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人權包裝下的歷史敘事《父親母親》
12月
29
2021
父親母親(同黨劇團提供/攝影唐健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789次瀏覽
簡韋樵(專案評論人)

繼《白色說書人》後,同黨劇團此次的《父親母親》同樣是以政治受難者二代的視角,欲體現「獄外之囚」的受難經歷。不同在於,本劇的主人翁阿文(吳世偉飾)比起《白色說書人》的王文彬懷有更強烈的行動,甚至在養父的喪禮後立即踏上了尋(生)父之旅。不過,與其說是他的尋根之旅,不如說是阿文的觀念輕易被納入了當今語境敘事之中「政治正確」的教育之途:我發現了、我不能接受,但我最後釋然了。下了這樣的評價並無好壞,因為每個人都有詮釋或建構歷史的權利,而在看完戲後,白色恐怖的定義對我而言更抽象了,似乎意圖以某種歷史階段當作背景,強調當代的特定立場,並使用(國家或者社會)威權下的思想不自由與性別不自由的雙重「人權」問題,製造、烘托出動容的溫情和耽美【1】氛圍。

劇場作為媒介,何以將歷史、記憶和社會三方彼此呼應?作為白色恐佈主題的相關劇碼,《父親母親》擷取的受難者形象是前衛的,誰能去想像當時的同志族群面貌為何?當我們在講歷史結構或者恐懼經驗之際,白色恐怖底下的「酷兒」(Queer)與當代被拋擲於角落暗處,不見天日的少數群體苦難經驗有什麼不同之處?如今相關性議題的史料少之又少,創作者也只能根據兩個案例去想像,包括曾被鳳山海軍招待所軍官強暴,彷彿被當「男妓」的馮馮(同志作家),以及身著女裝逃亡的蔡志愿。尤其蔡志愿寫下那句「假使我是一個女人」,【2】開啟我們對於其心境的好奇,是想藉由女性身份滿天過海,亦或是性認同的啟蒙已經不得而知了。阿文的父親米粉(林子恆飾)便是以這般人物進行擴寫和虛構,沒有奇觀式地誇大與娛樂化,而是回到最純粹的愛情與親情,呼應著當代同志婚姻合法化的公投,那樣的「自由」渴望是容易被理解和情感帶入。相對地,如前言談及的「抽象」,除了溫情之外,我們該怎麼去看待其他的「政治」受難人或政治「異己」?

其實此劇對「自由」的描繪是具多樣性地,包含阿文需要瞭解自身身世的自由,兒子阿凱(徐浩忠飾)需要同婚的自由,米粉需要跨性別的自由,米粉的男友貓仔(韋以丞飾)則需要真正「思想」上的自由。換言之,在邱安忱的筆下的人物,展現強烈的慾望使得每個人的行動線相當明確、透明,利用多種自由權利側擊回應白色恐怖與人權迫害時代的壓迫體制。不僅如此,當身為中年傳統男子意外發現了自己的父親和兒子皆是「酷兒」時,他反而從一名「受難者」轉為扮演「加害者」,突如其來的驚嚇和挫敗感令阿文開始正視與自己不同的臉孔,的確是為「苦難之外」的經歷開展新的敘事路徑可能。只是當阿文在同婚立場和性取向開始與兒子產生爭辯時,由於本身些許台詞和演員的詮釋具有滑稽感,兩人的交鋒瞬間在觀眾的哄然笑聲中被沖淡了,輕易化解了現實中不可化約地失敗經驗。當阿文被阿凱嗆說,「你有外遇」、「你恨的是他們不按照你要的活,可是他們活得更好」、「面子沒那麼重要」等,若人物少了幾次路轉峰迴的自我省思,到最後的親子和解著實顯得稀鬆。

布袋戲班從日據時代到國民黨政府的島內肅清,布袋戲必須隨著皇民化運動與反共抗俄的命令揚棄傳統劇目和鼓樂,逼迫被收編為宣揚政令有關的愛國劇團。布袋戲和貓仔的生命彷彿相依相生,台上台下的人物都是被掌控的「柴頭尪仔」;原本他順應著時代欲將傳統布袋戲進行變革,然而「狗去豬來」,政治力的介入與管制更為嚴格,貓仔的思想逐漸變得「危險」、左傾。礙於篇幅,貓仔的怎麼承繼左翼的志業儼然在本劇不是重點,在「安樂園」旁畫「五顆星」的脈絡也是一語帶過。從內容而言,貓仔有好的藝術情懷與理想性,但不得而知的是他是怎麼開始對社會產生濃厚的關懷?何以將「左」作為「信仰」,進而為它奮不顧身、殺身成仁?當貓仔脫去革命者的華服,他的任務就是當一名暖心的男友,給予米粉扮裝的信心:「做自己、愛自己,成就自己」、「為了自己的認同和信仰我死無遺憾,請你也為自己的身份認同而活著」。乍聽之下極為窩心,也成就了後來米粉與貓仔生死離別的煽情戲。但將時代下雙重的束縛同一而論,皆化為當今的普世價值;若用自由主義來去掉歷史與脈絡,我們又能多了解人權的內涵呢?

註釋

1、「耽美」一詞,出自於日語Boy’s Love的音譯,代表著男性與男性之間的唯美戀情。

2、在2020年人權藝術生活節《寂靜的迴響〉音樂會,歌手林奕碩曾以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蔡志愿為原型,創作這首〈假使我是一個女人〉。

《父親母親》

演出|同黨劇團
時間|2021/12/18 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蚵仔夜行軍》的寓言裡,一場戰爭是由歧異、被棄置的個體所引發,他帶領蚵族群眾,反抗由強權他者帶來的環境壓迫,也援引出另一旁支弱勢他者的共同困境;在《鯨之嶋》的末世情境中,人類的群體藍圖逐漸散佚,孤獨的個體尋找對應於自身的依附物,化單我為二之小眾,將精神與想像寄託其中;《父親母親》中異議者被排除的意象又更明顯了,陰性構成的少數被湮沒在眾多的陽性角色中,只能伺機等待異軍突起的時刻。
6月
27
2023
當「長輩」本就是離經叛道的酷兒,孝道規範是否也具有動搖父權異男觀念的潛能?一場跨越世代的追尋,祖孫結盟與結尾的父子諒解似乎太過輕易,人物之間的交叉碰撞與影響反而是這齣戲更動人之處。(余欣衡)
6月
03
2022
他是我們每一個臺灣人都有可能形成的模樣,甚至確實是我們的部份模樣,在我們每個人的多元宇宙裡,我們都有可能成為阿文。(吳依屏)
5月
26
2022
同志與白色恐怖,乍看關聯稀微,然確實有些相互投射的空間,這也是本劇精妙、驚喜與深刻之處。同志此一設定,牽引出對自我探索與認同的「我是誰?」大哉問之外,更將焦距拉遠到臺灣的身分與認同,借此喻彼。
1月
13
2022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