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內在的真實《哎~撒撒》
1月
02
2020
哎~撒撒(蒂摩爾古薪舞集提供/攝影Chen Chang Chin)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11次瀏覽
黃珮綺(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系在學生)

蒂摩爾古薪舞集2019年的全新製作《哎~撒撒》以原住民生活中特有的語助詞作為發想,探討生命中平凡又深刻的主題-愛。

編舞家巴魯.瑪迪霖同時也擔任本次服裝、影像及舞台設計,並在演後座談中分享:出現在舞台上的原住民部落中的元素如鐵皮、竹編籃、空酒瓶、植株、舊型電視,甚至是蓋在電視機上的花布,以及掛在牆上的蓑衣等,幾乎都是從編舞家所在的部落直運搬上舞台,呈現出部落真實的樣貌。透過播放長老親自錄製的廣播及部落的新聞影像,引領觀眾情緒,彷彿真的來到了原住民部落,氣氛也因長老的幽默而變得輕鬆,邀請觀眾在演出過程中跟著舞者一起大笑、大哭及歌唱。

編舞者運用先前舞者錄製的四段影片,透過影像與現場舞蹈交替的方式轉換四種不同的情緒段落。影片中酸甜的蘋果、被刀大力剁成塊的生肉、催淚的洋蔥,及最後交疊在一起的大小蘋果,分別代表愛情中的喜、怒、哀、樂四種情緒,每個段落皆有一位舞者豎起雙手食指代表著一對戀人,隨著每段不同的音樂情緒,透過身體質地、動作、及表情的變化,表達出不同愛情階段的狀態。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哀」的段落,影片中舞者一層層剝開洋蔥,流下眼淚卻又淚中帶笑,影片結束後發現舞台上已降下四盞橘色的小光球,高低不一地停留在倒地的四名舞者上方,隨著燈泡一次次的暗亮,舞者在地上轉換著不同姿勢並在燈泡亮起時呈現出靜止的畫面,隨後舞者起舞,四盞燈的微光因著角度將舞者影子放大映在舞台後方的牆上,巨大、模糊的黑影與舞者一同晃動,雜亂又不真實的存在使舞者顯得更加渺小孤單。當情緒堆疊到一定厚度時,一名身穿紅衣的男舞者開始獨自吟唱一首悲戚的歌謠,他的全情投入及滿溢的情感,讓觀眾隨著他悲傷而欲淚,直到現在他充滿真情的歌聲依然縈繞在耳邊揮之不去。

從演出當中可以發現巴魯.瑪迪霖的舞者並不害怕發出聲響,反而被要求依著自身的情緒及習慣發出聲音,在舞台上盡情釋放自己的情緒及精力。他們所追求的並非動作意義上的美,而是由內在情緒自然產生的狀態,舞者們盡情瀟灑自信,此時,觀眾是否覺得好看,彷彿不再是最重要的事,他們專注地將自己內在的情感、情緒狀態及想說的話傳遞給現場的每一個人,顛覆了以往我對於「美」的認知——真實的模樣就是最打動人心的美。這樣的極度真實,不禁讓人產生想上台與舞者們一同釋放、狂歡的念頭。舞者們在舞台上的完全地享受是最令人動容的亮點,也是蒂摩爾古薪舞集獨特的魅力。大量的戲劇互動、舞蹈及影像穿插,使用的法國音樂也與動作間的呼吸完美結合,是一部輕鬆開心、同時又令人深刻的作品。

《哎~撒撒》

演出|蒂摩爾古薪舞集
時間|2019/11/29 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Ai~ sa sa不依賴尋找原住民或部落的定義,卻又不假裝無視於種種現代、性別、西方與規範,亦不是僅在諧擬中創造替身,而是主動地掌握發言動作、選擇場景,將這個自由的身體,延伸至任何觀視之下⋯⋯(汪俊彥)
8月
31
2021
本屆的愛丁堡藝穗節臺灣季,以線上轉型為策略,推出了四檔線上演出,蒂摩爾古薪舞集的《哎~撒撒》為其中一檔,⋯⋯欲觀察與討論的標的在於:「影像媒介」是以何種方式介入並參與作品,對作品的增添與削減又在哪一個部分。(陳佳伶)
8月
25
2021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