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簇一花園《驚園》
12月
24
2018
驚園(國家兩廳院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61次瀏覽
杜秀娟(專案評論人)

獨幕「裝置歌劇」《驚園》,在文本部份挪用崑劇的《牡丹亭》中杜麗娘的角色,與《聖經》中夏娃被逐出伊甸園的故事,而表演/藝術文類則結合了歌劇、崑曲、交響樂與國樂、裝置藝術與影像藝術。就其整合的深度與廣度,是一個難以定義的作品;以作品的新穎度看來,由導演暨視覺總監馬文、作曲黃若、崑曲演員錢熠組成的創作團隊,對西方當代藝術與崑曲有深刻的掌握。這已不是傳統戲曲現代化的問題,而是創作團隊能量充沛,不為傳統所限,積極地意圖整合中西文化,開創一種新文類的可能。這是創作團隊的西方藝術實力(尤其是美國)所造成的;也因中西合璧,多音合唱,而開啟多元詮釋作品的可能。

演出約分為三個場景,主要演員錢熠跟著劇情設定而有不同的形象裝扮。首先,後方布幕下方四分之一處以極緩的速度裂開一條縫隙,作為之後影像的載體。此時舞台偏傳統戲曲的空靈,女子偏向崑曲的造型和唱腔,但極為簡化。第二場景舞台裝置繽紛絢麗,以雷射紙雕組成的黑色園景,將中國文人畫予以具象化。園中一棵樹則逐漸被「拉拔」成大樹,並長滿枝葉與果實。舞台由黑一轉多彩,接著地面拉出一個扇形的造型,可象徵花朵、個體的中心或一種理想的境地。女子在夢中與愛人相會之前,孑然一身於園中讚嘆;之後則有亞當夏娃的影子。導演安排四個男樂聲,各是假聲男高音、男高音、男中音、與男低音;他們同時化身為戲劇因子,扮演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從另一角度看,也像天使長般守護著花園。

最後舞台全黑,女子以簡單卻極富心理意涵的曲詞,唱出心境的轉化與提升。其造型意象可詮釋為聖母、女神、或女性覺醒完美的化身。此時的她,外在動作歇止、內在精神飽滿,以右手緩慢向上伸展、直立於舞台上,纖細的身軀卻充滿舞台(presence),有濃厚的女性主義的意涵。可詮釋為女子從東方無我的哲思,到西方主體性宣示的過程,也可詮釋為主體從自我(ego)到本我(self)、到主我(Self)的歷程。

這個製作強烈的菁英取向,東西方元素並重,就舞台、演唱與作曲,幾乎是三足鼎立、互為加分。尤其作曲部分,黃若除了將戲曲唱詞予以現代化處理之外,大片的音樂有著抽象、極簡風格,與舞台上動作有著對話或反差的關係,觀眾可一路敏察曲樂的在場性。如此對於崑曲唱腔的現代化與交響樂化,將曲詞厚度的解構程度,其音樂性地位得由懂現代音樂與傳統戲曲的劇評人來斷定。美中不足的是,當男音和聲與錢熠的交互輪唱,還有當杜麗娘/夏娃與夢中愛人的對唱部分,演員字字唱得清楚,但沒有字幕我全聽不懂,可見在中西曲/樂/詞的融合表現上,是創作團隊可以繼續共同著墨的地方。

《驚園》

演出|導演、視覺總監/馬文 指揮/簡文彬 作曲/黃若  女聲/錢熠
時間|2018/12/16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驚園》並不以傳統崑曲的唱腔演唱,但卻無處不充滿著崑曲的元素,雖是簡單的幾句口白,卻是高度藝術化、轉化成音樂語法後的表現。黃若的音樂顯然抓住了崑曲「寫意」多於「寫實」的特質。(武文堯)
1月
03
2019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