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譯與跨界:《複眼人》小說改編戲劇的雙重迷失
5月
11
2021
複眼人(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軒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05次瀏覽

王秋今(清華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


《複眼人》劇場版導演盧卡斯.漢柏(Lukas Hemleb)說:「我希望觀眾能被故事吸引,好似跳到故事裡面,變成裡頭的角色,去展開一場不知目的地為何處的冒險,然後迷失在其中,我覺得偶爾迷失一下是很重要的。」【1】相對於小說原著人物錯綜穿插的接力敘述,舞台演員成為小說情節的直線式口述者,自述每一個人自己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平凡無奇的絮語,完全沒有小說情節佈滿想像的張力,也沒有聲音敘述的情感魅力。最不忍卒睹的是,分明是尋常的對話卻是充斥高漲的情緒,表現出歇斯底里的痛哭流涕。尤其,《複眼人》書中的生態關懷並非只是強調大自然反撲,而劇中關於環保的議題,又簡化為宣言式的教條,無法展現反思的戲劇效果。這些舞台上的多重迷失,造成了觀眾的悵然若失。

《複眼人》的演出陣容簡直是囊括劇場的菁英,除了國際知名導演盧卡斯,還有九位重量級演員:金鐘獎提名最佳女配角的劇場天后徐堰鈴,飾演失去兒子的阿莉思;電影《賽德克.巴萊》「花岡二郎」的蘇達,詮釋樂心助人的布農族達赫;三金(金馬、金曲、金鐘)入圍的創作歌手阿洛.卡力亭.巴奇辣,扮演咖啡廳老闆娘哈凡。原舞者藝術總監懷劭・法努司飾演阿特烈與敘事者,《巴克力藍的夏天》女主角的鴻狄飾演布農族女孩鄔瑪芙,法籍演員柯逸華飾演挖雪山隧道的外國人達夫,創動舞劇場創辦人林立川飾演瓦憂瓦憂島的少年阿特烈,並與資深操偶師薛美華和偶戲表演者于明珠三人共同操作偶戲。但是,這些傑出優秀的演員都迷失在《複眼人》盤根錯節的故事中。

第一重是迷失在小說《複眼人》的轉譯與跨界,這些大卡司演員無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最大的原因是不懂《複眼人》的劇本,甚至可以說不懂小說原著的真義,連吳明益都說他的《複眼人》小說只是「呈現一種對話式的關係,或某種接力的關係,但絕不是隸屬的關係。」。【2】導演盧卡斯說他曾閱讀法文譯本的《複眼人》,而翻譯是由一個語言轉換到另一個語言的過程,也就是跨語言與跨文化,包括了重複與差異,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語言的背叛,德籍的旅法導演盧卡斯所看到的中文翻譯成法文的吳明益小說,有可能很多是語言與文化的誤讀;而他將小說改編成戲劇,又是一種文類的跨界,小說擁有文字的想像力,戲劇只能表現聲音與動作,如何截長補短彰顯舞台效果,正考驗著編劇與導演的智慧。更何況,演員還要透過轉譯與跨界的劇本,自己摸索、解讀、詮釋劇中人物,終究「失之毫釐,差以千里」,呈現出斷裂與破碎的劇場版《複眼人》。

第二重迷失是對原住民文化的轉譯與跨界,蘇達是台灣原住民鄒族人,詮釋善於狩獵的布農族達赫,通常大部分原住民的個性是樂天知命,面對人生的逆境會喝酒買醉或黑色幽默的一笑置之,決不會歇斯底里的痛哭流涕。阿洛.卡力亭.巴奇辣是台灣原住民阿美族,飾演經營咖啡店的哈凡,她說話帶有台灣國語腔調,舉手投足是台灣風塵女郎的感覺,並不像是原住民的女子,即使她是導演所運用的原住民角色,有可能是演員習慣電視和電影的表演方式,更有可能是導演想像中的「台灣」味的原住民形象。整齣戲似乎以原住民元素貫穿全場,卻是無法真正轉譯原住民族群的傳統文化特色,反而形塑成漢化的原住民,既沒有表現出《複眼人》所要傳達差異共生的社會生態,更沒有跨界深入理解原住民生活。

到劇場看《複眼人》的觀眾,應該分成兩大類,一種是看過小說情節,會無法理解支離破碎的表演;一種是沒看過小說原著,根本就看不懂真實與虛構的界線。不過,將小說改編戲劇本來就不容易,更何況還要加上環境議題和原住民的元素。但非常亮眼的是,黃文英的服裝造型設計,多層次的樹木舞台,戲偶入鏡的創意,都可以看到此劇的用心與功力。可能,正因為想表現的主題太多和卡司太多,而變得小說與劇本的雙重迷失。


註釋

1、聯合文學編輯部,〈《複眼人》劇場版5大問 ──訪問導演盧卡斯.漢柏(LUKAS HEMLEB)〉,《聯合文學》,(2021.03.16)。網址:https://www.unitas.me/?p=21349,2021年5月4日下載。

2、吳明益,〈給與我傾談向火的人〉,《複眼人》(新北:夏日,2011),頁366。

《複眼人》

演出|盧卡斯.漢柏
時間|2021/04/25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先前已有戲劇專長的評論者對其做整體性的評述了。身為一介音樂類別的評論人,我在這篇文字想做的,比較像是補述,也就是從其聲音與音樂的層面切入,嘗試勾勒出一幅對於這部作品的「側」繪。(顏采騰)
5月
14
2021
盧卡斯視角的《複眼人》,像是來自不同島嶼、也同樣要穿越不同語言的「阿特烈」,那些繁複的偶戲與聲光,都是一層再一層的轉述,是他想傳達給觀眾,即使把語言拔除,也能感受的意念。如果說,吳明益的小說具有「把臺灣帶給世界一看」的野心,那麼盧卡斯的《複眼人》,就是世界對臺灣發出的迴聲,無論你喜歡與否。(蔣亞妮)
5月
05
2021
而這次,我們真的迷失在「他的」故事裡了,人為的災難在劇場中以另一種方式被呈現,他好像成為了瓦憂瓦憂人的卡邦,讓複眼人只能在一個個單眼中流著淚觀看。不過,為什麼他可以成為卡邦?是誰給予他這項權力,讓所有參與者都失去話語權?又或者是渦流,因為製作裡的權力不對等,讓無法分解的垃圾們都被沖刷上島?這次的共製裡,「無法分解」的到底是什麼?(黃馨儀)
5月
05
2021
一小時上下的泰國廣播電台擷取引出了討論「媒體會如何形塑國族認同?」媒體甚至含括戲劇,劇中我們像在凝視整個泰國社會,然而追根究柢我們還是在觀看導演和編劇提供的虛構的真實,這樣的思考上的錯落感好像帶出一種後設的態度又或來回辯證的關係,令人不由驚喜 。
9月
18
2024
而在日復一日中,他們彷彿接受了這樣的荒謬,讓廣播裡的那些政策宣導、那些無理事蹟和振奮人心的言語,都納入自我的意識裡,將之整合。因此,當他們開始說話時,戲劇的主題便自然地被帶出──關於底層人民那些對於生命、性、宗教、權力與死亡的感悟與無力。
9月
13
2024
遊戲設定的「革命」,參照的是哪一種現實歷史曾發生過的革命?不可諱言,它仍蘊存一種異托邦的思維。
9月
12
2024
這次人力飛行劇團的重製,不僅僅滿足於以寓言的形式召喚(或固著)某種意識或共識,更反身地凸顯了導演與演員位置的流動性與多重性,並透過後設戲劇的安排來凸顯「闖入」與「岔出」的一體兩面:影像技術對劇場空間的闖入、不同語言與身體間的闖入、演員對戲劇的闖入、吳子敬與黎煥雄雙導演彼此的闖入……
9月
11
2024
馬修.伯恩的創作不僅是對古典作品的尊重,更是對現代社會議題的深刻反思。他為《羅密歐與茱麗葉》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深度,讓這個經典故事在新的語境下煥發出不同以往的魅力。通過舞蹈編排、角色塑造與情節改編,他探討了當代社會中的家庭、社會壓力與年輕人的困惑,並讓觀眾在觀賞中反思現實世界的複雜性。
9月
10
2024
如果我們問:「一齣戲能說明什麼,改變什麼,創造什麼」,答案或許不是「什麼都沒有」,但也確實有不少讓人不解之處。
9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