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歷史與個體生命之間《國姓爺之夢》
12月
22
2021
國姓爺之夢(三缺一劇團提供/攝影鄭雅文)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27次瀏覽

洪伊君(清華大學人類學碩士)


暌違七年後,三缺一劇團推出土地計畫的第二部曲《國姓爺之夢》。不同於首部曲的《蚵仔夜行軍》與《還魂記》,以明確故事反映當代臺灣社會議題,探討鄉土社會應如何在工業化帶來的生態、信仰等衝擊下置身自我、看待生命;這次的《國姓爺之夢》有了更大的企圖,時序上一路從十七世紀荷蘭統治時期,穿越明鄭、日本、國民政府遷台時期,至面對南洋移工與新住民的今日,呈現出臺灣四百年來多族群混雜的基底。現場的五位演員在時代情境的拼接下,靈活轉換角色,交替使用荷蘭語、西拉雅語、閩南語、日語、印尼語、國語等,直至劇末每位演員身上皆已覆疊多位不同族群、語言的角色,最後一場戲,演員們共聚在一張大餐桌旁,彼此談笑風生自然切換不同角色語境,語境的流動如風如浪,一波便是一個輕巧的翻身,在不斷翻躍中呈現這齣戲多元族群記憶並存的核心圖像。最後對觀眾拋出一個訊息:你我身上可能都留著一部分其他族群的血液。

我欣賞三缺一劇團處理臺灣歷史記憶的企圖,這確實是今日臺灣社會在摸索自身主體性時不可忽視的關鍵。這篇評論基於肯定此意圖的立場,並進一步討論,這齣戲以什麼手法處理臺灣歷史記憶,帶來什麼感受,是否還有其他的可能。

面對四百年的巨幅歷史圖像,這齣戲的主要手法可分為二:一是以脫軌者身分窘境呈現時代變遷;二是將不同時代的角色附身於演員身上,以演員能量串接時代。脫軌者如荷蘭撤退仍堅持留臺苦等情人而終致悲劇的瑪麗亞;擁有日本認同並代表日軍至南洋雨林打仗、十餘年後歸臺卻在中華民國認同為主流的社會中格格不入的青年等,他們是時代縫隙的孤魂,理念、夢想與執著不變,然而原有的庇護與依據已瓦解,不復當初。觀眾就在這些變與不變交錯形成的輾痕中,體會到時代之輪的存在。


國姓爺之夢(三缺一劇團提供/攝影鄭雅文)

四百年的時代之輪相當巨大,然而演員以驚人的高能量流暢地推動了。每位演員身上都承載了多個時代的多位角色,由他們回憶、做夢、穿越、跳接,演員個人或集體的能量成為了時代快轉與拼接的動能,在繁複的時代剪接中,過往的角色偶爾短暫再現,致使劇末每一個演員的肉身皆已飽含、共存著紛雜的角色。

若與劇末給觀眾的訊息一起解讀,整齣戲對歷史的處理高度依賴於個體(角色的、演員的)的生命與肉身,將追尋放至個體的身分,而在個體的身分問題上又未拆解語言、體質和文化的層次殊異,導致這齣戲無可避免地走向虛弱無力的結尾,在大量的時代拼接下觀眾只能依靠演員肉身前行,雖有幾段脫軌者處境暗示著時代性,但最終時代有形的載體僅有演員的肉身,勉強附著,但又很容易切換、滑落,就連由人化為英雄、神祇的「國姓爺」也墜回肉身,進入選舉時間而失去其穩固。

整齣戲的立意是處理歷史,然而卻弔詭地帶出一種無歷史感。終場,我因看了一場精采飽滿的表演而滿足,但同時也因找不到自身與這齣戲、個人與集體連結的路徑而感到失落。歷史時間在場上只能肉身化、個體化,變幻無常,破碎而無從依附,如果消解歷史是這齣戲的立意,這齣戲確實給予觀眾這種消極的歷史感,由血液探詢更加深這種歷史僅能以肉身為證的荒誕。

但若是希望為觀眾搭建一座橋樑,連接歷史與現在、集體與個人,這齣戲則需要在肉身以外,尋找作為時代媒介的其他可能,尤其是場上的物質性存在。時代會在某些狀態下具形呈現,得以讓人保留、傳承、延續,由不同時代、族群、文化脈絡的人們疊加、翻轉意義,甚而摧毀,其具體的物質性將是關鍵的時代載體,能夠在與演員的肉身互動之間,開啟更豐富的有形與無形、變與不變的辯證,拓寬觀看歷史的可能性。而今場上有功能性轉變空間組成的木箱與桌子,有時而被賦予生命力的頭顱與花鹿偶,卻缺少在歷史洪流中用來錨定、承載文化多聲的核心之物。

《國姓爺之夢》

演出|三缺一劇團
時間|2021/12/05 14: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一樓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國姓爺之夢》也有相似的問題,雖然不過份集體感傷與療癒,但卻依然「政治正確」,揭露歷史,卻失去主體;探尋著失落的記憶,卻少了些歷史眼光——特別是最後一場,四百年來所有角色如同《最後的晚餐》同桌而食、相笑而語,並置也調解了所有的歷史恩怨。(黃馨儀)
12月
15
2021
雖然我認為這齣戲有其成功之處,但或許就像導演自己在臉書上的訪問片段所說,這齣戲的文本是從排練場上長起來的,編劇必須反覆修改劇本以配合演出。因此,⋯⋯當觀眾試圖梳理釐清整齣戲的骨架紋理時,卻發現段落之間的衝突矛盾⋯⋯(吳依屏)
12月
13
2021
《國姓爺之夢》建基在「『假如』這些角色真實存在」的雙重後設手法:讓假的劇場演出,演繹了假的角色生命故事,進而弄巧成真,讓劇場重新回歸其應有的敘事價值⋯⋯民族主義因此不再只是一種意識形態或政治運動,而是一種更複雜深刻的文化現象,或說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丁家偉)
12月
13
2021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