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樂會甚於小三《WWW點小三點同樂會》
8月
15
2012
WWW點小三點同樂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09次瀏覽
薛西

當我們說一齣戲的某句對白發人深省,或因某個意象引發感覺之時,通常並不是點狀地讚美這句對白或這幅意象,而是因為它與前後段產生有意義的連結,因而孕衍畫龍點睛的作用。或說,當代劇場做為一種總體藝術的範式,它代表的是劇本、演員、燈光、音樂等各種元素環環相扣的有機統合,每一環節之間的關係結構的建立,時常就是創作者面臨的挑戰。

《WWW點小三點同樂會》的演出地點,據說原本是一間火鍋店,演出現場,每場約30名的觀眾被分成五、六桌圍坐,每一桌都擺上了餅乾、飲料和盤子。這齣戲的其中一個宣傳點便是在事前提醒觀眾吃三分飽就進場,因為在演出的換場時刻,演員會端上食物供觀眾大快朵頤,一來營造同樂會的氣氛,再者也有時間讓演員換裝。只不過當晚的四道菜好吃是好吃,取名也使用「失戀」、「甜蜜」等與愛情有關的詞語,但因這些食物與前後段的情節並沒有必然的關係,食物屢屢上桌,反而切碎戲劇的連貫性;或甚至在第三與第四道菜之間,由於演員在先前的場景被擲/抹奶油,那一段換場的時間就變得更長,好讓演員擦拭、換裝。此時看著其他觀眾享用食物,的確就像平常在吃東西一樣,與場上的故事、情節都無關,是兩個不相干的元素了。

此外,過多遊戲/互動的設計,也容易稀釋主題。譬如後段請觀眾回答問題的場景,設定的問題幾乎脫離小三議題的情境,而是用一種較為普遍的諸如「你第一次初戀是幾歳」的問題代替。和前段提出的對食物的質疑相同,這些問題或許有趣,但並沒有切入小三議題的核心,而是採取退一步的距離,回到一般情感的層次加以表達,於是小三的議題,就在這樣距離疏遠、退了一步的詮釋中,消耗殆盡。至於小三議題,直到最後一場丘比特博士出場以後,講了「小三究竟是破壞戀情,還是新戀情?」的簡單詮釋後宣告結束,但是這樣的詮釋在前面的戲劇場景中,藉由兩男一女的三角關係,並沒有做出甚麼深刻的表達,也就沒辦法為後段這句話起到鋪陳的作用,因此這句話被說出時是沒有力量的,只是點狀的。

總歸來說,創作者似乎太把力氣放在「要用甚麼讓場面有趣」上面,努力設想許多與觀眾互動的方式,到最後卻無暇顧及「主題」,每個環節的扣連也嫌鬆散,殊為可惜。

綜觀花蓮的表演團體,絕大部分為原住民各族群、部落的文化藝術團,專事現代劇場的團體屈指可數。1999年成立的山東野表演坊,意思是「山的東邊有一群野孩子」,最早由花蓮的中學生組成,十三年來固定於暑假製作新戲,每年有人離開花蓮到外地求學,也會有新血輪加入,一直保有人員的新陳代謝,實屬不易。

從製作面向觀察,《WWW點小三點同樂會》是山東野表演坊首次在花蓮的售票演出,但劇團首次售票公演則需回溯至去年,2011年8月,在牯嶺街小劇場的原創作品《減肥》(由甫自台藝大戲劇系畢業的團長曾恕涵編導)。這接連兩年的售票,意味著劇團選擇增加自身的行政負擔,同時表示劇團可能將要邁向新的經營階段了。以我過去從旁觀察該團的經驗,他們在製作流程、票務的運作,相對於創作的內容要來得穩定,從此也可以看到他們已經找出某種常態行政運作的制度,缺乏的是沒有專職行政,以及受限於學生赴外縣市求學、謀生的現實環境,以致只有每年暑假可以集合作戲,諸如此類的因素。因著花蓮產業環境不夠多元、青年人口流動的社會結構,地方的表演團體經營面臨的不僅僅在於市場的開拓,要想辦法維持足夠的成員都已夠傷腦筋,而且技術劇場人員、行政製作人員都很缺乏,地方政府也未有對應作為。

只是,地方政府成事不足是一回事,表演團體若要走向專業化經營,創作的內容依然列為首要(除非從事應用劇場,那是另一套衡量方式),這一點無疑是表演團體需要自我要求的。

《WWW點小三點同樂會》

演出|山東野表演坊
時間|2012/08/09 19:30
地點|花蓮市民權九街8-3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此試想,全程都在旅社內移動的觀眾們,於這次的觀演過程,除了迎來角色扮演和情節推動等部分,如果在表演文本的空間動線、戲劇調度,能有些場面或節奏的設計,或可讓觀眾對於現場的實體環境、視聽氛圍等,獲得更多關注甚且欣賞、凝視、呼吸的時刻
11月
22
202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