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得力量」《桑布伊2020雲門劇場音樂分享會》
12月
04
2020
桑布伊2020雲門劇場音樂分享會(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提供/攝影袁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34次瀏覽

施靜沂(專案評論人)


十月中旬週末午後的淡水雲門,身為歌手及卑南族的桑布伊連辦了兩場音樂分享會。值得一提的是,無論從歌詞、旋律及曲風來看,均可見其新專輯《得力量》(pulu’em)與前一張專輯《椏幹》(Yaangad)(2016)有所關聯與呼應。

「Yaangad」(椏幹)一詞的卑南語語義為「the root of life」(生命的根),包裹文化尋/紮根的主題,之中的〈椏幹〉、〈森谷地〉、〈溫暖的光〉、〈月情〉等歌曲,似乎也都回應土地、森林、星星、月亮等自然的召喚,並進一步藉由〈獵人〉、〈路〉等歌曲,使傳統的「獵人」身分從容大度地現身/聲。整張專輯聽下來,頗能感受到一種當代獵人歸返山林/部落的尋根與移動感受。一路上,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控訴、尋覓出路的衝勁及受自然撫慰的所聞所感,透過悠遠的笛聲、偶爾出現的鈴、鼓、Bass、低喃、和聲等豐富的樂器與人聲進一步具象化,化為音樂性的古雅、深遂與浪漫。

然而,《得力量》(pulu’em)相較於前者,反而予人從奇幻、史詩的氛圍回歸關乎重複、延續等日常的感受。初見「得力量」(pulu’em)的題名時,腦中首先想到的是:《椏幹》與《得力量》同是攸關對「根源」的探尋與執著,但兩者主要的不同在哪裡?「得力量」中有幾首工作相關的歌,說的是文化實踐工作的心情嗎?同時,專輯中所謂的「力量」,似乎帶著點難以言喻的神祕感?!

桑布伊2020雲門劇場音樂分享會(雲門劇場提供)


此次《桑布伊2020雲門劇場音樂分享會》演出中,桑布伊先演唱了〈椏幹〉與〈獵人〉,讓那聲線能穿梭古今的卑南「獵人」出場獻聲;接下來,同為《椏幹》專輯的〈怎麼了〉與〈路〉,或提示了甫發行之新專輯蠻重要的核心子題──對自然環境遭受破壞的憂心,及文化紮根與復振的長久之道。關於後者的歌,有一首題為〈去工作〉(kikaruna)。現場演出中,節奏強烈的鼓聲存在感十足,揭示一日之初的工作衝勁,並轉化、再現卑南族人換工文化的氛圍與無須贅言的默契、團結。此曲以歌者拉長音調、音域偏低的古雅吟唱為前奏,到了主歌才趨於明快,彷彿形容從清晨到正午,日益脫離憊懶、工作漸入佳境。歷經層層堆疊後的副歌,加重Bass、和聲,或因旋律流暢且將情緒帶到最高點,而令人想起前衛浩室(Progressive House)的電子曲風。換言之,雖然這是首以卑南語講述農忙、換工的創作,但或因加入電音編曲元素,而為「工作」的定義打開新的時代想像──似乎,此處的工作並非都市人的職場,而頗貼近土地與部落族人的氣息:在蒙受風吹日曬及與族人同在的時刻,搖曳的美麗稻穗與族人的美德、工作節奏與歌謠,交相輝映成一幅和諧美麗的生活風景:

alra semenay kasemangala marepulrangay
 (來唱著歌謠 開心團聚 相互幫)

iturusanay kana vulay ta kakuwayanan

 (跟隨著我們祖先們的美麗傳統美德)

……

alra semenay kasemangala kasahasahar

 (來唱著歌謠 開心快樂 歡喜愉悅)

semangaka ta vulay ta kalalumayan

 (美麗的農作稻穗)【1】

即使從上述歌詞內容,頗難感受到副歌的強烈節奏,但聆聽此曲時總覺得,歌詞裡的農事工作及旋律中的電音元素,應不脫對現代性的回應與思索──亦即二十一世紀的族語創作、換工等「文化工作」,不只是為了尋求身體溫飽,更是走在重新連結族人及土地的路上,進而獲得更好的身心感受與美好的能/力量。

桑布伊2020雲門劇場音樂分享會(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提供/攝影袁義)

若說上述歌曲予人藉由電音元素,再現族人藉由工作而凝聚,那同樣收錄於新專輯、此次也有演出的〈跟著走〉(iturusanay),則運用低沉、帶點靈魂感的深層浩室(deep House)甚至氛圍音樂(ambient music)等編曲元素,詮釋、營造一種與先人、祖靈、土地連結的深邃感。此曲一開始,便以低調且由弱而強的主旋律搭配吉他撥弦聲為前奏,簡約中流露莊重,彷彿土地的心跳,或土地、祖靈在對人說話;人聲出場時,以簡練的歌詞及常帶感情的唱腔,呼應歌者於分享會時所說──祈禱與信仰的力量能幫人度過挑戰與困難。到了副歌的段落,則以鼓聲、Bass、和聲強化所欲營造的深沉與層次感。同時,說話的對話也從祖靈、祖先長輩,來到最切身的父母:
ama ina

ama ina ’aperezaw mi

ama ina pulihu mi

ai ya o ai ya o

ai ya i ya o ai ya o【2】

從上述引文可見,此曲副歌僅以對父母的感恩加上虛詞組成,彷彿禱詞──話不在多,重要的是心意,盼望的或只是藉由最誠摯的祝福,與聽歌的人一同得力量。

最後筆者認為,新專輯的〈一天的生活〉與〈別這樣〉,都將守護家園與土地的決心包裹其中;尤其歌者演唱前,還特別介紹自己家鄉知本溼地及少時的生活回憶,並以此連結到溼地面臨之蓋光電廠與否的衝突爭議;分享會後翻閱歌詞本也發現,在〈一天的生活〉中,歌者把知本濕地的卑南族語地名融入了其中:

Puwarikana i kani Takelekeled

 (來去Takelekeled這邊放牛)

Puwarikana i kadu Salrevaw

 (來去Salrevaw那裏放牛)

Hey~patrelra’ayan

 (嘿~~真是舒服自在啊)

Hey~kasemangalan

 (嘿~~真是高興不已啊)

Kiyakulang i kani Ngerangera

 (在Ngerangera這邊採野菜)

Kiyavulrawan i kadu Surhilraw

 (在Surhilraw那裏捕魚)

⋯⋯

由上可見,歌詞僅寥寥數語,卻涵蓋數個族語地名,這也令人想到近年來在東海岸,無論杉原的美麗灣、都蘭鼻或都歷海灘,這些部落的阿美族地名都歷經了抗爭或溝通的過程,才漸為外人所知;顯見不同文化脈絡下的地名邏輯,不僅呈現出不同的宇宙觀與生命觀,也直接影響人們對土地的看待與利用方式,甚至文化發展及永續的實踐之道。

而當我們藉著這類攸關土地、部落地名的音樂、文學、藝術創作,慢慢找回對土地的感情與記憶,或也才能真的了解到──土地的永續攸關文化與生命的永續,唯有看得遠一點、想得深一點,這塊土地才有力量持續孕育,我們也方能於悠長的歲月中,連結土地、持續工作,一同挖掘出關乎「未來」的美好可能。

註釋

1、Semenay意為唱歌,kasemangala意為開心、歡聚,iturusanay意為跟隨,vulay意為美麗的kakuwayanan意為傳統習俗、文化。(資料來源:《得力量》音樂專輯)

2、ama意為父親,ina意為母親,’aperezaw 意為祈福,pulihu意為稱讚、祝賀。(資料來源:《得力量》音樂專輯)

3、摘自《得力量》音樂專輯。

《桑布伊2020雲門劇場音樂分享會》

演出|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雲門基金會主辦
時間|2020/10/18 16:00
地點|淡水 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
如同本劇的英文標題《Or/And》,演出從第一景作曲家即自問出「或」與「和」的難題,隨著劇情推演,也道出我們時常用「或」來區分身份,但選擇這樣認同的人,其實同時也兼具著其他的身份或是立場,但「和」反而能將各種身份連結,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普遍現象。劇情以排灣族的祭典、休士頓的示威遊行來說明作曲家的發現、用與女兒的對話來凸顯自己在說明時的矛盾。
4月
08
2024
第四樂章的開頭,在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反覆出現後,低音弦樂示範了理想的弱音演奏,小聲卻毫不壓抑,可以明顯感受到樂器演奏的音色,皆由團員的身體核心出發,並能游刃有餘地控制變化音樂的方向感,而轉而進入歡樂頌主題的齊奏。
4月
04
2024
然而《給女兒的話》創作者卻是從親子關係、身分認同、社會正義議題進入,個人的思維與情感導致思維逆反理性邏輯運算法則,並且藉此找出一切掙扎衝突的解方——主角身為一位母親,擁有臺灣的血統,也長期居住生活在美國波士頓,最後捨棄兼顧的or、選擇堅持自己的and立場。
4月
02
2024
常見的音像藝術(Audio-Visual Art)展演形式,在於聽覺與視覺的交互作用,展演過程透過科技訊號的資料轉換、以及具即時運算特性讓視聽合一,多數的作品中,這兩者是無法被個別分割的創作共同體,聲音與影像彼此參照交互轉換的連動,得以構成音像雕塑的整體。
4月
01
2024
前三樂章樂團在小心翼翼之下,略少一分現今流行詮釋莫札特往往帶有的乾脆,而第四樂章,琉森室內弦樂團的演奏在以往的方正中多了一絲狂野,音樂更為緊湊,在弦樂的快速演奏與木管的長音舒緩之間,有相當理想的平衡與對話。
3月
27
2024
下半場齊瑪諾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的《夜曲與塔朗泰拉舞曲》是相當成功的開場演出,Bomsori也明顯給予得比上半場更滿,與鋼琴的合作也是水乳交融。這首曲子以安靜開場轉至瘋狂,再從多消長沉澱,處處都是難題,也需要好的音樂設計,但也因為音樂家沒有打安全牌,每一個撥弦或是泛音、雙音都讓演出精彩奪目
3月
22
2024
古典音樂的結構雖然嚴謹,但演奏時卻充滿了靈活性。室內樂除了展現個人特質與炫技感的同時,又可與夥伴享受直達內心深處的親密感,在舞台上發揮一加一遠超過二的力量。與慕特演奏完三首安可曲,面對聽眾飢渴的呼喊,歐爾吉斯便邁開雙腿──伸手將琴蓋給關了。
3月
2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