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得力量」《桑布伊2020雲門劇場音樂分享會》
12月
04
2020
桑布伊2020雲門劇場音樂分享會(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提供/攝影袁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16次瀏覽

施靜沂(專案評論人)


十月中旬週末午後的淡水雲門,身為歌手及卑南族的桑布伊連辦了兩場音樂分享會。值得一提的是,無論從歌詞、旋律及曲風來看,均可見其新專輯《得力量》(pulu’em)與前一張專輯《椏幹》(Yaangad)(2016)有所關聯與呼應。

「Yaangad」(椏幹)一詞的卑南語語義為「the root of life」(生命的根),包裹文化尋/紮根的主題,之中的〈椏幹〉、〈森谷地〉、〈溫暖的光〉、〈月情〉等歌曲,似乎也都回應土地、森林、星星、月亮等自然的召喚,並進一步藉由〈獵人〉、〈路〉等歌曲,使傳統的「獵人」身分從容大度地現身/聲。整張專輯聽下來,頗能感受到一種當代獵人歸返山林/部落的尋根與移動感受。一路上,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控訴、尋覓出路的衝勁及受自然撫慰的所聞所感,透過悠遠的笛聲、偶爾出現的鈴、鼓、Bass、低喃、和聲等豐富的樂器與人聲進一步具象化,化為音樂性的古雅、深遂與浪漫。

然而,《得力量》(pulu’em)相較於前者,反而予人從奇幻、史詩的氛圍回歸關乎重複、延續等日常的感受。初見「得力量」(pulu’em)的題名時,腦中首先想到的是:《椏幹》與《得力量》同是攸關對「根源」的探尋與執著,但兩者主要的不同在哪裡?「得力量」中有幾首工作相關的歌,說的是文化實踐工作的心情嗎?同時,專輯中所謂的「力量」,似乎帶著點難以言喻的神祕感?!

桑布伊2020雲門劇場音樂分享會(雲門劇場提供)


此次《桑布伊2020雲門劇場音樂分享會》演出中,桑布伊先演唱了〈椏幹〉與〈獵人〉,讓那聲線能穿梭古今的卑南「獵人」出場獻聲;接下來,同為《椏幹》專輯的〈怎麼了〉與〈路〉,或提示了甫發行之新專輯蠻重要的核心子題──對自然環境遭受破壞的憂心,及文化紮根與復振的長久之道。關於後者的歌,有一首題為〈去工作〉(kikaruna)。現場演出中,節奏強烈的鼓聲存在感十足,揭示一日之初的工作衝勁,並轉化、再現卑南族人換工文化的氛圍與無須贅言的默契、團結。此曲以歌者拉長音調、音域偏低的古雅吟唱為前奏,到了主歌才趨於明快,彷彿形容從清晨到正午,日益脫離憊懶、工作漸入佳境。歷經層層堆疊後的副歌,加重Bass、和聲,或因旋律流暢且將情緒帶到最高點,而令人想起前衛浩室(Progressive House)的電子曲風。換言之,雖然這是首以卑南語講述農忙、換工的創作,但或因加入電音編曲元素,而為「工作」的定義打開新的時代想像──似乎,此處的工作並非都市人的職場,而頗貼近土地與部落族人的氣息:在蒙受風吹日曬及與族人同在的時刻,搖曳的美麗稻穗與族人的美德、工作節奏與歌謠,交相輝映成一幅和諧美麗的生活風景:

alra semenay kasemangala marepulrangay
 (來唱著歌謠 開心團聚 相互幫)

iturusanay kana vulay ta kakuwayanan

 (跟隨著我們祖先們的美麗傳統美德)

……

alra semenay kasemangala kasahasahar

 (來唱著歌謠 開心快樂 歡喜愉悅)

semangaka ta vulay ta kalalumayan

 (美麗的農作稻穗)【1】

即使從上述歌詞內容,頗難感受到副歌的強烈節奏,但聆聽此曲時總覺得,歌詞裡的農事工作及旋律中的電音元素,應不脫對現代性的回應與思索──亦即二十一世紀的族語創作、換工等「文化工作」,不只是為了尋求身體溫飽,更是走在重新連結族人及土地的路上,進而獲得更好的身心感受與美好的能/力量。

桑布伊2020雲門劇場音樂分享會(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提供/攝影袁義)

若說上述歌曲予人藉由電音元素,再現族人藉由工作而凝聚,那同樣收錄於新專輯、此次也有演出的〈跟著走〉(iturusanay),則運用低沉、帶點靈魂感的深層浩室(deep House)甚至氛圍音樂(ambient music)等編曲元素,詮釋、營造一種與先人、祖靈、土地連結的深邃感。此曲一開始,便以低調且由弱而強的主旋律搭配吉他撥弦聲為前奏,簡約中流露莊重,彷彿土地的心跳,或土地、祖靈在對人說話;人聲出場時,以簡練的歌詞及常帶感情的唱腔,呼應歌者於分享會時所說──祈禱與信仰的力量能幫人度過挑戰與困難。到了副歌的段落,則以鼓聲、Bass、和聲強化所欲營造的深沉與層次感。同時,說話的對話也從祖靈、祖先長輩,來到最切身的父母:
ama ina

ama ina ’aperezaw mi

ama ina pulihu mi

ai ya o ai ya o

ai ya i ya o ai ya o【2】

從上述引文可見,此曲副歌僅以對父母的感恩加上虛詞組成,彷彿禱詞──話不在多,重要的是心意,盼望的或只是藉由最誠摯的祝福,與聽歌的人一同得力量。

最後筆者認為,新專輯的〈一天的生活〉與〈別這樣〉,都將守護家園與土地的決心包裹其中;尤其歌者演唱前,還特別介紹自己家鄉知本溼地及少時的生活回憶,並以此連結到溼地面臨之蓋光電廠與否的衝突爭議;分享會後翻閱歌詞本也發現,在〈一天的生活〉中,歌者把知本濕地的卑南族語地名融入了其中:

Puwarikana i kani Takelekeled

 (來去Takelekeled這邊放牛)

Puwarikana i kadu Salrevaw

 (來去Salrevaw那裏放牛)

Hey~patrelra’ayan

 (嘿~~真是舒服自在啊)

Hey~kasemangalan

 (嘿~~真是高興不已啊)

Kiyakulang i kani Ngerangera

 (在Ngerangera這邊採野菜)

Kiyavulrawan i kadu Surhilraw

 (在Surhilraw那裏捕魚)

⋯⋯

由上可見,歌詞僅寥寥數語,卻涵蓋數個族語地名,這也令人想到近年來在東海岸,無論杉原的美麗灣、都蘭鼻或都歷海灘,這些部落的阿美族地名都歷經了抗爭或溝通的過程,才漸為外人所知;顯見不同文化脈絡下的地名邏輯,不僅呈現出不同的宇宙觀與生命觀,也直接影響人們對土地的看待與利用方式,甚至文化發展及永續的實踐之道。

而當我們藉著這類攸關土地、部落地名的音樂、文學、藝術創作,慢慢找回對土地的感情與記憶,或也才能真的了解到──土地的永續攸關文化與生命的永續,唯有看得遠一點、想得深一點,這塊土地才有力量持續孕育,我們也方能於悠長的歲月中,連結土地、持續工作,一同挖掘出關乎「未來」的美好可能。

註釋

1、Semenay意為唱歌,kasemangala意為開心、歡聚,iturusanay意為跟隨,vulay意為美麗的kakuwayanan意為傳統習俗、文化。(資料來源:《得力量》音樂專輯)

2、ama意為父親,ina意為母親,’aperezaw 意為祈福,pulihu意為稱讚、祝賀。(資料來源:《得力量》音樂專輯)

3、摘自《得力量》音樂專輯。

《桑布伊2020雲門劇場音樂分享會》

演出|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雲門基金會主辦
時間|2020/10/18 16:00
地點|淡水 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理查.史特勞斯的歌劇《玫瑰騎士》中,我們看到了國家交響樂團和台灣歌手一路走來的歷史足跡。從觀眾現場的反應可知,台灣的聲樂發展已足以撐起一片天,此刻起我們不須再憂心哪裡的月亮圓不圓,因為我們和世界看著的是同一個月亮。希望不需要再等一個十幾年,就可以看到完全由台灣歌手詮釋的《玫瑰騎士》。
7月
26
2024
值得一提的是,陳含章在安可曲“Days of Wines and Roses”中嘗試演奏了幾段不常見的大跨步(stride)的樂曲。在演出結束之後,我笑著跟她說,上一回聽stride風格的現場演奏已經是1990年代的事情了!那時候爵士歌手黛安娜.克瑞兒(Diana Krall)來臺北演出,就曾經演過這種走紅於1930年代的老派鋼琴音樂。
7月
21
2024
整體來看,今年的《玫瑰騎士》和過往幾年相比,卡在一個尷尬的位置:它有著編導的介入,因此不能和單純的音樂會形式(opera in concert)相比;然而作為半舞台歌劇(semi-stage),它缺乏導演的個人觀點或美學統合,也無形式上的鋪排呈現,一切平穩保守,毫無冒險,是又一次的「歌劇音樂會」,散發著定期音樂會般的秩序與例行公事之感。
7月
20
2024
擔任演出的台北室內合唱團,雖然並非職業,但所呈現的音準、和聲皆相當完美,中文複雜的咬字,就算投影沒有呈現字幕,聽眾也能清晰理解。指揮鮑恆毅的詮釋也相當乾淨,對於筆者而言甚至有些過度流暢,太過精準,將多數作品詮釋為少了一點冒險精神的安全牌。而透過編曲將李泰祥的歌曲增添另一層詮釋,也是本場音樂會值得一看的特點,相信編曲者接到邀請腦中必會浮現一個難題:最後的成品是要多一點表現自我?或者要忠實地以合唱來表達李泰祥?
7月
10
2024
但在造境與敘境的同時,要思考的不僅只是透過科技媒材觸發觀眾感官經驗這件事。在透過光線、影像、與聲音交錯下的技術設計僅是佈局手段,沈浸式感官的詮釋僅能創造單次性高潮,直觀表象的刺激有其限制性,若能試圖在團體藝術個性展現上多著墨、強化集體特色創造具目的性強的敘事語言、以及深化科技媒材運用的論述,將能成為具代表性的科技藝術團體。
7月
09
2024
歐拉夫森所演奏的《郭德堡變奏曲》,在虔誠的巴哈信仰者,或是追憶黃金年代的樂迷心中,應是個大不敬的存在,與其說是古典音樂二十一世紀的變形,更貼切地說,實為一位當代鋼琴家,先將經典拆解,再精挑細選其中的元素,化為自己舞台上的魔法道具。
6月
26
2024
回到歐拉夫森的《郭德堡》演奏,筆者私以為,問題的核心並不是他的創造力不足,而是面對這個長達80分鐘的巨大曲目,他難以掙脫「作品概念」的框架,導致其才華難以完全發揮。在過去的專輯錄音中,面對較短小的樂曲,他尚能自由不受拘束地把玩戲耍,或是透過曲目安排另覓巧思回到歐拉夫森的《郭德堡》演奏,筆者私以為,問題的核心並不是他的創造力不足,而是面對這個長達80分鐘的巨大曲目,他難以掙脫「作品概念」的框架,導致其才華難以完全發揮。在過去的專輯錄音中,面對較短小的樂曲,他尚能自由不受拘束地把玩戲耍,或是透過曲目安排另覓巧思……
6月
26
2024
這些熟悉的樂曲片段雖平凡,卻抹去了演奏者與聽眾之間的隔閡,使所有人都被音樂家們強大的室內樂磁場所震懾和感染,流露出感動。音樂中,均衡的聲部、規律的節拍以及適度的刺激,即使在身體已經疲憊不堪的情況下,聽到音樂奏響的瞬間依然如同光芒般閃爍,泛音堆疊出豐富的音質,靈魂的聲響以最美妙的方式呈現,這或許是身為音樂家最幸福的時刻。
6月
07
2024
獨奏音樂會,由於沒有其他樂器的陪伴與襯托,雖演奏上能夠自由地展現,然在樂曲細節與樂段流暢掌控上,與現代作品中難以掌握的演奏技法,對於演奏家的要求更為細緻;而高木綾子在此場獨奏音樂會的表現,除將作品完整演繹外,更是在每個音符中展現自我特色,在樂曲演奏的樂音與呼吸間,都令人流連忘返,回味十足。
6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