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你現在不必問,有些人你永遠不必等《再約》
10月
22
2018
再約(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秦大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75次瀏覽
劉俊德(臺北市立大學舞蹈系)

《再約》由嘉義在地阮劇團所搬演,使用劇本農場系列,陳弘洋的劇作。在輕快節奏中,一段段的荒誕,一句句情感的交流,看似誇張的十三角關係,諷刺著我們一部份的人生。方形中心式舞台,一塊圓桌,一盞燈,一群人。劇目開始在昏暗的燈光下,道具的設置,我們知道這是一家熱炒店,在酒促小姐結束通話後,拉開這頓飯局與這群人的序幕。

一頓晚飯的時間,陸陸續續赴約的人,以及突然闖入的客,讓每個角色之間串聯起彼此的關係。在角色對談中清晰讓觀眾去建立對該人物的樣貌,而那些聽似沒有句點的台詞帶出現代人交談的荒涼。劇本除了讓每個角色的達到存在的意義之外,更突顯每個角色的強烈性格與內在觀點,而在四面觀眾的監視下,演員們連背影都散發該角色的特質是不容易的。在劇中的各個擔綱都非常貼近生活,想一想身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人和劇中的角色很相似,無論是個性還是命運,因此觀眾很容易親近,卻又能夠以旁觀者的姿態存在。

每個時間點都有人心碎。劇中談論的話題圍繞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而角色也都表現出各自的觀點。想必蔡書羽一角在觀眾心中肯定有著深刻記憶,他的個性鮮明、潑辣,為整場戲帶來不少語出驚人的「笑」果,卻又帶出冰冷,令人戰慄的後勁。我也不得不提到趙宇豪一角,每場聚會中都會有位善於炒熱氣氛的人,而在劇中每一次的尷尬發生後卻又於事無補,我想這樣的生命之中,一部份是相當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最後,酒促小姐朱怡君的存在更是令我耐人尋味,他串聯這群人的出現,後來才發現原來熱炒店根本沒營業,一切都在他的設計當中,但最終卻跨越不了自己的安排。能把自我的人生片段,投射於角色間,建構出自己與文本的連結;多時候看戲當下都是笑一笑,過了一些日子才憶起自己如同劇中人。

「有些事情你現在不必問,有些人你永遠不必等。」這句歌詞被印刷在演出的文宣品中,似乎訕笑這群說「再約」卻不可能「再約」的人。劇中唱的歌「當愛已成往事」再劇情如此尷尬的局面,兩個不相愛的人怎會願意合唱,這樣的荒謬安排,卻流露出令人鼻酸的滋味。而最後一首「牽阮的手」卻也沒有誰能夠牽著彼此走。劇終以黯淡的方式結尾,結束這一道菜都沒有被端上桌的飯局。

在這次國際劇場藝術節中,以「生存遊戲」為題,《再約》是非常開門見山的作品。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人生課題需要面對,在自我與社會中達到一個生存的平衡。再一次又一次的觀戲後,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生,隨著劇情起起伏伏,有時甚至感覺比自我更真實。那句俗話「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對我來說正是這樣的貼切。

《再約》

演出|阮劇團、李銘宸
時間|2018/10/13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劇情超展開的同時,精心鋪排的角色背景、誠懇真摯的情感流露、時而出現的尷尬靜默、時而出現的死亡訊息、對菜始終沒來的無止境等待等,皆讓全戲有了重量,未顯得過於虛浮。(吳政翰)
11月
09
2018
有些角色呈現與演員特質過於相像而不太有特色。這些角色的扁平或表演凝聚力的不足,仍需要演員在方法演技的高度磨練,才得以讓肢體與對白刻劃出模擬寫實的能量張力。(杜秀娟)
11月
02
2018
時間的節奏在鬆緩緊弛間,產生張力,彷彿真的是一 頓吃了兩小時的飯局。除了語言產生的節奏,演員表演也是半壓抑的肢體動作,以接近真實的尺幅,丈量身體移動與空間裡的走動。李銘宸用「慢」營造懸疑,用留白啟動觀眾自動腦補真實。(紀慧玲)
10月
23
2018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