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強交手見彼此——《無題島:孽種與魔法師》
5月
16
2022
無題島:孽種與魔法師(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提供/攝影Kris Kang)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15次瀏覽

許美惠(駐站評論人)


《無題島:孽種與魔法師》(以下簡稱《無題島》)是傳藝中心臺灣戲曲藝術節的旗艦製作。傳藝中心希望透過「臺灣戲曲藝術節」來追求當代劇場美學、在地人文歷史與社會議題進行對話,今年更請策展人訂立「服妖嬈・神自在──戲出新天地」的主題,旗艦節目更被寄予「透過製作群黃金陣容的驚喜組合,引發劇壇話題,激盪出不凡的新面貌」這樣的期待。

帶了些命題作文承接使命的味道,《無題島》邀集了明華園歌仔戲天字團(以下簡稱「天字團」)、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以下簡稱「莎妹」)共同製作主演,也邀請小事製作舞者、多位優秀的傳統或現代劇場演員同台共演。天字團演員素以行當齊全、陣容堅強著稱,莎妹祭出改編莎翁劇作「暴風雨」的構想,並且一口氣出動了王嘉明、Baboo兩位知名導演,劇組更是用心的拍攝各種挑戰視覺的創新宣傳照,聲勢浩大、引人企盼。


胡撇仔中置入叛逆性

雖是跨界的製作,但演出主體仍以天字團(歌仔戲)為核心,以胡撇仔精神作為後盾,大膽加入各種現代元素。從暴風雨出發啟航,來到充滿廢棄物的無題島,蓄勢已久準備復仇的魔法師、相戀的人與妖、多元流轉的語境、古今拼貼的舞台與服裝,談人的慾望與貪婪,也談面對愛的不安與勇氣,在精靈的一場大夢引導下,頓悟世間愛最大,放下一切擁抱自由,真愛無敵。視聽感受上,先不論風格是否廣為觀眾接受,但確實耳目一新;套路上,兄弟反目、復仇大戰、獨白懺悔、悔恨和解,嗯,這的確很胡撇仔。


無題島:孽種與魔法師(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提供/攝影Kris Kang)

當然現代劇場的導演合作,相較於傳統的胡撇仔,在劇情上會有多一些叛逆精神,例如只要是真愛,親姊弟也可以生子——衝擊著傳統,卻也同步帶來「為什麼不行」這種讓觀者覺察自我框架的契機;例如俊美的小王子愛上的是以丑角(且外型仍為男裝)應工的藍南,打破了王子公主配的侷限,促使大家反思自己是否有隱形的外貌歧視;例如加入時事的哏,疫苗的大內宣,或者是只想獨善其身的垃圾在抱怨著環境等設定,都使人心領神會不禁莞爾。

但或許在即興共創劇本的過程中有太多難以割捨的點,也為了使共聚一場的演員都能有表現,敘事多線並行卻也顯得有點零碎,而且「妖是被人類拋荒所產生之物」這個有意思的點也沒有更完整的表述,乃至於設定的命題「人類如何與環境共存」也悄悄隱沒,是較為可惜之處。


跨界對話後的反思

在層層的命題下,給出耳目一新的感受似乎是必要的條件,但我們在追求的新究竟是什麼新?胡撇仔的肢體表演仍然源自歌仔戲的「腳步手路」,服裝的設計有輔助身段表演的功能性,加上不同行當也需要依靠服裝造型來打造差異性(生旦都是女性扮演,更需要服裝造型來作出區隔),因此生行的服飾垂墜感與厚底拉長演員身形,梳高的都馬頭平衡整體的視覺感,歌仔戲生行演員們大致仍遵循著這樣的規則(古裝形制),但戲的時空跨度已跨至現代,其他角色服飾則傾向自由設計,舞台也配合用各種現代符號自由拼貼。古今美學的並置或許是某種妥協下的呈現,但值得思考的是現代時空的歌仔戲應該如何打造屬於自己的美學語彙,才能保有輔助舞台表現的功能性與現代性美學。


無題島:孽種與魔法師(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提供/攝影Kris Kang)

音樂以大量的歌仔調打底,在切換流行歌與背景音樂的時候也非常流暢(不得不稱讚情緒cue點下得很準確,很有情緒推動力),但是在某些段落的配器上,弦樂似乎被其他樂音掩蓋,使演員的行腔作韻與主弦律有無法互相依靠之感。唱功是歌仔戲最重要的基本功,素有「一聲蔭九才無聲毋免來」的說法,天字團唱將們的唱功仍無庸置疑,陳昭香、陳麗巧一段段獨唱與疊唱,將人從目不暇給眼花撩亂的情境中拉回單純的視聽饗宴,也交織出整場演出中最撫慰人心的橋段,但將沒有受過歌仔戲唱腔訓練的演員放在台上同台並演,聽起來則不免使人提心吊膽。

《無題島》在強強合作之下,誠意十足、勇於挑戰也表現亮眼。導演們在詮釋上也有意識的強調,所有的嘗試都是並置而非融合,充分知道不同劇種之間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性。在21世紀的現在,對於傳統戲曲總是強調需要實驗創新,那麼如果跨界是一種實驗,實驗的假說是什麼?我們在《無題島》中看見了不同劇種的對話、自我挑戰以及劇種差異,那麼跨界之後,是否能夠當作回頭省思劇種本質的養分?願與當代的場館、劇團共同思考。

《無題島:孽種與魔法師》

演出|明華園天字戲劇團x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時間|2022/05/07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歌仔戲不必然苦悲,現代劇場也不一定嚴肅正經,刻板印象很多時候限制了邂逅的可能。資訊海量的時代,不一定是沒有興趣,而是需要一個接觸與了解的契機。(康旼甄)
5月
19
2022
《無題島》讓許多當代戲劇觀眾、劇場演員粉絲享受了一場歌仔戲盛宴。不過,對於戲曲觀眾來說,《無題島》是不是一場歌仔戲盛宴,或許就不是那麼肯定了。(楊禮榕)
5月
16
2022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
這次龐大艱鉅的跨國合作任務,難掩將原生脈絡硬生生移植於台灣官方場館的文化不適應症,但最終仍皆大歡喜地滿足觀眾登台慾望。但當我在台下看著似曾相識的「觀眾飆舞」橋段時,已不確定自己是在看小事製作還是街頭現實(Rualité)的節目。
2月
26
2025
這是一個經過公部門資源培力多年的素人戲劇團隊,首次自主自發地展開了西方經典的讀劇行動旅程,從文本改編到排練、技術設計、現場執行等環節,自力完成,確屬不易
2月
17
2025
酒神消解了個體的差異,包括種族、性別或階級,是一種打破界限的集體狂歡。我認為導演在本劇中有意,用歌舞的方式讓參與者在演出過程中達到精神的統一,利用演員本身「跨文化身體」的特性,打破現代社會理性框架
2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