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強交手見彼此——《無題島:孽種與魔法師》
5月
16
2022
無題島:孽種與魔法師(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提供/攝影Kris Kang)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12次瀏覽

許美惠(駐站評論人)


《無題島:孽種與魔法師》(以下簡稱《無題島》)是傳藝中心臺灣戲曲藝術節的旗艦製作。傳藝中心希望透過「臺灣戲曲藝術節」來追求當代劇場美學、在地人文歷史與社會議題進行對話,今年更請策展人訂立「服妖嬈・神自在──戲出新天地」的主題,旗艦節目更被寄予「透過製作群黃金陣容的驚喜組合,引發劇壇話題,激盪出不凡的新面貌」這樣的期待。

帶了些命題作文承接使命的味道,《無題島》邀集了明華園歌仔戲天字團(以下簡稱「天字團」)、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以下簡稱「莎妹」)共同製作主演,也邀請小事製作舞者、多位優秀的傳統或現代劇場演員同台共演。天字團演員素以行當齊全、陣容堅強著稱,莎妹祭出改編莎翁劇作「暴風雨」的構想,並且一口氣出動了王嘉明、Baboo兩位知名導演,劇組更是用心的拍攝各種挑戰視覺的創新宣傳照,聲勢浩大、引人企盼。


胡撇仔中置入叛逆性

雖是跨界的製作,但演出主體仍以天字團(歌仔戲)為核心,以胡撇仔精神作為後盾,大膽加入各種現代元素。從暴風雨出發啟航,來到充滿廢棄物的無題島,蓄勢已久準備復仇的魔法師、相戀的人與妖、多元流轉的語境、古今拼貼的舞台與服裝,談人的慾望與貪婪,也談面對愛的不安與勇氣,在精靈的一場大夢引導下,頓悟世間愛最大,放下一切擁抱自由,真愛無敵。視聽感受上,先不論風格是否廣為觀眾接受,但確實耳目一新;套路上,兄弟反目、復仇大戰、獨白懺悔、悔恨和解,嗯,這的確很胡撇仔。


無題島:孽種與魔法師(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提供/攝影Kris Kang)

當然現代劇場的導演合作,相較於傳統的胡撇仔,在劇情上會有多一些叛逆精神,例如只要是真愛,親姊弟也可以生子——衝擊著傳統,卻也同步帶來「為什麼不行」這種讓觀者覺察自我框架的契機;例如俊美的小王子愛上的是以丑角(且外型仍為男裝)應工的藍南,打破了王子公主配的侷限,促使大家反思自己是否有隱形的外貌歧視;例如加入時事的哏,疫苗的大內宣,或者是只想獨善其身的垃圾在抱怨著環境等設定,都使人心領神會不禁莞爾。

但或許在即興共創劇本的過程中有太多難以割捨的點,也為了使共聚一場的演員都能有表現,敘事多線並行卻也顯得有點零碎,而且「妖是被人類拋荒所產生之物」這個有意思的點也沒有更完整的表述,乃至於設定的命題「人類如何與環境共存」也悄悄隱沒,是較為可惜之處。


跨界對話後的反思

在層層的命題下,給出耳目一新的感受似乎是必要的條件,但我們在追求的新究竟是什麼新?胡撇仔的肢體表演仍然源自歌仔戲的「腳步手路」,服裝的設計有輔助身段表演的功能性,加上不同行當也需要依靠服裝造型來打造差異性(生旦都是女性扮演,更需要服裝造型來作出區隔),因此生行的服飾垂墜感與厚底拉長演員身形,梳高的都馬頭平衡整體的視覺感,歌仔戲生行演員們大致仍遵循著這樣的規則(古裝形制),但戲的時空跨度已跨至現代,其他角色服飾則傾向自由設計,舞台也配合用各種現代符號自由拼貼。古今美學的並置或許是某種妥協下的呈現,但值得思考的是現代時空的歌仔戲應該如何打造屬於自己的美學語彙,才能保有輔助舞台表現的功能性與現代性美學。


無題島:孽種與魔法師(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提供/攝影Kris Kang)

音樂以大量的歌仔調打底,在切換流行歌與背景音樂的時候也非常流暢(不得不稱讚情緒cue點下得很準確,很有情緒推動力),但是在某些段落的配器上,弦樂似乎被其他樂音掩蓋,使演員的行腔作韻與主弦律有無法互相依靠之感。唱功是歌仔戲最重要的基本功,素有「一聲蔭九才無聲毋免來」的說法,天字團唱將們的唱功仍無庸置疑,陳昭香、陳麗巧一段段獨唱與疊唱,將人從目不暇給眼花撩亂的情境中拉回單純的視聽饗宴,也交織出整場演出中最撫慰人心的橋段,但將沒有受過歌仔戲唱腔訓練的演員放在台上同台並演,聽起來則不免使人提心吊膽。

《無題島》在強強合作之下,誠意十足、勇於挑戰也表現亮眼。導演們在詮釋上也有意識的強調,所有的嘗試都是並置而非融合,充分知道不同劇種之間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性。在21世紀的現在,對於傳統戲曲總是強調需要實驗創新,那麼如果跨界是一種實驗,實驗的假說是什麼?我們在《無題島》中看見了不同劇種的對話、自我挑戰以及劇種差異,那麼跨界之後,是否能夠當作回頭省思劇種本質的養分?願與當代的場館、劇團共同思考。

《無題島:孽種與魔法師》

演出|明華園天字戲劇團x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時間|2022/05/07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歌仔戲不必然苦悲,現代劇場也不一定嚴肅正經,刻板印象很多時候限制了邂逅的可能。資訊海量的時代,不一定是沒有興趣,而是需要一個接觸與了解的契機。(康旼甄)
5月
19
2022
《無題島》讓許多當代戲劇觀眾、劇場演員粉絲享受了一場歌仔戲盛宴。不過,對於戲曲觀眾來說,《無題島》是不是一場歌仔戲盛宴,或許就不是那麼肯定了。(楊禮榕)
5月
16
2022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