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世界接軌的「小」製作《彼得與狼在好萊塢》
12月
14
2017
彼得與狼在好萊塢(台北市立交響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83次瀏覽
武文堯(專案評論人)

繼今年八月剛演出完的卡爾‧奧福(Carl Orff)歌劇《月亮》(Der Mond),臺北市立交響樂團(TSO)延續著這樣以兒童為主要觀眾的設計,於十二月初推出了相當新、甫於今年五月由Giants Are Small製作、華盛頓國家交響樂團於甘迺迪藝術中心首演的《彼得與狼在好萊塢》(Peter and the Wolf in Hollywood)。這個十分特別的演出,有些類似音樂劇場的形式—一個交響樂團,配上播放著Giants Are Small公司繪製的動畫,還加上了說書人(Narrator)、現場音效師(Foley Artist)。《彼得與狼在好萊塢》是以普羅柯菲夫(S.Prokofiev)所創作的《彼得與狼》為基礎,並加以改編,成為了長達六十分鐘的獨特作品。作為一整場音樂會的曲目,短短一個小時沒有中場休息的演出可說是一個「小製作」,但北市交此次製作的「全球中文版」首演,無疑是相當用心,「小而精緻的」。

《彼得與狼在好萊塢》總共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改編版的《彼得與狼》,如同節目介紹說的,像是《彼得與狼》的前傳。故事大意為彼得坐飛機到洛杉磯找他爺爺,正巧碰上當地動物園大野狼脫逃,於是彼得便開始搜捕野狼的工作,並展開一段富於幻想、童話故事般的冒險情節。第二部份則是傳統的彼得與狼。就音樂方面來說,不同於第二部份使用普羅柯菲夫的原作,第一部份使用了十幾首的古典音樂片段,像是配樂般,配合著故事以及動畫的發展。令筆者感到相當驚訝的是,從《彼得與狼》這個現有的劇目,竟可以連結為數眾多的古典音樂片段,對於初次進入音樂廳的小小朋友來說,這樣的設計或許能讓他們對於許多古典音樂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印象,在一個小時的演出時間內,聽到了音樂史上精采的作品。用最簡單的方式帶入,或許能夠增加小朋友對於古典音樂的認知與興趣,實屬美事一樁。第一部份由說書人的介紹開始—《彼得與狼》的演出為說書人先介紹每個角色所代表的樂器以及旋律。隨後,故事便在華格納《羅恩格林》第一幕前奏曲小提琴微弱的高音中拉開序幕。

《彼得與狼》新編故事由華格納的歌劇序曲開始,隨著故事進行而用到的古典音樂讓人大開眼界:齊姆林斯基《小美人魚》(A.Zemlinsky:Die Seejungfrau)第一樂章、華格納《特里斯坦與伊索德》第三幕前奏曲、馬勒《第一號交響曲》第三樂章、艾爾加《謎語變奏曲》、普契尼的歌劇旋律、舒曼與薩替的鋼琴曲等。從知名作品到音樂史上較冷門的樂曲,以片段的方式呈現,看似大雜燴的安排,套用在故事情境中則發揮了「配樂般的效果」。以上這些古典音樂片段,是夾雜在普羅柯菲夫《彼得與狼》當中幾個輪流出現的主題之間的。雖然這些樂曲大概都只呈現不到一分鐘的時間,但對於樂團來說仍然是具有挑戰性的。從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雛雞之舞〉接到艾爾加《謎語變奏曲》的第九段變奏,其情緒的轉換是需要樂團小心處理的。當晚北市交在首席指揮瓦格的帶領下,有著完整的演奏。樂曲中應有的氛圍、情緒,或是與畫面的配合,都處理得相當順暢。比較可惜、同時也是無法避免的是,為了要與畫面配合,而使得瓦格像是指揮卡拉OK音樂會般,只能遷就於畫面,而無法有著自己的速度。

普羅柯菲夫《彼得與狼》應不是太困難的作品,不過北市交仍然認真、用心的演奏。瓦格指揮下的市交,層次豐富,細膩精準。絃樂樂句的統一與管樂準確的節奏,都讓人印象深刻。值得一提的是,普羅柯菲夫《彼得與狼》中獵人一角改名為「狗仔隊」,音樂沒有變動,只改變了角色的名字。改編版的彼得與狼,因故事背景被挪移到現今的洛杉磯,因此獵人一角便顯得有些「超現實」了,狗仔隊的工作內容正好與獵人有著共通點—觀察、跟蹤、攫取獵物(跟拍對象)。

比較可惜的是擔任現場音效師的傑森‧米爾斯(Jason Mills)。舞台上米爾斯的道具多樣豐富,裝水的充氣游泳池、腳踏車、汽油桶等,藉由這些道具產生特殊的音響效果。然而此製作的動畫影像本身就具有許多的罐頭音效,這些罐頭音效諸如機械的聲音、照相機的快門聲、飛機的引擎聲等,當這些影片本身的音效與現場音效師所營造出來的聲響重疊時,便失去了現場音效師的意義。尤其快門聲一段,音效師甚至淪於表演的成分—音效師手拿亮著閃光燈的照相機配合著劇情作拍攝動作,然而快門音效卻不是由音效師製造,而是已預錄好的罐頭音效。如此處理相當可惜的讓音效師淪於噱頭,失去了現場製造聲音的目的。或許影片本身不要有任何的音效,直接交由音效師處理,才能發揮音效師在現場的意義。

說書人洪健藏十分賣力的想要交代故事的發展,態度敬業,然而說話的聲音卻常常淹沒於管弦樂團與音效師製造的種種聲響之中,而顯得有些模糊,語意不清楚。這是說書人配上管弦樂團的演出常常會發生的狀況,或許考慮加上字幕,改善這個問題;同時說書人若能對觀眾(小朋友)有更多的互動,或許更能增加這個角色的重要性。此次《彼得與狼在好萊塢》的演出,不知為何在演出前幾個禮拜才有廣告訊息露出,使得此次一共兩場的演出票房不盡理想,筆者認為這是相當可惜的。北市交近年在全民音樂推廣、兒童寓教方面十分用心,盡力扮演屬於台北市全民的交響樂團這樣的定位,其演出成果與節目規劃是值得肯定的,筆者希望能夠有更多的聽眾買票進場,欣賞北市交用心、優質的演出。《彼得與狼在好萊塢》全球中文版的首演,應是相當精緻、用心的,或許稍加改良便能使它更加完美。

《彼得與狼在好萊塢》

演出|吉博‧瓦格、傑森‧米爾斯、洪健藏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時間|2017/12/07 19: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台上有了現場樂團、即時擬音、說書念白等多重聲音的交響,台下有了大小朋友的立即迴響,兩兩齊放之下,音場從影像中、舞台上、舞台前,一直延伸繚繞到整個觀眾席,演出願意選擇相信觀眾也相信劇場,讓兒童劇場能再次看見最原初且純粹的敘事力量。(吳政翰)
12月
14
2017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