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舞於荒影下的等待《秋水》
5月
07
2013
秋水(劉人豪 攝,稻草人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71次瀏覽
戴君安(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秋水》的文本展延自2012年製作的《金小姐》,但將展演場所從鏡框式劇場抽離,轉換到安平樹屋的戶外空間。《秋水》的編排顯然是形構於此天然劇場,利用枝節蔓延的老樹、舊古石壁、新建階梯及樹屋的主體等現成環境架構為景,鋪陳九段以謝銘祐的詞曲為主要音樂的篇章。強光照射下的夜間樹屋更加提味文本的意境,連空氣中都凝結著一股複雜的情緒。雖然是《金小姐》的再生版,但《秋水》看來幾乎是一場全新的製作,只保留了音樂和部分的動作設計與編排片段的轉折,可謂是舊瓶新酒,佳醪醇醲。

外加於現成場景的是一大片從樹梢上垂掛至地面的白布,當羅文瑾扮演的命運之神從白布上的小洞伸出掌控之手時,便開啟了母女兩代宛若被詛咒的悲情愛戀。投射在布幕上的水影與火像,一路延伸至樹枝末梢,在陣陣清風吹拂下,掀起了布幕的波浪,使得影像產生漣漪般的紋路,加深命運使者飄忽莫定的意象。接著布幕快速撤除,在鄰近的野狗吠聲與蟲鳴鳥啼聲此起彼落中,將場景拉回安平的家居情境。

李侑儀和邱書峰闡述的一段邂逅,以雙手交疊暗示比翼雙飛的承諾,以及一長串以手臂與上半身為主的纏繞動作,細緻而纖微的刻畫第一代的戀情。第二代的哀怨陳述的是蘇鈺婷飾演的金小姐與日本軍人的戀情,但是由左涵潔女扮男裝飾演的日本軍人頗不具說服力,雖然可以看得出高挑的左涵潔亟力扮演她的角色,但還是少了一股陽剛之氣,倒頗似寶塚歌劇團中的「男角」。然而稻草人舞團畢竟不是寶塚歌劇團,走的也不是娛樂演藝路線,因此這樣的角色安排頗令人難以理解。此外,李侑儀和蘇鈺婷飾演的母女,在肢體動態上都看不到太多情緒,只是默默等待愛人歸返,疲潰的形體在吳南穎的歌聲中更顯孤寂,但過於收斂的呈現,使兩人顯得含蓄、陰柔有餘,然偶有力度不足之憾。

每一場戶外展演都要看天后(候)的臉色,《秋水》也不例外。在連日大雨特報的周末,雖說很幸運地在演出前及時放晴,但是林羿汎、許惠婷及蘇尹聆的一段三人舞,在雨後的濕軟雜草與凹凸不平的地面上,顯然有點力不從心。好在其中的卡農連續段落依然動人,彷彿是隱伺在金小姐與其母之後的交疊身影,也像是暗喻重複再現的多舛命運。

話說回來,家喻戶曉的臺語老歌《安平追想曲》中的金小姐是個謎樣的人物,根據幾位臺南本地文史研究者的說法,金小姐的故事應是十九世紀末,在安平開港、英國設置領事館、英國船隻與其聘用的荷蘭船醫的蒞港、英商德記洋行(Tait & Co., Ltd.)的分駐點及安平教會的創立等,一連串的「安平事件」發生後,始流述於舊社區的傳聞。文史研究者和安平在地人大多相信傳聞的真實性,但是隨著年歲消逝、耆老凋零,可查的證據十分薄弱,而她是否真在日據時期也有一段異國戀情則更不可考。

但是,傳說本就不靠真實證據的支撐,新創文本更是大可天馬行空,以達聲東擊西的效果。以此概念為前提之下,《秋水》看來只是借用傳聞的情節,表述在不同世代的殖民時期,臺灣早期婦女無從自主的、飽受命運支配的無助與無奈。或可說,《秋水》以等待愛人為隱喻,具體勾勒出許多女性共同承擔的另一種等待,等待女性自主時刻的到來。

《秋水》

演出|稻草人現代舞蹈團
時間|2013/05/05 19:30
地點|台南市安平樹屋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兩個版本在同樣的架構之下,除了結尾加了一段舞,並無太大的差異,僅有細部編修,也都運用影像深化舞作敘事。然而,展演空間、劇場條件改變了,編舞家、藝術家、舞者面臨不同的挑戰,也影響了觀眾的感知經驗。(陳祈知)
4月
09
2019
《秋水》以豐富的視聽覺效果揭露思念之人的心境,在安靜沉默的外表下懸著一顆躁動不安的心。舞作凸顯了命運之神的無情,同時恰恰彰顯了人世間的有情。(徐瑋瑩)
3月
13
2019
所以,「跳舞的劉奕伶」或「脫口秀的劉奕伶」,孰真,孰假?跳舞的劉奕伶必是真,但脫口秀的劉奕伶難免假,此因寄託脫口秀形式,半實半虛,摻和調劑,無非為了逗鬧觀眾,讓觀眾享受。
7月
21
2024
作品《下一日》不單再次提出實存身體與影像身體的主體辯證,而是藉由影像之後的血肉之軀所散發的真實情感,以及繁複的動作軌跡與鏡頭裡的自我進行對話;同時更藉自導自演的手法,揭示日復一日地投入影像裡的自我是一連串自投羅網的主動行為,而非被迫而為之。
7月
17
2024
無論是因為裝置距離遠近驅動了馬達聲響與影像變化,或是從頭到尾隔層繃布觀看如水下夢境的演出,原本極少觀眾的展演所帶出的親密與秘密特質,反顯化成不可親近的幻覺,又因觀眾身體在美術館表演往往有別於制式劇場展演中來得自由,其「不可親近」的感受更加強烈。
7月
17
2024
「死亡」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彷彿如影隨形,但展現上卻不刻意直面陳述死亡,也沒有過度濃烈的情感呈現。作品傳達的意念反而更多地直指仍活著的人,關於生活、關於遺憾、關於希望、以及想像歸來等,都是身體感官記憶運作下的片段。
7月
12
2024
以筆者臨場的感受上來述說,舞者們如同一位抽象畫家在沒有相框的畫布上揮灑一樣,將名為身體的顏料濺出邊框,時不時地透過眼神或軀幹的介入、穿梭在觀眾原本靜坐的一隅,有意無意地去抹掉第四面牆的存在,定錨沉浸式劇場的標籤與輪廓。
7月
10
2024
而今「春鬥2024」的重啟,鄭宗龍、蘇文琪與王宇光的創作某程度上來說,依舊維持了當年與時代同進退的滾動和企圖心。畢竟自疫情以來,表演藝術的進展早已改頭換面不少,從舞蹈影像所誘發的線上劇場與科技互動藝術、女性主義/平權運動所帶來的意識抬頭、藝術永續的淨零轉型,甚至是實踐研究(Practice-as-Research)的批判性反思,也進而影響了三首作品的選擇與走向
7月
04
2024
當她們面對「台灣唯一以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作為基礎專業」的利基時,如何嘗試調和自身的文化慣習與族群刺激,從而通過非原住民的角度去探索、創發原住民族表演藝術的樣態,即是一個頗具張力的辯證課題。事實證明,兩齣舞作《釀 misanga'》和《ina 這樣你還會愛我嗎?》就分別開展兩條實踐路線:「仿效」與「重構」。
6月
2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