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演默契的差異性——《無題島:孽種與魔法師》
5月
16
2022
無題島:孽種與魔法師(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提供/攝影Kris Kang)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63次瀏覽

楊禮榕(專案評論人)


跨界旗艦製作:莎劇、當代戲劇與歌仔戲

莎劇本文、當代導演手法與歌仔戲情懷。《無題島:孽種與魔法師》(以下簡稱《無題島》)由明華園天字戲劇團與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兩大團隊跨領域共同合作,是今年傳藝中心臺灣戲曲藝術節的旗艦製作。

在莎士比亞《暴風雨》的文本基礎上,有導演王嘉明的深入與批判,有編劇周曼農的縝密與情懷,有導演Baboo的後設與拼貼,融合抗爭、疫情、疫苗等時事,大聲疾呼的同時,不忘時時自我解嘲。幾近超載的符碼,讓作品充滿思辨與批判性,當代性十足。戲曲伶人舉手投足間散發的魅力以及渾厚飽滿的嗓音,展現出歌仔戲絢麗風格與動人情感,大幅提昇表演上的深度與帥氣度。

最令筆者驚艷的是,主創團隊善用不同領域表演者的專長,歌仔戲名伶、喜劇演員、舞者、偶戲等,數種表演美學同台爭豔,多元而不雜沓,數名配角也是筆者認知的劇場名演員。具有畫龍點睛功效的,是表演者的各種放飛自我,脫稿演出或臨機應變,製造出數次的驚喜與歡笑,竟然還能不打斷整體戲劇節奏。筆者作為當代戲劇觀眾,實在是眼花撩亂到覺得相當好看的地步。

從創作層面來看,爭辯《無題島》到底是戲劇跨戲曲,還是戲曲跨戲劇,似乎太過老套。戲曲改編跨界的發展已有很長久的歷程,經過無數創作團隊的努力,早已超越挪用手法或增加硬體的層面,也不再受限於文本是來自民間傳奇、志怪小說,還是莎翁劇作。更何況在野台戲的背景脈絡下,歌仔戲比其他傳統戲曲更能夠接收、融合、拼貼當代元素,具有非常高的包容性。《無題島》讓許多當代戲劇觀眾、劇場演員粉絲享受了一場歌仔戲盛宴。不過,對於戲曲觀眾來說,《無題島》是不是一場歌仔戲盛宴,或許就不是那麼肯定了。


無題島:孽種與魔法師(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提供/攝影Kris Kang)


無療癒效果的大團圓

當代戲劇手法下的人物疏離感。《無題島》結尾的大團圓場面,是在國王——東方應寒痛徹心扉的悔恨聲中,眾人從血海中復活,因為「一切都是精靈魔法的幻覺」。父子和解、兄弟重歸於好、兩對有情人終成眷屬,理當歡歡喜喜,但是,這場大團圓卻沒有療癒效果。

基礎文本《暴風雨》本就情節複雜、人物眾多,加上唱曲很花時間,使得《無題島》的角色鋪陳篇幅普遍不足,更關鍵的因素是當代劇場善用自我批判,刺激觀眾思辨的同時,也促使觀眾對角色產生距離感,帶來了情感上的疏離。舉例來說,無憂與離騷之間的青春戀愛,是歌仔戲最熱門的題材。兩人的網愛背景、網紅身份,先為這場愛情的真實性埋下隱憂。在經典的兩小無猜、相互定情場景之後,一首刻意為之、五音不全的《愛情限時批》合唱,展現出兩人高度的歌唱技巧,贏得觀眾的驚艷與歡笑,卻也點破真愛的虛幻性,消滅了觀眾對於這場戀愛關係應有的浪漫想像與懸掛之心。

以父子情和兄弟情兩種關係來對比。東方應寒與離騷這對父子,從陌生人、拒絕相認到既愛且恨,數次當面針鋒相對,相互譴責又互訴衷情,父子之情牽動觀眾的心。然而,全劇上半場幾乎沒有提到兄弟情,下半場卻突然轉成重點關係之一。

兄弟情的關鍵場景,是兩人各據舞台一方,同時入夢。環保材質的戲偶在舞台前緣上演共同的青春回憶,戲偶和真人同台演繹,表現手法豐富,並帶入環保議題。但是,因為真人與戲偶的戲劇語彙差異、表演區塊的區分、環保議題的省思意涵,所以角色當下的情境與過去的情懷,也變成兩件不甚相干的事情,使得觀眾很難對兄弟之間的既愛且恨,產生強烈認同感。兄弟鬩牆的恩仇,仇恨因兩位伶人的表現而強烈,關愛因疏離感而淡薄。【1】

在筆者有限的戲曲觀戲經驗中,無論劇情再怎麼急轉直下,轉換的理由多牽強,傳統戲曲的大團圓結尾,總是充滿療癒感。現世中難求的真心相愛、家庭人倫與公平正義終於有所彰顯、終得圓滿。有趣的是,《無題島》的大團圓場面消弭了父子對峙的緊張感,對愛情和手足親情問題,卻毫無翻轉、療癒的效果。

戲曲則用人物遭遇的故事來形塑人物的個性,觀眾透過對人物的理解建立情感上的認同,雖然這並不是絕對而必要的手法,卻是戲曲人物先悲後喜的戲劇效果所在。戲曲中的人倫情感是基本認同,當代戲劇的批判與自我反諷,雖然具有很好的思辯意涵,卻同時帶來觀感上的矛盾。作品一再提醒觀眾,不要過份天真,不要輕易相信戲劇中親情、愛情的無價,必須思考人倫道德的絕對必要性或合理性。在充滿思辯精神的同時,使得戲劇性的人倫精神略顯尷尬。


無題島:孽種與魔法師(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提供/攝影Kris Kang)


戲曲迷是職業觀眾

戲曲迷是職業觀眾。筆者這麼說並不是指戲曲觀眾看的戲比較多,而是當代劇的深度在於喚醒觀眾思辨與自省,追求多元、多變更是當代主流;而戲曲的深度在於表演美學的累積與深化,尤其是在唱腔與身段上。因此,單一文本戲曲觀眾可能看過內台的、外台的、網路版、電視的、電影的、職業的、子弟的、師傅版、藝生版等,少說有五、六種,多則十幾種版本。遇到喜愛的伶人或劇目,重複觀看數十次也不為過。曲牌就算不打字幕,觀眾也能列出曲目,能唱者亦不在少數,就算曲目都不熟、不懂,也能聽出唱腔好壞。

善唱的演員與歌仔戲伶人同台飆唱相當有趣,現場樂隊的編制從文武場到大小提琴,音樂上既傳統又現代,多變而豐富。不過,流行歌曲和戲曲,兩者在發聲、共鳴的方式都不同,和樂隊搭配的模式也不同。流行歌曲的主節奏掌握在樂隊的節拍上,而感動人心、韻味無窮的是歌聲中的旋律變化;戲曲則是唱曲表達主情感,頭手配合伶人的表現控制節奏,文武場樂師透過曲牌、連套增強氛圍,在歌聲的延長、停頓中催化觀眾的情緒,鑼鼓點更是能有效激化場面。因此,無論是演員唱戲曲,還是伶人唱流行歌,聲腔與音質就是相對不悅耳。

除了少數新創文本,觀眾是在知道文本、情節與台詞的情況下看戲,因為戲曲觀眾更在乎的是,文本詮釋的傳統與創新,曲牌的經典與新意,聲腔的質地渾厚、圓潤或清亮,及其背後的傳承與歷史脈絡。在這些部分,新創戲曲自然很難跟傳統文本相比。因此,當主創團隊不僅創新文本,更打破戲曲的套路組合模式,給予戲曲伶人全新挑戰的時候,那些還不太肯定的起音與尾音,那些失去原有意涵也尚未連結新情境的曲調,那些沒有飽滿情感張力的唱段,是戲曲觀眾可以理解的缺憾。

曲牌套路、身段程式是戲曲的基本戲劇符碼,也是觀眾對角色認可的關鍵,更是戲曲表演美學所在。作為戲曲觀眾,最期待的仍是嬉笑怒罵中鏗鏘有力的念白、勾動觀眾心懸的唱曲、程式化動作中的無限想像,以及在眼神和身段中顯露出來的深厚功夫。


無題島:孽種與魔法師(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提供/攝影Kris Kang)


戲曲新編的觀眾美學衝突

筆者無意爭辯《無題島》的跨界改編到底是誰跨誰,也並不是認為戲曲觀眾跟戲劇觀眾,對於表演美學的追求有絕對的差異性,而是觀察到戲曲新編在近年,似乎邁向了新的階段。

早期新編戲曲,常藉由燈光、舞台硬體的加入豐富視覺,或改編西方經典文本挑戰跨文化,近年則盛行加入戲劇導演,意圖透過編導視野的導入,從結構上豐富戲曲作品;或重新編制曲調旋律,加入當代樂器或節奏,為曲牌尋找當代風貌。

《無題島》在兩大團隊跨界合作,戲曲中心旗艦作品的製作規模上,主創團隊採取善用各路人馬原有專業,不是透過常見的跨界手法——讓表演者跨界學習不同表演方法,而是讓表演者各展所長、互別苗頭。多種表演美學同台競演、相互爭風吃醋,建構出宛如營火晚會般歡樂的,當代臺灣表演美學上的饗宴。《無題島》採取「讓專業的來」的拼貼手法,把戲曲改編的問題推到了另一個層次,推到了創作者與觀眾之間,在戲劇語彙與美學欣賞的觀演默契上。


註解:

1、劇中人物關係為:東方應寒跟無憂是父女,為了女兒的網戀,吵的不可開交。網紅離騷的青春網戀是兩情相悅,卻發現可怕的岳父其實是可恨的父親,而女友是同父異母的姐姐。應寒的弟弟——朝陽,做了一輩子的人質、奴隸,長大了回國來復仇、搶王位。在多方的陰謀詭計之下,人類與妖怪大戰數場,彼此殺紅了眼。最終應寒的女兒無憂、兒子離騷、弟弟朝陽全都成為刀下亡魂。在應寒悔恨吶喊「我的兒子啊」後,精靈昭告這一切不過是幻覺,帶來一場全員復活的大團圓結尾。然而,當宛如血海的紅色大布褪去,筆者只記得東方應寒死而復活的兒子,差不多忘了兒子身旁不知是女兒還是媳婦的無憂,也差點忘了很久沒見面的弟弟東方朝陽。

    在筆者有限的戲曲觀戲經驗中,無論劇情再怎麼急轉直下,轉換的理由多牽強,傳統戲曲的大團圓結尾,總是充滿療癒感。現世中難求的真心相愛、家庭人倫與公平正義終於有所彰顯、終得圓滿。有趣的是,《無題島》的大團圓場面消彌了父子對峙的緊張感,對愛情和手足親情問題,卻毫無翻轉、療癒的效果。因為,兩人熱戀、手牽手轉圈的時候,筆者正忙著思考:網戀有真愛嗎?為什麼一定不是真愛呢!五音不全的合唱技巧很高超!親姊弟戀違反倫理,違反自然法則嗎?同性相戀都可以,遺傳性疾病比例怎麼會是問題!當相互憎恨的兄弟入夢,回憶共同的手足之情,筆者忙著反思,筆電上貼著反核貼紙,卻總是不帶環保筷、熱愛保特瓶跟手搖飲的自己。在這種現實感中,筆者忍不住思考這對十幾年或幾十年不見的兄弟情,牽絆到底能有多強烈。

《無題島:孽種與魔法師》

演出|明華園天字戲劇團x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時間|2022/ 05/08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歌仔戲不必然苦悲,現代劇場也不一定嚴肅正經,刻板印象很多時候限制了邂逅的可能。資訊海量的時代,不一定是沒有興趣,而是需要一個接觸與了解的契機。(康旼甄)
5月
19
2022
在21世紀的現在,對於傳統戲曲總是強調需要實驗創新,那麼如果跨界是一種實驗,實驗的假說是什麼?我們在《無題島》中看見了不同劇種的對話、自我挑戰以及劇種差異,那麼跨界之後,是否能夠當作回頭省思劇種本質的養分?(許美惠)
5月
16
2022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
無論是《他和她的秘密》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還是《錯・季》與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皆致力於構築感性共享與對話的場域。透過戲劇過程的推進,創造出新的感知方式,促使參與者對現實困頓進行超越與重新想像。
12月
12
2024
針對作品的意義來討論,本劇唯一的主題即是劇名,略顯單薄;縱然譯導楊世彭認為除了「真相」,還更深層討論了「謊言」的意義【1】;然則,也僅是一體兩面的層次。
12月
10
2024
從前作到此作,都讓人感到作品內裡含有一股很深的屈辱感,源自非常厚重、塵積的離散與剝奪,譬如當看到阿梅和Briggs在仿新村屋構的舞台上性交時,那是我們都有感的,殖民的傷痛。為什麼那麼痛的話要由女性來說?
12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