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與劇場交織的部落體驗《Tama—和我聽說的不同》
10月
04
2021
Tama—和我聽說的不同(山東野表演坊提供/攝影蕭之榕)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53次瀏覽

黃馨儀(2021年度駐站評論人)


《Tama—和我聽說的不同》承襲著山東野表演坊這幾年實際場域、限地製作的風格,並繼2020年《富士漫步——有火的地方就有故事》,再次以現代化下的太魯閣部落處境為主體。在花蓮文化局的委託下,以支亞干部落青年作家Apyang Imig(程廷)的短篇小說〈Tama〉改編而成。

演出於花蓮萬榮鄉的支亞干部落中進行,於月亮七點開始,【1】所以觀眾得要在夜色中沿著小路上行。這段路一定要有交通工具,初來乍到,其實摸不清楚部落的樣態,卻先被當晚的燦爛星空吸引。主要的表演空間似乎剛好在部落的入口,L型的鐵皮矮房平日是部落導覽與溯溪體驗的基地。作為外來者的我們坐在矮房前的院子,也保有著如同身份的觀看角度。尤其在故事的當地演出,各種發生都為演出增添風味:獵人Pisaw烹炒獵物山羌吸引到小黑狗友情客串、旁邊道路行經的機車與麵包車,都讓我們與角色一起經歷了一小段部落生活。於是第一部分約一小時的演出中,我們看見了獵人Pisaw與姊妹Iwan與Ipiq的情感交流與照顧,由此對比出女孩生父Yuming對其的疏於照應與暴力對待。


Tama——和我聽說的不同(山東野表演坊提供/攝影劉定騫)

四位表演者都是太魯閣族人,三人來自支亞干部落,一人來自萬榮村,讓整體演出十分自然且具有說服力,雖然少數段落仍難免有「表演」的痕跡,但瑕不掩瑜,長於部落的他們很流暢地帶出劇中情境,四個角色關係也清楚地帶出主題。Tama,是太魯閣語的父親,於我而言,無論是小說或是演出裡的Tama,不僅是實際上的父親,更是原住民傳統生活的祖訓戒律。於是,對比小說以從小在山上長大的獵人Pisaw的視角述說,《Tama——和我聽說的不同》則較多由兩個女孩的視野去呈現其對「父親」的想像——這也是部落下一代對於未來的生活選擇。

Pisaw代表父親形象如同傳統的Gaya,是久遠的祖靈戒訓。獵人Pisaw從小便在山上與祖父共同生活,甚至名字後接的不是父親而是祖父的名字Watan。Pisaw Watan並不帶有受雇漢人開採砂金而意外身亡的父親的生活方式,他是山裡的孩子,直到而立之年,才因為祖父過世下山。他隻身一人,雖然也要打零工過活,但他的精神是山林的。

然而兩姊妹的生父Yuming則不然,妻子逃跑、需要獨立扶養兩個幼女,他選擇了漢人的生活方式。只是雖然每日辛勤跟漢人老闆去噴農藥,但日薪也只有五百元,而這是他所能選擇的最好賺錢模式。在又一次對女兒的暴力管教後,醉醺醺的Yuming和Pisaw說出心聲:失去獵場,在林務局管轄下總是換來違法下場的現代原住民,除了買醉、跟隨漢人工作,還有什麼名正言順的存活可能?Yuming的失志,呈現了當代原住民的受壓迫處境,而也的確,又有多少人能如此勇敢,像Pisaw一樣只靠山林而活?

Pisaw作為姐妹精神上的父親,而Yuming則是她們名字連帶的生父,是誕生於二十一世紀無法擺脫的迫害卻也是羈絆。但,哪一個「父親」才會是最好的?

除了四人的故事,部落也遭遇了鄰近山頭登山客失蹤,其家屬的懸賞請求。這則來自過往的真實事件,雖是當時部落生活茶餘飯後的話題,卻也引發作品後續的轉折。而登山客究竟怎麼失蹤?是活是死?也投射著族人對山林與祖靈的意念、對於政府資源分配不均的抱怨。

在種種並置的話語與想法之下,Yuming為了懸賞請求Pisaw協助他入山。而我們也在工作人員指引下離開座位,踏上另一條小路,依著手電筒的光源往河邊走去。暗夜行路,好似總是摸黑上山的獵人行進,當然我們可能更如同失蹤的登山客,在陌生的地方摸不清方向,不過滿天星光也在在提醒非都市的精彩自然。

路上裝置著兩個大木箱,箱上鑽洞、箱裡發光,湊上洞口可以看到四人平常的生活樣貌、姐妹書寫關於父親的作文,或是Yumig妻子仍在時,一家生活的情境。木箱呈現的是過去,也興許是獵人Pisaw的回憶內心交戰:這一次的打獵,他不求獵物,只求成為一個真正的父親。這也促成了最後的懸疑。

也是因此,覺得木箱部分甚為可惜,其內的回憶劇情都已交代清楚、呈現的照片也未超出想像。而作為Teywan(太魯閣語的平地人),我更好奇Pisaw的另一個生命支線:他與祖父的山上生活,這也是他與Yuming的成長分歧!若能有在補足姐妹口中揭露「神秘獵人」的畫面,對於不熟悉原住民文化與部落生活的觀眾或許會更有幫助吧,也能將最後在河邊的影像更推進一層。

爬下河堤,望向乾涸的河床上的投影幕,我們更遙遠地旁觀了故事的尾聲。延溪上切的路途上,Pisaw為兩姊妹決定了「父親」。山東野的影像處理為故事留了個懸疑,而在行路後的畫面也虛懸了真實,為這虛實相構的作品再搭上一層夢境。對比於影片中的豐沛水源與白日,我們處在黑暗與乾枯之中。所以怎樣對兩姊妹、對當代原住民才會是最好的呢?仍沒有、也尚不會有答案,至少答案不該來自我們這些Teywan。

不過我們這些Teywan可以藉由劇場,協助見證。山東野表演坊這次在部落裡演出的《Tama——和我聽說的不同》,整體完整,也因為實際在故事中的支亞干部落裡演出、又有著支亞干作家的敘事,體驗感十足。這樣的實地的「體感」,對於外來觀眾是重要的,並且經由置身與移動來經驗。就此,也不禁讓我感嘆未能見到白天的支亞干,看不見故事中角色平日生活的部落與山脈,還有我們摸黑走下的支亞干溪是什麼模樣。雖然夜晚為劇場與敘事更增添魔法,但白天或許能讓我們更有餘裕靠近部落,真正走讀Apyang筆下的此處,閱讀部落景色。


註釋

1、沿用部落中常用講法:太陽七點、月亮七點⋯⋯。

《Tama—和我聽說的不同》

演出|山東野表演坊
時間|2021/09/27 19:00
地點|花蓮支亞干部落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許生的夜》在2020年以一個環境劇場展演演示了一種回首人生的繽紛心象,帶領觀眾踏入2021已經拆除的廢棄泳池,一同揮別、悼念,也化入了和解與感謝。《Tama—和我聽說的不同》則是以戲劇和文學的跨域創作,實踐原民重返部落、再創自我生命定位的追求。(楊美英)
10月
28
2021
《Tama和我聽說的不同》花了一些精力鋪陳獵人心靈在當代社會面臨的艱困挑戰;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質的,更是社會結構、法律層面甚至價值體系的。然而,也是藉此美麗地景與充滿傷痕之家庭劇交織出的反差感,「外面」的我們才有機會在來到部落時,觸碰到部落美食、手作體驗、歷史文物外的「真實」;瞭解這類「真實」對台灣的族群關係而言,不啻是個重新認識彼此的開始。(施靜沂)
10月
28
2021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