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男孩跨入男人?《男人與狗》
5月
24
2013
男人與狗(驫舞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91次瀏覽
李時雍(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2009年9月,我曾經看過一支舞,北藝大B402小劇場的天花板滿掛了三百餘盞昏黃的電燈泡,有大面鏡,在作品中,照出空間裡的舞者,及環繞舞台而坐的觀眾們,作品名稱《The Other Side》,數學系背景的編舞者鄭皓,以空間和動作嘗試身體視角的限度。2011年11月,連續幾週在華山東二館看裝置有舊報紙堆和巨大氣球的《繼承者》,看驫舞劇場所有舞者在空間中發生的事,或也是第一次看黃懷德和黃詠淮跳舞。而到諧擬自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的《男人與狗》,「三個性格迥異的、不知道算是男孩還是男人」的編舞者便湊在一塊共同創作一支作品,面對各自或有、或無交集的成長事。

開場三人各據在立起人高的沙發或長椅,舞台是攝影《宅》系列王建揚,擅以裝置流行物件與身體所搭建出的魔幻場景,古董風扇、電視機、斜倒的櫥櫃、告示牌欄柵、動畫玩具,堆滿的整個偌大佈景,兩人旁觀著黃詠淮一段獨舞的開始。《男人與狗》許多部分分別是三個人個性有異的身體動作,線條柔軟細緻、作品中卻常啟動有隱隱的暴力性的黃懷德、帶有雜技身段和技巧的黃詠淮,以及較具力度強度的鄭皓,互相展開某一種男人之間的「戲謔」張力,推擠、攪身拉扯、反覆撞上透明的軟墊,藉由一根長杆抵住胸與喉所隔開兩人的身體關係,翻讀報紙。然而對照於驫舞先前一齣《兩男關係》,《男人與狗》的動作元素卻總是在一種意圖模糊、形式底下似無交集的關係過程;或者說,某一些問題來不及理解和解決。

有趣的是作品中也呈現了這些年輕創作者們某些共同的特徵,最明顯的莫過於對戲劇性、敘事性的興趣傾向。兩句門前莫名插入的台詞「歡迎光臨」,野外導覽的獨白;如同《等待果陀》中地主Pozzo以鏈繩牽住奴僕Lucky,鄭皓以一條長長的繩,綁在黃淮德身上,走進舞台側邊刻意露出的觀眾座椅上反覆拉扯牽制;或者是最末三人搭於台中小船上,在風傘轉動起的風中,彷彿野餐般不斷拿出酒杯、拉炮、撲克牌;以及三人消失,徒留狗兒的魔幻般結尾。近期的林素蓮、楊乃璇,尤其劉冠詳的《霧》或是這些作品中最特別的一個。

另外則是巧合地可看見以三個男舞者為結構的創作,從鄭宗龍《在路上》、黃翊《雙黃線》(加上鋼琴手)、張堅豪《合體》,各有關係的展開;然而三個人,對《男人與狗》,到底意謂著什麼?如若再加上他們的「狗」,我想是需要黃懷德等進而思考的。從《翻滾吧舞男》到《男人與狗》,如何能在舞蹈所帶有的敘事傾向的特質下,以及三個男舞者所構成的特殊關係中,給出不僅只是形式上的(我覺得他們藉由敘事上的技巧,將拼湊的段落接合在一起尤其結尾),而是關係上的(不僅只男孩般的惡劇)、空間上的(王建陽的設計在舞作中失去攝影所構成的魔幻空間感,反而更為平面影像一般)、身體動作上(而不僅是各自風格的solo)的創造性,或許才會是他們在創作上真正「從男孩跨入男人」的成熟階段。

《男人與狗》

演出|驫舞劇場
時間|2013/05/18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間虛擬的咖啡廳,是四位舞者生命交會的空間。咖啡粉被細心勻配成圓,成為她們生命軌跡的視覺化呈現——那個圓,象徵著起點即是終點的循環。而這場演出最動人之處,正在於它將個人的身體史轉化為集體的記憶圖景。
11月
26
2025
在原民主體性與現代性的鬥爭局勢中,始終戰鬥著要守住的,並且為了守住反而導向毀滅的,究竟會是什麼?
11月
20
2025
當《最後的隧道》借助另類的時間和空間來搭建一個想像的世界時,這樣揉合神話/末日的敘事方式,正也悄然轉動一種鬼魅時間(spectral time),不只掙脫了殖民主義的現代性機制,更通過非人(non-human)的鬼魅現身重返過去歷史造成的斷裂
11月
20
2025
整場演出令人深刻之處並非歷史檔案中的馬利亞為何,而在曼奇展現出一個舞蹈被檔案所固定,再被文化市場要求的過程,在解放坐姿舞即興性的過程中,那個原被忽視的裂縫重新浮現:我們可以如何保存舞蹈,而不讓舞蹈失去活性?
11月
17
2025
林麗珍與無垢的舞者們在《潮》中,讓「觀看」本身成為一場修行。這部作品不是舞,而是一場被拉長至極限的儀式;不是隔岸觀「潮」,而是自身與萬物的一場深度對話。
11月
06
2025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