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議題的開展與收束《父親母親》OPENTIX Live
6月
03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22次瀏覽

余欣衡(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

同黨劇團的《父親母親》以兩小時的展演,將橫跨數十年的臺灣史、布袋戲文化、同志、社會運動、白色恐怖事件及其周遭與後遺等議題,在一趟尋父之旅裡開展,也收束於對追尋認同與自由的當代觀點。

故事是這樣的:在養父的葬禮後,已屆中年的養子阿文沿著一張疑似是親生父親的照片,跑遍全臺灣尋覓生父行蹤,一站又一站地拜訪多位布袋戲師傅。藉由場景人物的不斷變換,前半段猶如再走一遍貓仔(王三祿)從離家自立、輾轉待過北中南各地戲班的遷徙歷程,重蹈舊人足跡,並讓整齣劇始終維持著一股懸而未決的張力。同時,敘事節奏亦掌控得宜,每個段落都在逐漸推動阿文接近生父,並鋪陳阿文與阿凱的和解。演到一半,阿文到國家檔案局去查資料後,赫然發現生父另有其人,使看似線性進展的尋父之旅戛然擱淺,並牽扯出一條相鄰的生命軌跡:貓仔的伴侶米粉(呂蒼一),才是阿文的生父/母。當我們知道米粉是跨女時,「父親母親」的劇名才作為一早鋪就的伏線,顯露其意義。

在舞台調度方面,導演時而安排身處不同時代的人物在同一場景空間並置。例如年邁的坤輝向阿文憶述昔日與貓仔的交情,以及數十年前結伴遊樂、組成「天外天」戲班的少年坤輝和貓仔;曾到大稻埕請求給戲班做二手的年輕貓仔,與如今前來探詢的阿文。在簡約的舞台設計下,場景因有了歷史的縱深而顯得信服,兼述及布袋戲人事的流傳與斷裂。此外,通過敘事的跳接,「養父—阿文」、「阿文—兒子」兩對父子呈現平行關係:養父討厭阿文看布袋戲,阿文嫌惡兒子「碰政治」,同樣是家父長以訓誡禁令表現親情的典型,也側映白色恐怖記憶與禁忌的跨世代綿延。相對而言,祖孫關係則呈現為過於順暢而輕易的結盟。當兒子阿凱得悉阿公嬤米粉「也是」酷兒後,當即興奮不已:「阿公是一個diva,他走在時代的尖端欸!」原先因同婚公投意見不合而與阿文裂隙甚深的他,立刻轉向幫助與鼓勵父親瞭解生父,似乎轉折過快,彷彿過往累積的怨懟不滿,都能在祖孫酷兒結盟的契機下釋懷。

《父》討論白色恐怖的方式,並非聚焦於當事人的受難經驗,而是「向外發散,照亮那些外圍、交叉、擦邊、輻射的事件邊角」【1】。這既是發散,也是失焦與再聚焦的過程:因加入組織而受牽連判刑的貓仔,其思想歷程與意識從未得到旁眾交代,我的理解始終停留在模糊的「他不甘台灣人像戲偶般被操縱」。對當事人理想的一知半解,或許是白恐受難者家屬的常態;在戲劇效果上,則讓敘事重心轉移至眾「獄外之囚」的追求,而這種追求是透過當代對「做自己」的詮釋與重視,而得以在緊湊的劇情裡快速為觀眾所理解與同情。

全劇以「做自己、愛自己,成就自己」(貓仔語)的勉勵,串接起諸多困難議題。於是,台灣民主國是「他們決定要為自己做主」、同運抗爭者是「我本來就是這個樣子」、貓仔跟坤輝組戲班與阿凱應徵立委助理都「只是做我想做的事情而已」,貓仔在綠島的外省舍友「為了自己的認同死而無憾,請你也要為你的認同勇敢活下去」——據此,「自由」被呈現為免於壓迫與束縛的理想,「認同」則是每個人應為之奮鬥、抵抗不自由的根祇。操演跨性別身分的自由、解嚴後的參政自由、同婚的自由、思想與組織自由,看似林總錯雜,實則收束於自由的單一詞彙與理解。代價是未能呈現,在不同歷史情境與社會脈絡底下,構成人們追求的要素各異:當年左翼受難者所追求的階級解放,與2018年公投追求的同志權益,乃基於迥異的前提與願景。什麼是做自己、為什麼要做自己,似乎缺乏進一步的討論與辯證。

圍繞著尋父而組織的敘事,歸結以略顯溫情(sentimental)的親子和解。阿文和阿凱一同到米粉開設的安樂園基吧(gay bar),聽米粉講述自己在數十年間、在貓仔的精神支持下,蛻變為公開出櫃的跨女。回家後,阿文終於對阿凱說:「如果你有交那個朋友的話,就帶回來看看。」原本堅拒兒子是同志的父親,在發覺生父「竟也是」酷兒後,朝向寬容與接受異己的存在。父子久別重逢,原是溫情主義的典型情境,常被詬病為再製既有權威階序架構【2】。然而,當「長輩」本就是離經叛道的酷兒,孝道規範是否也具有動搖父權異男觀念的潛能?一場跨越世代的追尋,祖孫結盟與結尾的父子諒解似乎太過輕易,人物之間的交叉碰撞與影響反而是這齣戲更動人之處。

註:

1、鄭芳婷,〈【OPENTIX LIVE】《父親母親》好評推薦〉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504447330317643778
2、周蕾,〈《溫情主義寓言・當代華語電影》:11種溫情主義典型情境,理想的孝道是華人特有的核心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1903/fullpage

《父親母親》

演出|同黨劇團
時間|2022/05/21 19:30
地點|OPENTIX Live 錄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蚵仔夜行軍》的寓言裡,一場戰爭是由歧異、被棄置的個體所引發,他帶領蚵族群眾,反抗由強權他者帶來的環境壓迫,也援引出另一旁支弱勢他者的共同困境;在《鯨之嶋》的末世情境中,人類的群體藍圖逐漸散佚,孤獨的個體尋找對應於自身的依附物,化單我為二之小眾,將精神與想像寄託其中;《父親母親》中異議者被排除的意象又更明顯了,陰性構成的少數被湮沒在眾多的陽性角色中,只能伺機等待異軍突起的時刻。
6月
27
2023
他是我們每一個臺灣人都有可能形成的模樣,甚至確實是我們的部份模樣,在我們每個人的多元宇宙裡,我們都有可能成為阿文。(吳依屏)
5月
26
2022
同志與白色恐怖,乍看關聯稀微,然確實有些相互投射的空間,這也是本劇精妙、驚喜與深刻之處。同志此一設定,牽引出對自我探索與認同的「我是誰?」大哉問之外,更將焦距拉遠到臺灣的身分與認同,借此喻彼。
1月
13
2022
在邱安忱的筆下的人物,展現強烈的慾望使得每個人的行動線相當明確、透明,利用多種自由權利側擊回應白色恐怖與人權迫害時代的壓迫體制。不僅如此,當身為中年傳統男子意外發現了自己的父親和兒子皆是「酷兒」時,他反而從一名「受難者」轉為扮演「加害者」,突如其來的驚嚇和挫敗感令阿文開始正視與自己不同的臉孔,的確是為「苦難之外」的經歷開展新的敘事路徑可能。(簡韋樵)
12月
29
2021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