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深刻/如歌》音樂會,看呂紹嘉時代的最最終章
8月
09
2021
《深刻‧如歌》直播現場音樂會(國家交響樂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87次瀏覽
徐韻豐(專案評論人)

猶如《少年Pi的奇幻漂流》,人生恐怕總無法提前得知離別時的場景會是什麼樣貌。當呂紹嘉指揮艾爾加《序奏與快板》的曲末賦格時,腦中不禁浮現本應演出的法斯塔夫終曲十重唱,同樣的賦格音樂,卻從滿編的樂團、合唱團與十位獨唱,改為單純的小編制弦樂呈現。

自本土疫情爆發,演出行業都遵守指揮中心記者會的指示,表藝場館與演出團體們都練就「滾動式調整」的本領。《深刻・如歌》音樂會是國內疫情降級後的首輪實體音樂會,這場音樂會雖然只有一小時左右的曲目,卻是呂紹嘉和NSO與台灣樂迷的告別,長達十一年的同舟共濟,在尾聲的尾聲,有限的純弦樂編制下,老舵手選擇用這套曲目拼湊出最後的臨別贈言。這場音樂會後隔日,國家交響樂團就要改由新任音樂顧問準‧馬寇爾(Jun Märkl)掌舵。

有幸見證過呂紹嘉上任以前與NSO的合作,印象最深刻的應是2007年與法國鋼琴家巴佛傑(Jean-Efflam Bavouzet)的聯手演出整場波西米亞作品,無論是巴佛傑演奏巴爾托克鋼琴協奏曲的神乎其技,樂團與獨奏家間如奧運球賽般地音樂拋接,律動感極佳的新世界交響曲,都是令筆者至今記憶深刻的片段。《深刻・如歌》音樂會的曲目有如呂紹嘉與NSO的十一年縮影回顧,馬勒、浪漫、民族風應都是這個時代的關鍵字,呂紹嘉不但對這類曲目情有獨鍾,相信也一定有專屬他個人的一番見解。指揮各自擁有招牌曲目,並且一演再演是理所當然,但歷經十餘樂季,團員演奏時熱情與新鮮感如何維持便成為艱鉅的難題,同樣的問題也在本場音樂會中浮現,特別是台上少了管樂與擊樂,弦樂手們如果沒有足夠的好奇心與期待,音樂便自然難以有足夠的緊湊與集中度。還記得呂紹嘉上任之初,NSO二十五週年音樂會的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曲曲緊接演出的匈牙利舞曲安可,當時音樂伴隨著許多團員的笑容一同流洩,深感呂紹嘉的確與NSO共同開啟了一個篇章,也完成了一個時代。

國家交響樂團雖然即將年滿三十五,至今仍能藉與不同客席音樂家的合作與帶領,發出差異性極大的光彩,做為一位參與NSO成長歷程的聽眾,見證了簡文彬與呂紹嘉兩種截然不同的藍圖規劃,讓樂團在不同的階段,能被賦予恰屬於彼時的養分;未來不同的掌舵者,也必然讓NSO展現截然不同的風貌。樂團在此刻既然受疫情影響,樂季遲遲無法發佈之際,實應把握機會,展現聽眾下位掌舵人帶給樂團的新藍圖是何樣貌。新任藝術顧問馬寇爾執掌許多指標交響樂團,是極為出色的指揮,專業上絕對毋庸置疑,但樂迷此時是否得以知曉遴選當時讓大師脫穎而出的音樂特質,或是,對台灣交響樂團指標品牌的宏觀遠見會以哪些具體作為來灌溉,特別是疫情後當國際差旅與群聚空間均受限制時,防疫規定成為往後常態時,NSO會以什麼對策因應?藝術文化端上舞台後,不像田徑賽跑以秒數定優劣,當中無論是對樂手的溝通、聽眾的教育、品牌的包裝與行銷都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尤其台灣作為資訊相對不流通的獨立島嶼,每位合作藝術家的英勇事蹟都須要也值得被說明清楚,不然等藝術家登上唱片封面或國際雜誌,演出費早已水漲船高,演出檔期也被瓜分殆盡,更何況是與樂團間,須透過經年累月才能產生的默契與情感。本週NSO於臉書專頁張貼了馬寇爾與樂團合作的《漂泊的荷蘭人》序曲,影片左上角也換上了新樂季的標誌,如此精彩的演奏只有樂曲解說陪襯其實相當可惜,相信所有喜歡NSO的觀眾都期待樂團在不同的時代皆有一個具體的前進方向,而非如華格納筆下荷蘭船長的迷航宿命。

筆者認為呂紹嘉這十一年最大的功勞,不外乎是拓展了樂團與台灣聽眾的曲目疆界,例如「維也納的世代對話」系列將新舊維也納樂派作品並陳,不但讓樂團與聽眾接觸到許多於台灣首次演出的作品,也降低購票時對陌生曲目的恐懼感。馬勒、史特勞斯與布魯克納等具挑戰性的大編制曲目能一演再演,樂團熟能生巧,忠實聽眾亦能回憶能比較。樂團的歐美亞洲巡迴、上演普契尼的《三聯劇》、華格納的全套《尼貝龍指環》、史特勞斯的《艾雷特克拉》、囊括《悲嘆之歌》的馬勒大全集都是呂紹嘉時代的驚嘆號。但每個新樂季開始前小而美的開季沙龍,近距離與音樂總監對談,或是呂紹嘉在鋼琴前為樂迷親自解說樂思的短片,恐怕都會成為樂迷最難忘的片段。

常任指揮卸任後往往與樂團會保持一定距離,間隔多年才再重新合作,已是樂壇慣例,此做法也較符合領導者的治理原則,雖然疫情之下極有可能打破此一慣例,但筆者更希望屆時呂紹嘉與NSO再次合作之時,雙方都已進入新的境界,讓樂團與這位曾經攜手十多年相處的「客席指揮」,可以展現與過去十一年不同的熱情與期待,並且崩發出樂迷前所未見過的火花。祝福呂紹嘉,也祝福NSO。

《深刻・如歌》

演出|呂紹嘉、NSO國家交響樂團
時間|2021/07/31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YouTube同步線上直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