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強交手見彼此——《無題島:孽種與魔法師》
5月
16
2022
無題島:孽種與魔法師(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提供/攝影Kris Kang)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86次瀏覽

許美惠(駐站評論人)


《無題島:孽種與魔法師》(以下簡稱《無題島》)是傳藝中心臺灣戲曲藝術節的旗艦製作。傳藝中心希望透過「臺灣戲曲藝術節」來追求當代劇場美學、在地人文歷史與社會議題進行對話,今年更請策展人訂立「服妖嬈・神自在──戲出新天地」的主題,旗艦節目更被寄予「透過製作群黃金陣容的驚喜組合,引發劇壇話題,激盪出不凡的新面貌」這樣的期待。

帶了些命題作文承接使命的味道,《無題島》邀集了明華園歌仔戲天字團(以下簡稱「天字團」)、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以下簡稱「莎妹」)共同製作主演,也邀請小事製作舞者、多位優秀的傳統或現代劇場演員同台共演。天字團演員素以行當齊全、陣容堅強著稱,莎妹祭出改編莎翁劇作「暴風雨」的構想,並且一口氣出動了王嘉明、Baboo兩位知名導演,劇組更是用心的拍攝各種挑戰視覺的創新宣傳照,聲勢浩大、引人企盼。


胡撇仔中置入叛逆性

雖是跨界的製作,但演出主體仍以天字團(歌仔戲)為核心,以胡撇仔精神作為後盾,大膽加入各種現代元素。從暴風雨出發啟航,來到充滿廢棄物的無題島,蓄勢已久準備復仇的魔法師、相戀的人與妖、多元流轉的語境、古今拼貼的舞台與服裝,談人的慾望與貪婪,也談面對愛的不安與勇氣,在精靈的一場大夢引導下,頓悟世間愛最大,放下一切擁抱自由,真愛無敵。視聽感受上,先不論風格是否廣為觀眾接受,但確實耳目一新;套路上,兄弟反目、復仇大戰、獨白懺悔、悔恨和解,嗯,這的確很胡撇仔。


無題島:孽種與魔法師(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提供/攝影Kris Kang)

當然現代劇場的導演合作,相較於傳統的胡撇仔,在劇情上會有多一些叛逆精神,例如只要是真愛,親姊弟也可以生子——衝擊著傳統,卻也同步帶來「為什麼不行」這種讓觀者覺察自我框架的契機;例如俊美的小王子愛上的是以丑角(且外型仍為男裝)應工的藍南,打破了王子公主配的侷限,促使大家反思自己是否有隱形的外貌歧視;例如加入時事的哏,疫苗的大內宣,或者是只想獨善其身的垃圾在抱怨著環境等設定,都使人心領神會不禁莞爾。

但或許在即興共創劇本的過程中有太多難以割捨的點,也為了使共聚一場的演員都能有表現,敘事多線並行卻也顯得有點零碎,而且「妖是被人類拋荒所產生之物」這個有意思的點也沒有更完整的表述,乃至於設定的命題「人類如何與環境共存」也悄悄隱沒,是較為可惜之處。


跨界對話後的反思

在層層的命題下,給出耳目一新的感受似乎是必要的條件,但我們在追求的新究竟是什麼新?胡撇仔的肢體表演仍然源自歌仔戲的「腳步手路」,服裝的設計有輔助身段表演的功能性,加上不同行當也需要依靠服裝造型來打造差異性(生旦都是女性扮演,更需要服裝造型來作出區隔),因此生行的服飾垂墜感與厚底拉長演員身形,梳高的都馬頭平衡整體的視覺感,歌仔戲生行演員們大致仍遵循著這樣的規則(古裝形制),但戲的時空跨度已跨至現代,其他角色服飾則傾向自由設計,舞台也配合用各種現代符號自由拼貼。古今美學的並置或許是某種妥協下的呈現,但值得思考的是現代時空的歌仔戲應該如何打造屬於自己的美學語彙,才能保有輔助舞台表現的功能性與現代性美學。


無題島:孽種與魔法師(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提供/攝影Kris Kang)

音樂以大量的歌仔調打底,在切換流行歌與背景音樂的時候也非常流暢(不得不稱讚情緒cue點下得很準確,很有情緒推動力),但是在某些段落的配器上,弦樂似乎被其他樂音掩蓋,使演員的行腔作韻與主弦律有無法互相依靠之感。唱功是歌仔戲最重要的基本功,素有「一聲蔭九才無聲毋免來」的說法,天字團唱將們的唱功仍無庸置疑,陳昭香、陳麗巧一段段獨唱與疊唱,將人從目不暇給眼花撩亂的情境中拉回單純的視聽饗宴,也交織出整場演出中最撫慰人心的橋段,但將沒有受過歌仔戲唱腔訓練的演員放在台上同台並演,聽起來則不免使人提心吊膽。

《無題島》在強強合作之下,誠意十足、勇於挑戰也表現亮眼。導演們在詮釋上也有意識的強調,所有的嘗試都是並置而非融合,充分知道不同劇種之間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性。在21世紀的現在,對於傳統戲曲總是強調需要實驗創新,那麼如果跨界是一種實驗,實驗的假說是什麼?我們在《無題島》中看見了不同劇種的對話、自我挑戰以及劇種差異,那麼跨界之後,是否能夠當作回頭省思劇種本質的養分?願與當代的場館、劇團共同思考。

《無題島:孽種與魔法師》

演出|明華園天字戲劇團x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時間|2022/05/07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歌仔戲不必然苦悲,現代劇場也不一定嚴肅正經,刻板印象很多時候限制了邂逅的可能。資訊海量的時代,不一定是沒有興趣,而是需要一個接觸與了解的契機。(康旼甄)
5月
19
2022
《無題島》讓許多當代戲劇觀眾、劇場演員粉絲享受了一場歌仔戲盛宴。不過,對於戲曲觀眾來說,《無題島》是不是一場歌仔戲盛宴,或許就不是那麼肯定了。(楊禮榕)
5月
16
2022
劇中各角色有冤,有怨,無論是女兒無情誤解了父親,妻子無意外遇造成了悲劇,女學生無心害死了老師,如果這些冤結要解決,就必須被打開,才會有可能痊癒。做為女兒的陳怡靜活在惡夢中,反覆輪迴,直到遇見黃巧雲。⋯⋯德國學者韋伯(Max Weber, 1864-1920)談到宗教團體,其領袖經常有克里斯瑪特質(charisma),這來自基督教傳統,象徵得到上帝的幫助,造就跟一般人不同。
11月
30
2023
《神諭之時》編導在這趟從百年後的未來,回返當下的旅程中,以神秘學符碼,交織穿插在連結歷史現實的物件(寶特瓶與幻燈片)與事件(月光社區反迫遷與WDI獨立運動)的脈絡中,建構一則我們並不陌生的末世寓言——先進科技的發展,無法阻止生存環境的崩壞、人類社會的沈淪(確確實實地沉入地下),而這一切都肇因於反覆發生的災異。
11月
29
2023
俗套,乍聽負面,卻是編劇的絕佳手筆。編劇鄭國偉來自香港,《好日子》也為香港話劇團而寫;但場景轉換後仍有效符合臺灣,並與觀眾達到共鳴——這其實就是俗套的功能。
11月
29
2023
從舞台意象來說,導演將「盈虧」的概念發揮的淋漓盡致,整合了繽紛的燈光與壓低視覺的燈桿、肢體,提煉了潛藏在亂世中的焦慮和紊亂⋯⋯
11月
29
2023
藉由疫情這柄放大鏡,讓原本隱形的邊緣立體而真實的跳了出來。以失業社畜變成愛情事業兩得意的人生勝利組為基準,對比主流價值之外的議題。穩定收入與彈性自由的工作,社交無礙與社交恐懼、異性戀與(偽)同性戀,財富焦慮、情感焦慮、階級焦慮⋯⋯各種焦慮迎面襲來⋯⋯
11月
28
2023
面對「跨性別不是存在,只是創作議題」的戲劇產業,出校園連徵選機會都沒有的表演學研究生涯。不用解釋性別,也不被理解存在的助選員職涯。雖然不用解釋,其實解釋也沒用的社會人生活。
11月
27
2023
「保持清醒,非常重要⋯⋯」,這是在《一個沒有神的地方》開場,表演者用饒舌在提醒著觀眾⋯⋯ 創作者選擇以麥克・艾佛(Mike Alfreds)創立的說故事劇場(storytelling theatre)形式,以及《灰姑娘》、《傑克與魔豆》、十五世紀的《愚人船》情節和形象相互交糅、提喻和移植,來道出東南亞移工群體,包含非法黑工、遠洋漁業工人、外籍家庭看護工等,在勞動現場所遇到的實相。
11月
22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