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得力量」《桑布伊2020雲門劇場音樂分享會》
12月
04
2020
桑布伊2020雲門劇場音樂分享會(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提供/攝影袁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76次瀏覽

施靜沂(專案評論人)


十月中旬週末午後的淡水雲門,身為歌手及卑南族的桑布伊連辦了兩場音樂分享會。值得一提的是,無論從歌詞、旋律及曲風來看,均可見其新專輯《得力量》(pulu’em)與前一張專輯《椏幹》(Yaangad)(2016)有所關聯與呼應。

「Yaangad」(椏幹)一詞的卑南語語義為「the root of life」(生命的根),包裹文化尋/紮根的主題,之中的〈椏幹〉、〈森谷地〉、〈溫暖的光〉、〈月情〉等歌曲,似乎也都回應土地、森林、星星、月亮等自然的召喚,並進一步藉由〈獵人〉、〈路〉等歌曲,使傳統的「獵人」身分從容大度地現身/聲。整張專輯聽下來,頗能感受到一種當代獵人歸返山林/部落的尋根與移動感受。一路上,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控訴、尋覓出路的衝勁及受自然撫慰的所聞所感,透過悠遠的笛聲、偶爾出現的鈴、鼓、Bass、低喃、和聲等豐富的樂器與人聲進一步具象化,化為音樂性的古雅、深遂與浪漫。

然而,《得力量》(pulu’em)相較於前者,反而予人從奇幻、史詩的氛圍回歸關乎重複、延續等日常的感受。初見「得力量」(pulu’em)的題名時,腦中首先想到的是:《椏幹》與《得力量》同是攸關對「根源」的探尋與執著,但兩者主要的不同在哪裡?「得力量」中有幾首工作相關的歌,說的是文化實踐工作的心情嗎?同時,專輯中所謂的「力量」,似乎帶著點難以言喻的神祕感?!

桑布伊2020雲門劇場音樂分享會(雲門劇場提供)


此次《桑布伊2020雲門劇場音樂分享會》演出中,桑布伊先演唱了〈椏幹〉與〈獵人〉,讓那聲線能穿梭古今的卑南「獵人」出場獻聲;接下來,同為《椏幹》專輯的〈怎麼了〉與〈路〉,或提示了甫發行之新專輯蠻重要的核心子題──對自然環境遭受破壞的憂心,及文化紮根與復振的長久之道。關於後者的歌,有一首題為〈去工作〉(kikaruna)。現場演出中,節奏強烈的鼓聲存在感十足,揭示一日之初的工作衝勁,並轉化、再現卑南族人換工文化的氛圍與無須贅言的默契、團結。此曲以歌者拉長音調、音域偏低的古雅吟唱為前奏,到了主歌才趨於明快,彷彿形容從清晨到正午,日益脫離憊懶、工作漸入佳境。歷經層層堆疊後的副歌,加重Bass、和聲,或因旋律流暢且將情緒帶到最高點,而令人想起前衛浩室(Progressive House)的電子曲風。換言之,雖然這是首以卑南語講述農忙、換工的創作,但或因加入電音編曲元素,而為「工作」的定義打開新的時代想像──似乎,此處的工作並非都市人的職場,而頗貼近土地與部落族人的氣息:在蒙受風吹日曬及與族人同在的時刻,搖曳的美麗稻穗與族人的美德、工作節奏與歌謠,交相輝映成一幅和諧美麗的生活風景:

alra semenay kasemangala marepulrangay
 (來唱著歌謠 開心團聚 相互幫)

iturusanay kana vulay ta kakuwayanan

 (跟隨著我們祖先們的美麗傳統美德)

……

alra semenay kasemangala kasahasahar

 (來唱著歌謠 開心快樂 歡喜愉悅)

semangaka ta vulay ta kalalumayan

 (美麗的農作稻穗)【1】

即使從上述歌詞內容,頗難感受到副歌的強烈節奏,但聆聽此曲時總覺得,歌詞裡的農事工作及旋律中的電音元素,應不脫對現代性的回應與思索──亦即二十一世紀的族語創作、換工等「文化工作」,不只是為了尋求身體溫飽,更是走在重新連結族人及土地的路上,進而獲得更好的身心感受與美好的能/力量。

桑布伊2020雲門劇場音樂分享會(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提供/攝影袁義)

若說上述歌曲予人藉由電音元素,再現族人藉由工作而凝聚,那同樣收錄於新專輯、此次也有演出的〈跟著走〉(iturusanay),則運用低沉、帶點靈魂感的深層浩室(deep House)甚至氛圍音樂(ambient music)等編曲元素,詮釋、營造一種與先人、祖靈、土地連結的深邃感。此曲一開始,便以低調且由弱而強的主旋律搭配吉他撥弦聲為前奏,簡約中流露莊重,彷彿土地的心跳,或土地、祖靈在對人說話;人聲出場時,以簡練的歌詞及常帶感情的唱腔,呼應歌者於分享會時所說──祈禱與信仰的力量能幫人度過挑戰與困難。到了副歌的段落,則以鼓聲、Bass、和聲強化所欲營造的深沉與層次感。同時,說話的對話也從祖靈、祖先長輩,來到最切身的父母:
ama ina

ama ina ’aperezaw mi

ama ina pulihu mi

ai ya o ai ya o

ai ya i ya o ai ya o【2】

從上述引文可見,此曲副歌僅以對父母的感恩加上虛詞組成,彷彿禱詞──話不在多,重要的是心意,盼望的或只是藉由最誠摯的祝福,與聽歌的人一同得力量。

最後筆者認為,新專輯的〈一天的生活〉與〈別這樣〉,都將守護家園與土地的決心包裹其中;尤其歌者演唱前,還特別介紹自己家鄉知本溼地及少時的生活回憶,並以此連結到溼地面臨之蓋光電廠與否的衝突爭議;分享會後翻閱歌詞本也發現,在〈一天的生活〉中,歌者把知本濕地的卑南族語地名融入了其中:

Puwarikana i kani Takelekeled

 (來去Takelekeled這邊放牛)

Puwarikana i kadu Salrevaw

 (來去Salrevaw那裏放牛)

Hey~patrelra’ayan

 (嘿~~真是舒服自在啊)

Hey~kasemangalan

 (嘿~~真是高興不已啊)

Kiyakulang i kani Ngerangera

 (在Ngerangera這邊採野菜)

Kiyavulrawan i kadu Surhilraw

 (在Surhilraw那裏捕魚)

⋯⋯

由上可見,歌詞僅寥寥數語,卻涵蓋數個族語地名,這也令人想到近年來在東海岸,無論杉原的美麗灣、都蘭鼻或都歷海灘,這些部落的阿美族地名都歷經了抗爭或溝通的過程,才漸為外人所知;顯見不同文化脈絡下的地名邏輯,不僅呈現出不同的宇宙觀與生命觀,也直接影響人們對土地的看待與利用方式,甚至文化發展及永續的實踐之道。

而當我們藉著這類攸關土地、部落地名的音樂、文學、藝術創作,慢慢找回對土地的感情與記憶,或也才能真的了解到──土地的永續攸關文化與生命的永續,唯有看得遠一點、想得深一點,這塊土地才有力量持續孕育,我們也方能於悠長的歲月中,連結土地、持續工作,一同挖掘出關乎「未來」的美好可能。

註釋

1、Semenay意為唱歌,kasemangala意為開心、歡聚,iturusanay意為跟隨,vulay意為美麗的kakuwayanan意為傳統習俗、文化。(資料來源:《得力量》音樂專輯)

2、ama意為父親,ina意為母親,’aperezaw 意為祈福,pulihu意為稱讚、祝賀。(資料來源:《得力量》音樂專輯)

3、摘自《得力量》音樂專輯。

《桑布伊2020雲門劇場音樂分享會》

演出|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雲門基金會主辦
時間|2020/10/18 16:00
地點|淡水 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