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舞於荒影下的等待《秋水》
5月
07
2013
秋水(劉人豪 攝,稻草人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49次瀏覽
戴君安(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秋水》的文本展延自2012年製作的《金小姐》,但將展演場所從鏡框式劇場抽離,轉換到安平樹屋的戶外空間。《秋水》的編排顯然是形構於此天然劇場,利用枝節蔓延的老樹、舊古石壁、新建階梯及樹屋的主體等現成環境架構為景,鋪陳九段以謝銘祐的詞曲為主要音樂的篇章。強光照射下的夜間樹屋更加提味文本的意境,連空氣中都凝結著一股複雜的情緒。雖然是《金小姐》的再生版,但《秋水》看來幾乎是一場全新的製作,只保留了音樂和部分的動作設計與編排片段的轉折,可謂是舊瓶新酒,佳醪醇醲。

外加於現成場景的是一大片從樹梢上垂掛至地面的白布,當羅文瑾扮演的命運之神從白布上的小洞伸出掌控之手時,便開啟了母女兩代宛若被詛咒的悲情愛戀。投射在布幕上的水影與火像,一路延伸至樹枝末梢,在陣陣清風吹拂下,掀起了布幕的波浪,使得影像產生漣漪般的紋路,加深命運使者飄忽莫定的意象。接著布幕快速撤除,在鄰近的野狗吠聲與蟲鳴鳥啼聲此起彼落中,將場景拉回安平的家居情境。

李侑儀和邱書峰闡述的一段邂逅,以雙手交疊暗示比翼雙飛的承諾,以及一長串以手臂與上半身為主的纏繞動作,細緻而纖微的刻畫第一代的戀情。第二代的哀怨陳述的是蘇鈺婷飾演的金小姐與日本軍人的戀情,但是由左涵潔女扮男裝飾演的日本軍人頗不具說服力,雖然可以看得出高挑的左涵潔亟力扮演她的角色,但還是少了一股陽剛之氣,倒頗似寶塚歌劇團中的「男角」。然而稻草人舞團畢竟不是寶塚歌劇團,走的也不是娛樂演藝路線,因此這樣的角色安排頗令人難以理解。此外,李侑儀和蘇鈺婷飾演的母女,在肢體動態上都看不到太多情緒,只是默默等待愛人歸返,疲潰的形體在吳南穎的歌聲中更顯孤寂,但過於收斂的呈現,使兩人顯得含蓄、陰柔有餘,然偶有力度不足之憾。

每一場戶外展演都要看天后(候)的臉色,《秋水》也不例外。在連日大雨特報的周末,雖說很幸運地在演出前及時放晴,但是林羿汎、許惠婷及蘇尹聆的一段三人舞,在雨後的濕軟雜草與凹凸不平的地面上,顯然有點力不從心。好在其中的卡農連續段落依然動人,彷彿是隱伺在金小姐與其母之後的交疊身影,也像是暗喻重複再現的多舛命運。

話說回來,家喻戶曉的臺語老歌《安平追想曲》中的金小姐是個謎樣的人物,根據幾位臺南本地文史研究者的說法,金小姐的故事應是十九世紀末,在安平開港、英國設置領事館、英國船隻與其聘用的荷蘭船醫的蒞港、英商德記洋行(Tait & Co., Ltd.)的分駐點及安平教會的創立等,一連串的「安平事件」發生後,始流述於舊社區的傳聞。文史研究者和安平在地人大多相信傳聞的真實性,但是隨著年歲消逝、耆老凋零,可查的證據十分薄弱,而她是否真在日據時期也有一段異國戀情則更不可考。

但是,傳說本就不靠真實證據的支撐,新創文本更是大可天馬行空,以達聲東擊西的效果。以此概念為前提之下,《秋水》看來只是借用傳聞的情節,表述在不同世代的殖民時期,臺灣早期婦女無從自主的、飽受命運支配的無助與無奈。或可說,《秋水》以等待愛人為隱喻,具體勾勒出許多女性共同承擔的另一種等待,等待女性自主時刻的到來。

《秋水》

演出|稻草人現代舞蹈團
時間|2013/05/05 19:30
地點|台南市安平樹屋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兩個版本在同樣的架構之下,除了結尾加了一段舞,並無太大的差異,僅有細部編修,也都運用影像深化舞作敘事。然而,展演空間、劇場條件改變了,編舞家、藝術家、舞者面臨不同的挑戰,也影響了觀眾的感知經驗。(陳祈知)
4月
09
2019
《秋水》以豐富的視聽覺效果揭露思念之人的心境,在安靜沉默的外表下懸著一顆躁動不安的心。舞作凸顯了命運之神的無情,同時恰恰彰顯了人世間的有情。(徐瑋瑩)
3月
13
2019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