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藏在溫馨裡《人間條件六—未來的主人翁》
10月
27
2014
人間條件六—未來的主人翁(綠光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78次瀏覽
林育世(專案評論人)

本劇一開幕利用子代的情感問題,生育問題以及癱瘓床上的病父宋老師之間的蒙太奇,本讓觀眾以為只是生之慾與死亡恐懼的人生格局,後來隨著全劇多條劇情支線的展開,才讓人理解編導吳念真想處理的是世代衝突的議題。

1983年羅大佑的「未來的主人翁」專輯發行,其中的同名歌曲《未來的主人翁》成了這齣劇中用來標定年代的一個工具,吳念真在《人間條件六》中安排的是今日台灣社會中五、六十歲的親代,以及他們的子代之間的世代衝突與和解,在1983年這些子代還只是孩子,在2014的今日,成了台灣社會老化,經濟成長停滯,物價、房價飛漲的多重負面指標的受害者。吳念真狀似代言「未來主人翁世代」的苦悶,但並未出發自內心的傾聽,這個世代的苦悶與挫折,只是吳拿來作為全劇父權溫馨菜色的提味功能。

劇中的父親角色,其實是吳念真的父權世代影像的多重圖層合併:眾人記憶中最能傾聽的宋老師癱瘓失能多年,一如在吳念真的世代裡,台灣的政治強人連續父子二代均由不可一世的崇高偉鉅,全德、全知、全能而相繼癱病離世,徒留廣大失怙黎庶的孺慕之情,病人床前每年的慶生追述,有如延續不休的謁靈哽咽戲碼。劇中其他的父親角色中,李永豐飾演一個小有學歷,卻終日無止盡地陷於與妻子爭奪話語權戰爭的失能父親,酷似八○年代解嚴前後台灣的本土論述能力,容有小知識的力量,但卻永遠駁不倒滿嘴歪理的悍妻林美秀,最後卻以小聰明騙取美國媳婦改口叫阿爸阿母的阿Q式精神勝利法,牽動全場觀眾內在卑微的小出路而博得滿堂彩。柯一正與高臣佑分別飾演的嚴父,則永遠緊攫著話語權,以經濟上的生存焦慮正當化自己對子代的拒絕傾聽與高壓統制。

吳念真在劇末謝幕時感性道來,他為呼應今(2014)年春天的太陽花學運,才有人間條件六劇本的完整構想,他希望能呈現一種「世代交替」。可見他認為台灣社會的父權結構是台灣社會世代衝突的內在要件,但他一方面膨脹擴大化了父權在世代衝突這個普世潮流中的影響地位,一方面也過度狹隘地為世代衝突提出了再以父權解決的私人秘方。劇中上半場所鋪陳的世代衝突,到了下半場全部由父權一方發動和解行動,而以全勝告終。雷雨夜的宋老師精神自我了斷式的辭世,說明除非作夢,或者凋零崩殂,或選擇自行下台,強人不會因人民的瀕臨崩潰或民生凋敝而開啟溝通傾聽之門;柯一正與李永豐適度地對子代釋放關心與協助,馬上讓子代感激莫名,關鍵性的困難也得到實質的解決。而最後登場的吳念真本人,則是這父權群組圖層的最上層,他的父親形象被神化成了世代衝突的和解動能的代言人。他謙遜,為子代著想,一言一行均充滿了催情的修辭。但劇中父親的身影與自己身兼編導的企圖層層疊疊,都明示地表達了想為父權留下不完美但有苦勞的後世形象。

說是讓年輕世代發生,也發聲,無奈在背後撰稿的還是為自己的生存(死亡)焦慮尋找出路的「老年人」。吳念真為自身的世代焦慮事先設定好了出路與衝突和解的天花板,其實與劇中柯一正飾演的嚴父的宰制心態在深處並無二致,但隱藏在華麗的催情詞藻裡的他,其實希冀的是在世代衝突裡為父權過去的壓迫角色平反。只有親代發動的和解攻勢能使大局底定,只有看到子代的倔強聞風披靡,在《人間條件六》中,除了子代教條式地呢喃「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之外,我們看不到和解的深層理由。

這是一個吳念真版本的世代和解的烏托邦,也是一個預設立場的偽社會觀察。可惜,魔鬼總藏在溫馨裡。

《人間條件六—未來的主人翁》

演出|綠光劇團
時間|2014/10/25 19:30
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中所提出的問題如石沉大海,並沒尋得真正妥善或適當的處理,亦無法看見劇本對於當下社會更深刻的質疑,或人生觸礁後更多的可能與狂想。一切彷彿回到羅大佑的歌聲之中。(陳志豪)
11月
01
2014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