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藏在溫馨裡《人間條件六—未來的主人翁》
10月
27
2014
人間條件六—未來的主人翁(綠光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731次瀏覽
林育世(專案評論人)

本劇一開幕利用子代的情感問題,生育問題以及癱瘓床上的病父宋老師之間的蒙太奇,本讓觀眾以為只是生之慾與死亡恐懼的人生格局,後來隨著全劇多條劇情支線的展開,才讓人理解編導吳念真想處理的是世代衝突的議題。

1983年羅大佑的「未來的主人翁」專輯發行,其中的同名歌曲《未來的主人翁》成了這齣劇中用來標定年代的一個工具,吳念真在《人間條件六》中安排的是今日台灣社會中五、六十歲的親代,以及他們的子代之間的世代衝突與和解,在1983年這些子代還只是孩子,在2014的今日,成了台灣社會老化,經濟成長停滯,物價、房價飛漲的多重負面指標的受害者。吳念真狀似代言「未來主人翁世代」的苦悶,但並未出發自內心的傾聽,這個世代的苦悶與挫折,只是吳拿來作為全劇父權溫馨菜色的提味功能。

劇中的父親角色,其實是吳念真的父權世代影像的多重圖層合併:眾人記憶中最能傾聽的宋老師癱瘓失能多年,一如在吳念真的世代裡,台灣的政治強人連續父子二代均由不可一世的崇高偉鉅,全德、全知、全能而相繼癱病離世,徒留廣大失怙黎庶的孺慕之情,病人床前每年的慶生追述,有如延續不休的謁靈哽咽戲碼。劇中其他的父親角色中,李永豐飾演一個小有學歷,卻終日無止盡地陷於與妻子爭奪話語權戰爭的失能父親,酷似八○年代解嚴前後台灣的本土論述能力,容有小知識的力量,但卻永遠駁不倒滿嘴歪理的悍妻林美秀,最後卻以小聰明騙取美國媳婦改口叫阿爸阿母的阿Q式精神勝利法,牽動全場觀眾內在卑微的小出路而博得滿堂彩。柯一正與高臣佑分別飾演的嚴父,則永遠緊攫著話語權,以經濟上的生存焦慮正當化自己對子代的拒絕傾聽與高壓統制。

吳念真在劇末謝幕時感性道來,他為呼應今(2014)年春天的太陽花學運,才有人間條件六劇本的完整構想,他希望能呈現一種「世代交替」。可見他認為台灣社會的父權結構是台灣社會世代衝突的內在要件,但他一方面膨脹擴大化了父權在世代衝突這個普世潮流中的影響地位,一方面也過度狹隘地為世代衝突提出了再以父權解決的私人秘方。劇中上半場所鋪陳的世代衝突,到了下半場全部由父權一方發動和解行動,而以全勝告終。雷雨夜的宋老師精神自我了斷式的辭世,說明除非作夢,或者凋零崩殂,或選擇自行下台,強人不會因人民的瀕臨崩潰或民生凋敝而開啟溝通傾聽之門;柯一正與李永豐適度地對子代釋放關心與協助,馬上讓子代感激莫名,關鍵性的困難也得到實質的解決。而最後登場的吳念真本人,則是這父權群組圖層的最上層,他的父親形象被神化成了世代衝突的和解動能的代言人。他謙遜,為子代著想,一言一行均充滿了催情的修辭。但劇中父親的身影與自己身兼編導的企圖層層疊疊,都明示地表達了想為父權留下不完美但有苦勞的後世形象。

說是讓年輕世代發生,也發聲,無奈在背後撰稿的還是為自己的生存(死亡)焦慮尋找出路的「老年人」。吳念真為自身的世代焦慮事先設定好了出路與衝突和解的天花板,其實與劇中柯一正飾演的嚴父的宰制心態在深處並無二致,但隱藏在華麗的催情詞藻裡的他,其實希冀的是在世代衝突裡為父權過去的壓迫角色平反。只有親代發動的和解攻勢能使大局底定,只有看到子代的倔強聞風披靡,在《人間條件六》中,除了子代教條式地呢喃「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之外,我們看不到和解的深層理由。

這是一個吳念真版本的世代和解的烏托邦,也是一個預設立場的偽社會觀察。可惜,魔鬼總藏在溫馨裡。

《人間條件六—未來的主人翁》

演出|綠光劇團
時間|2014/10/25 19:30
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中所提出的問題如石沉大海,並沒尋得真正妥善或適當的處理,亦無法看見劇本對於當下社會更深刻的質疑,或人生觸礁後更多的可能與狂想。一切彷彿回到羅大佑的歌聲之中。(陳志豪)
11月
01
2014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