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讀繪本,一起聽音樂,一起玩遊戲,一起做個夢《《!》孵一個夢》
4月
12
2018
《!》孵一個夢(圖為該團文宣品)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89次瀏覽
吳岳霖(2018年度駐站評論人)

在演出時間逼近前,混入一大群準備入場的小孩子裡,魚貫地走進城市舞台。三十出頭年紀的我站在他們之中,顯老也罷,更有些害羞,好似跑錯了場、誤入平行時空。

或許自圓其說,或許有所根據。我所想的是:就算這是做給孩子們的作品,仍需要家長陪同(強調「親子」便是意識到家長參與的必然性);那麼,作為成人的家長除監護人的責任外,如何於這兒渡過這段時間?以及,創作者如何在這類型的作品裡安置「成人視角」(特別是,創作者自身也是所謂的「成人」)?進一步思考的是,我們總以刻板印象認為兒童是幼稚的、是無知的,卻往往忽略他們可能擁有超越成人想像的複雜心思與出奇思維,且更不容易被取悅。於是,《《!》孵一個夢》設定的創作定位為「親子音樂故事劇場」會否是自找麻煩呢?

所謂的「親子音樂故事劇場」,應是以「親子」為預設觀眾群(於是,我理應得被排除),而「音樂」、「故事」與「劇場」作為說演形式的三位一體。整體來看,《《!》孵一個夢》是以藝聲管樂團的演奏為基調,去詮釋由三位作曲家江佳穎、藍美米與李佳盈借取三本繪本《Guji Guji》(陳致元著)、《亂78糟》(安石榴著)與《遲到的理由》(姚佳著)的靈光譜成的樂曲,形成基本結構的音樂文本。再由導演陳煜典建構劇場敘事──演員是說故事的人/繪本閱讀者,以聲音、動作並配合道具引導所有人進入《Guji Guji》、《亂78糟》與《遲到的理由》的故事世界。劇場文本進一步構成具備互動形式的觀演關係,與音樂文本彼此對應,是藝聲管樂團暨《彼得與狼》(2017)以來的再次「跨界」嘗試。

從舞台空間的配置來看,也大致可呈現《《!》孵一個夢》的演出模式──以管樂為主旋律,再包裹劇場表演。藝聲管樂團被安置於主舞台範圍,而演員的表演區域看似被壓縮在舞台與觀眾席間所架設的小階梯上,卻因互動表演而讓他們必須在舞台與觀眾席間來回跑動(不只是走動),並藉由道具的運用與孩子們拋接問題,如「晚上敢一個人睡覺?」、「傷心難過願意說出來?」、「覺得自己像大人?」、「覺得自己像小孩?」等,或以「give me five」等方式進行肢體觸碰。於是,表演的發生是更流動且隨機,並不受限於空間配置。特別的是,在《亂78糟》的最後,其中一位演員穿梭於樂手之間,將樂手舉起的號碼牌一一抹去──此時的演奏者就成為故事裡小公主帶領的雞蛋人們。樂團指揮張佳韻也在《遲到的理由》裡化身為老師,輕輕地提醒腦袋裡還想著無數個遲到的理由的小豬「下次要注意」。故事於行進間,不斷在樂團、演員、觀眾的身分轉變裡產生新的語言關係與劇場行為,從舞台到觀眾席都變成是故事述說、戲劇發生的場域,一起完成《《!》孵一個夢》。

這樣的形式,讓整個城市舞台的一樓都變成表演空間,卻也造成仍有銷售座位的二、三樓是被孤立的,似乎只能成為這場戲劇/遊戲的旁觀者。甚至,也由於城市舞台的空間設計,越高樓層的觀眾其實很難看到一樓觀眾席間的互動與劇場效果,連觀看的權力也被剝奪。因此,一樓時不時傳來的笑聲、喧鬧聲,到了高樓層似乎只剩墊高坐墊也看不到發生什麼事情的孩子們的嘀咕聲與哭鬧聲了。

《《!》孵一個夢》的劇場文本與音樂文本相同,都是由繪本《Guji Guji》、《亂78糟》與《遲到的理由》組成。「孵一個夢」亦是作品命名與繪本選擇的連結。《Guji Guji》與《亂78糟》都以「蛋」為重要角色,不管是孵出小鴨或鱷魚的各種顏色的蛋,或是隨著小公主去買雞蛋的雞蛋人們。劇情的主結構是以《遲到的理由》裡的小豬睡過頭、然後遲到為發想,用前後呼應的方式夾住《Guji Guji》與《亂78糟》兩個故事。於是,《Guji Guji》鴨子與鱷魚的故事、《亂78糟》小公主去買蛋的故事,都變成是小豬睡過頭的夢境,直到他真的醒過來,才於亂七八糟的心情裡想著解釋遲到的理由;最後,《《!》孵一個夢》還讓鴨子、鱷魚鴨Guji Guji、小公主與雞蛋人們都成為小豬班上的同學。其中,《Guji Guji》是情節相對完整者。以不小心滾進鴨巢而被鴨媽媽孵出來的小鱷魚Guji Guji為主角,描述他如何面對相異的血統,而不受鱷魚同胞的誘惑,拯救自己的兄弟,藉此重新定位家庭與血緣的關係。演員以一顆軟球為蛋,在說故事的同時,彷彿自己就是某隻鴨子或鱷魚從蛋裡蹦了出來,並以肢體動作模仿、切換來完成故事。

相較之下,《亂78糟》如其書名一般亂七八糟,而異於我們常見的繪本或兒童讀物形式。它就像是作者安石榴自己所說:「一晚,我做了夢,夢見一群易碎的雞蛋在森林裡大打一架。我只記得一點小片段。就這樣。沒頭沒尾的夢。」【1】這本繪本除文字沒有固定位置與順序,也使用了不同語言(如雞蛋人5號跟6號說的是西班牙語),裡頭的圖畫多用蠟筆「亂畫」,且拼貼了不同素材的圖案,如五線譜、風格不一致的剪字、電影海報與時刻表等,甚至還用了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的稿紙為襯底。這些圖案的拼貼難見規律與原則,像是母雞身上的報紙剪貼,有爵士鋼琴廣告、淚光閃閃、維納斯、跳躍吧!時空少女、忍者龜等字樣。有趣的是,《《!》孵一個夢》的故事雖較接近以《遲到的理由》為主結構,但劇場形式卻更趨近於《亂78糟》。導演陳煜典於創作概念裡亦援引繪本作者安石榴的話:「這次,我不依賴某個神奇的經驗。我從夢中擷取了一點點光輝,藉此創作了這個故事,讓事物從一般狀態中歸納出來。」【2】也就是說,《《!》孵一個夢》乍看直線式的說故事,其實是零碎、拼貼的;多數語句、對白都呈現斷裂且些許不連貫,甚至有文字投影與演員口說進行交錯。這樣的手法頗具趣味,且成功地將《亂78糟》的諧擬、無稽語言與後設【3】轉譯為劇場美學,也有些挑戰小孩的認知(包含識字多寡、理解能力等)。

我比較疑惑的是,當《《!》孵一個夢》借取《亂78糟》的形式美學時,是否遺落了它的部分文本內涵。《亂78糟》是從繪本形式到故事內容都兼具「後現代美學」的作品。它並無意苛責孩子們的「亂」與無理由的「爭持」,結局的處理方式更用一種溫暖去包覆、去解釋──母親孵了這群因大打一架而裂開的雞蛋人們,他們安靜然後變成小雞(不過,變成小雞後似乎又更吵了)。甚至,還帶有濃厚的成人視角,包含小公主解決雞蛋人們的爭先恐後,是藉由抹去身上指涉順序的號碼,而形成「去標籤」、「去符碼」的寓意。但,《《!》孵一個夢》在安排演員演繹老師、說著這個故事的同時,卻讓老師不斷責備台下的學生/觀眾過於吵鬧、愛說話、沒有好好聽故事,又在問問題的時候安靜、不回答,最後還帶著教訓的口吻說著「安靜,才能好好想事情」之類的話語。這樣的作法似乎會造成孩子們錯解《亂78糟》追求的「亂七八糟」,變成「我們必須聽老師的話」的刻板訴求。同時,也進一步劃分出二元對立的符碼──老師與學生、吵鬧與安靜、凌亂與整齊等──更不是《亂78糟》想說的了。

最後,作為《《!》孵一個夢》頗為重要的音樂部分,我雖無分析能力,卻可以清楚感受到音樂在強弱、快慢間的變化足以帶動故事的情緒與情節,乃至於襯托出每個人物的個性與身分,如《Guji Guji》裡鴨子與壞鱷魚的出場,就以截然不同的旋律鋪陳。同時,也產生屬於音樂本身的故事性,成為其中一種繪本閱讀的方式,而不只是配樂。不過,不管是技術層面或詮釋層面,管樂的音量/份量都有些吞噬演員的說故事與表演,造成感官接收是有些吃力的,顯示「音樂」、「故事」與「劇場」間的不夠平衡。

《《!》孵一個夢》以「親子音樂劇場」的模式閱讀繪本,雖非創舉亦有些許瑕疵,卻是以量身打造的方式提供繪本閱讀的另一種方法,讓音樂、劇場、遊戲融入並改變純粹的說故事、聽故事,而賦予更多的感官接收。於是,不只是孩子們能於其間獲得趣味,成人就算無意聽故事,也可享受音樂會的浸淫。在不長的演出時間內,不再是將小孩拋擲到一個空間後,家長就可以躲到他處喘氣;而是開啟「一起做個夢」的可能,於夢境裡一起讀繪本,一起聽音樂,一起玩遊戲。

註釋

1、安石榴:〈來自夢境邊緣的荒唐故事〉,《亂78糟》(台北:信誼基金出版社,2010年),無頁數。

2、導演的創作概念取自《《!》孵一個夢》的售票頁面,網址:https://www.artsticket.com.tw/CKSCC2005/Product/Product00/ProductsDetailsPage.aspx?ProductID=hsobWfDDQ3T71uKB1jDXb(瀏覽日期:2018.03.28)。而導演所用的原文則來自繪本《亂78糟》最後所收錄的〈來自夢境邊緣的荒唐故事〉一文。

3、此處可參考劉鳳芯:〈台灣兒童圖畫書已經步入後現代〉,收錄於安石榴:《亂78糟》,無頁數。

《!

演出|藝聲管樂團
時間|2018/03/25 15:30
地點|台北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理查.史特勞斯的歌劇《玫瑰騎士》中,我們看到了國家交響樂團和台灣歌手一路走來的歷史足跡。從觀眾現場的反應可知,台灣的聲樂發展已足以撐起一片天,此刻起我們不須再憂心哪裡的月亮圓不圓,因為我們和世界看著的是同一個月亮。希望不需要再等一個十幾年,就可以看到完全由台灣歌手詮釋的《玫瑰騎士》。
7月
26
2024
值得一提的是,陳含章在安可曲“Days of Wines and Roses”中嘗試演奏了幾段不常見的大跨步(stride)的樂曲。在演出結束之後,我笑著跟她說,上一回聽stride風格的現場演奏已經是1990年代的事情了!那時候爵士歌手黛安娜.克瑞兒(Diana Krall)來臺北演出,就曾經演過這種走紅於1930年代的老派鋼琴音樂。
7月
21
2024
整體來看,今年的《玫瑰騎士》和過往幾年相比,卡在一個尷尬的位置:它有著編導的介入,因此不能和單純的音樂會形式(opera in concert)相比;然而作為半舞台歌劇(semi-stage),它缺乏導演的個人觀點或美學統合,也無形式上的鋪排呈現,一切平穩保守,毫無冒險,是又一次的「歌劇音樂會」,散發著定期音樂會般的秩序與例行公事之感。
7月
20
2024
擔任演出的台北室內合唱團,雖然並非職業,但所呈現的音準、和聲皆相當完美,中文複雜的咬字,就算投影沒有呈現字幕,聽眾也能清晰理解。指揮鮑恆毅的詮釋也相當乾淨,對於筆者而言甚至有些過度流暢,太過精準,將多數作品詮釋為少了一點冒險精神的安全牌。而透過編曲將李泰祥的歌曲增添另一層詮釋,也是本場音樂會值得一看的特點,相信編曲者接到邀請腦中必會浮現一個難題:最後的成品是要多一點表現自我?或者要忠實地以合唱來表達李泰祥?
7月
10
2024
但在造境與敘境的同時,要思考的不僅只是透過科技媒材觸發觀眾感官經驗這件事。在透過光線、影像、與聲音交錯下的技術設計僅是佈局手段,沈浸式感官的詮釋僅能創造單次性高潮,直觀表象的刺激有其限制性,若能試圖在團體藝術個性展現上多著墨、強化集體特色創造具目的性強的敘事語言、以及深化科技媒材運用的論述,將能成為具代表性的科技藝術團體。
7月
09
2024
歐拉夫森所演奏的《郭德堡變奏曲》,在虔誠的巴哈信仰者,或是追憶黃金年代的樂迷心中,應是個大不敬的存在,與其說是古典音樂二十一世紀的變形,更貼切地說,實為一位當代鋼琴家,先將經典拆解,再精挑細選其中的元素,化為自己舞台上的魔法道具。
6月
26
2024
回到歐拉夫森的《郭德堡》演奏,筆者私以為,問題的核心並不是他的創造力不足,而是面對這個長達80分鐘的巨大曲目,他難以掙脫「作品概念」的框架,導致其才華難以完全發揮。在過去的專輯錄音中,面對較短小的樂曲,他尚能自由不受拘束地把玩戲耍,或是透過曲目安排另覓巧思回到歐拉夫森的《郭德堡》演奏,筆者私以為,問題的核心並不是他的創造力不足,而是面對這個長達80分鐘的巨大曲目,他難以掙脫「作品概念」的框架,導致其才華難以完全發揮。在過去的專輯錄音中,面對較短小的樂曲,他尚能自由不受拘束地把玩戲耍,或是透過曲目安排另覓巧思……
6月
26
2024
這些熟悉的樂曲片段雖平凡,卻抹去了演奏者與聽眾之間的隔閡,使所有人都被音樂家們強大的室內樂磁場所震懾和感染,流露出感動。音樂中,均衡的聲部、規律的節拍以及適度的刺激,即使在身體已經疲憊不堪的情況下,聽到音樂奏響的瞬間依然如同光芒般閃爍,泛音堆疊出豐富的音質,靈魂的聲響以最美妙的方式呈現,這或許是身為音樂家最幸福的時刻。
6月
07
2024
獨奏音樂會,由於沒有其他樂器的陪伴與襯托,雖演奏上能夠自由地展現,然在樂曲細節與樂段流暢掌控上,與現代作品中難以掌握的演奏技法,對於演奏家的要求更為細緻;而高木綾子在此場獨奏音樂會的表現,除將作品完整演繹外,更是在每個音符中展現自我特色,在樂曲演奏的樂音與呼吸間,都令人流連忘返,回味十足。
6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