聽眾之間的中介,讓位給了影像和音樂,其清澈且誠懇的聲線,一方面給彩度斑斕的音樂添上了一點原色,與故事中極度展開的想像和拉出了對比,另一方面提供了全場活潑跳躍的調性一個可以著力的底盤,使得故事就算超現實而奔放,也不致於過度甜膩。

與台上同步「合奏」的,是台下充滿情緒、此起彼落的眾聲雜音,不論興奮、期待、雀躍、驚訝、害怕、失落,都忠實地呈現出了孩子們的即時反應。於是,台上有了現場樂團、即時擬音、說書念白等多重聲音的交響,台下有了大小朋友的立即迴響,兩兩齊放之下,串起了整個演出場地,音場從影像中、舞台上、舞台前,一直延伸繚繞到整個觀眾席,使得已然豐富的聲景更加立體且更有層次。更難能可貴的是,演出願意選擇相信觀眾也相信劇場,讓所謂的兒童劇場能再次看見最原初且純粹的敘事力量。

《彼得與狼在好萊塢》

演出|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吉博‧瓦格(指揮)
時間|2017/12/07 19:30
地點|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雖然這些樂曲大概都只呈現不到一分鐘的時間,但對於樂團來說仍然是具有挑戰性的。其情緒的轉換是需要樂團小心處理的。當晚北市交在首席指揮瓦格的帶領下,有著完整的演奏。樂曲中應有的氛圍、情緒,或是與畫面的配合,都處理得相當順暢。(武文堯)
12月
14
2017
這是一個經過公部門資源培力多年的素人戲劇團隊,首次自主自發地展開了西方經典的讀劇行動旅程,從文本改編到排練、技術設計、現場執行等環節,自力完成,確屬不易
2月
17
2025
此場音樂會的每首曲目,皆猶如時間印記,串連起疫情期間共同經歷的情感與記憶,反映著人生中的高低潮片段,並揭露著陰霾與悵惘終會過去,同時,演奏家亦欲在在後疫情時代背景下,透過薩克斯風的溫暖樂音,引領著聽眾在音樂陪伴下,勇敢邁向更加明亮、堅韌的未來
2月
12
2025
《琴.情》全曲採用類意識流與音色旋律的手法創作,藉由將閔老師多首代表作品的旋律鑲嵌,和趙劍華傳承自閔老師的厚實技藝,勾起聽者懷想閔老師當年的演奏風采與動人的音樂詮釋。
2月
12
2025
麥考伊.泰納快速切換和弦的手法,對於林奕銘領軍的樂團並不構成障礙,在爬過困難的山頭之後,團員們像是海闊天空般地自由,他們的演奏展現了輕鬆快意的氣氛。
1月
24
2025
若忽略掉擁有高度庶民美學的民戲,打造一個觀眾無法接近的舞台,又如何讓演員真正在觀眾流動性高的場域中,展現表演魅力?而在春美歌劇團一齣賞金極高的演出中,看見的是演員為觀眾創造效果,為自己創造表演空間。
1月
23
2025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
1月
17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