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譯與跨界:《複眼人》小說改編戲劇的雙重迷失
5月
11
2021
複眼人(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軒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29次瀏覽

王秋今(清華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


《複眼人》劇場版導演盧卡斯.漢柏(Lukas Hemleb)說:「我希望觀眾能被故事吸引,好似跳到故事裡面,變成裡頭的角色,去展開一場不知目的地為何處的冒險,然後迷失在其中,我覺得偶爾迷失一下是很重要的。」【1】相對於小說原著人物錯綜穿插的接力敘述,舞台演員成為小說情節的直線式口述者,自述每一個人自己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平凡無奇的絮語,完全沒有小說情節佈滿想像的張力,也沒有聲音敘述的情感魅力。最不忍卒睹的是,分明是尋常的對話卻是充斥高漲的情緒,表現出歇斯底里的痛哭流涕。尤其,《複眼人》書中的生態關懷並非只是強調大自然反撲,而劇中關於環保的議題,又簡化為宣言式的教條,無法展現反思的戲劇效果。這些舞台上的多重迷失,造成了觀眾的悵然若失。

《複眼人》的演出陣容簡直是囊括劇場的菁英,除了國際知名導演盧卡斯,還有九位重量級演員:金鐘獎提名最佳女配角的劇場天后徐堰鈴,飾演失去兒子的阿莉思;電影《賽德克.巴萊》「花岡二郎」的蘇達,詮釋樂心助人的布農族達赫;三金(金馬、金曲、金鐘)入圍的創作歌手阿洛.卡力亭.巴奇辣,扮演咖啡廳老闆娘哈凡。原舞者藝術總監懷劭・法努司飾演阿特烈與敘事者,《巴克力藍的夏天》女主角的鴻狄飾演布農族女孩鄔瑪芙,法籍演員柯逸華飾演挖雪山隧道的外國人達夫,創動舞劇場創辦人林立川飾演瓦憂瓦憂島的少年阿特烈,並與資深操偶師薛美華和偶戲表演者于明珠三人共同操作偶戲。但是,這些傑出優秀的演員都迷失在《複眼人》盤根錯節的故事中。

第一重是迷失在小說《複眼人》的轉譯與跨界,這些大卡司演員無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最大的原因是不懂《複眼人》的劇本,甚至可以說不懂小說原著的真義,連吳明益都說他的《複眼人》小說只是「呈現一種對話式的關係,或某種接力的關係,但絕不是隸屬的關係。」。【2】導演盧卡斯說他曾閱讀法文譯本的《複眼人》,而翻譯是由一個語言轉換到另一個語言的過程,也就是跨語言與跨文化,包括了重複與差異,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語言的背叛,德籍的旅法導演盧卡斯所看到的中文翻譯成法文的吳明益小說,有可能很多是語言與文化的誤讀;而他將小說改編成戲劇,又是一種文類的跨界,小說擁有文字的想像力,戲劇只能表現聲音與動作,如何截長補短彰顯舞台效果,正考驗著編劇與導演的智慧。更何況,演員還要透過轉譯與跨界的劇本,自己摸索、解讀、詮釋劇中人物,終究「失之毫釐,差以千里」,呈現出斷裂與破碎的劇場版《複眼人》。

第二重迷失是對原住民文化的轉譯與跨界,蘇達是台灣原住民鄒族人,詮釋善於狩獵的布農族達赫,通常大部分原住民的個性是樂天知命,面對人生的逆境會喝酒買醉或黑色幽默的一笑置之,決不會歇斯底里的痛哭流涕。阿洛.卡力亭.巴奇辣是台灣原住民阿美族,飾演經營咖啡店的哈凡,她說話帶有台灣國語腔調,舉手投足是台灣風塵女郎的感覺,並不像是原住民的女子,即使她是導演所運用的原住民角色,有可能是演員習慣電視和電影的表演方式,更有可能是導演想像中的「台灣」味的原住民形象。整齣戲似乎以原住民元素貫穿全場,卻是無法真正轉譯原住民族群的傳統文化特色,反而形塑成漢化的原住民,既沒有表現出《複眼人》所要傳達差異共生的社會生態,更沒有跨界深入理解原住民生活。

到劇場看《複眼人》的觀眾,應該分成兩大類,一種是看過小說情節,會無法理解支離破碎的表演;一種是沒看過小說原著,根本就看不懂真實與虛構的界線。不過,將小說改編戲劇本來就不容易,更何況還要加上環境議題和原住民的元素。但非常亮眼的是,黃文英的服裝造型設計,多層次的樹木舞台,戲偶入鏡的創意,都可以看到此劇的用心與功力。可能,正因為想表現的主題太多和卡司太多,而變得小說與劇本的雙重迷失。


註釋

1、聯合文學編輯部,〈《複眼人》劇場版5大問 ──訪問導演盧卡斯.漢柏(LUKAS HEMLEB)〉,《聯合文學》,(2021.03.16)。網址:https://www.unitas.me/?p=21349,2021年5月4日下載。

2、吳明益,〈給與我傾談向火的人〉,《複眼人》(新北:夏日,2011),頁366。

《複眼人》

演出|盧卡斯.漢柏
時間|2021/04/25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先前已有戲劇專長的評論者對其做整體性的評述了。身為一介音樂類別的評論人,我在這篇文字想做的,比較像是補述,也就是從其聲音與音樂的層面切入,嘗試勾勒出一幅對於這部作品的「側」繪。(顏采騰)
5月
14
2021
盧卡斯視角的《複眼人》,像是來自不同島嶼、也同樣要穿越不同語言的「阿特烈」,那些繁複的偶戲與聲光,都是一層再一層的轉述,是他想傳達給觀眾,即使把語言拔除,也能感受的意念。如果說,吳明益的小說具有「把臺灣帶給世界一看」的野心,那麼盧卡斯的《複眼人》,就是世界對臺灣發出的迴聲,無論你喜歡與否。(蔣亞妮)
5月
05
2021
而這次,我們真的迷失在「他的」故事裡了,人為的災難在劇場中以另一種方式被呈現,他好像成為了瓦憂瓦憂人的卡邦,讓複眼人只能在一個個單眼中流著淚觀看。不過,為什麼他可以成為卡邦?是誰給予他這項權力,讓所有參與者都失去話語權?又或者是渦流,因為製作裡的權力不對等,讓無法分解的垃圾們都被沖刷上島?這次的共製裡,「無法分解」的到底是什麼?(黃馨儀)
5月
05
2021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