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是小劇場的特性,不過現在的小劇場思維都被票房困住,即使是生存問題不得不然,但其結果就是,整體作品風格其實差異不大(就更別提大劇場了),甚至連在最安全的學院裡也不搞實驗,譬如日前北藝大慶祝三十週年推出的大戲,還是停留在用現代主義風格處理的《孫飛虎搶親》,這也顯現出臺灣劇場界觀念的保守與停滯不前。
在這樣的苦悶環境之中,看到台北藝穗節由風格涉演出的《不萬能喜劇》,一群北藝大年輕學生毫無顧忌,瘋狂地將「劇場」徹底拆解、玩弄,讓觀眾看到劇場演出的碎裂縫隙中,不斷冒出的各種可能性,實在是大快人心,一時彷彿以為自己是待在歐洲實驗劇場看戲。回頭想想世界劇場潮流都已經將千迴百轉,好不容易才見到,這個由編導李銘宸帶領的集體創作團隊,能躍過台灣那一大段,從九零年代小劇場運動空白至今的劇場實驗,直接連結歐陸劇場思潮等級的作品,實在要為臺灣的劇場界,能出現這樣難得的年輕編導而驚奇、而欣喜。
觀眾進場時,十餘位演員已經在水源劇場的空舞台上,喧嘩地玩著各自的遊戲,演出首先就將現實生活與劇場的界線去除,並且這也正是導演的提問,到底劇場中的世界會比現實世界萬能嗎?於是這群演員們,不斷在舞台上演出與製造演出,過程也不斷暴露在觀眾面前,劇場裡裡外外都是演出舞台,甚至將工作人員和舞台監督也放在台上,並大玩整個劇場布幕燈桿設備座椅…。
如此演出和現實的刻意模糊,也出現在一個接一個,沒有邏輯性串連的各個片段,舞台上方的投影幕雖然不時打出字詞,可是卻不一定跟舞台上發生的事有關連,舞台上的故事,突然開始、任意結束,但可以自由聯想。而大量肢體的運用,也可以看成是某種「舞蹈劇場」,演出談論的內容更是從流行綜藝、新聞時事到個人生活意見,支離破碎無所不包。而這種集散亂、拼貼、斷裂、顛覆、後設、無俚頭…等等暢快恣意的風格練習,在導演看似漫不經心的大膽調度之下,神奇地讓「劇場性」本身來展現劇場,讓劇場穿越所有教科書,回到生活本身。
但是,一群即將畢業的戲劇系學生,一個關心劇場與社會,並對於劇場型式掌握力算成熟的年輕導演,發展出來的熱鬧演出,卻少了一個更核心的問題,那就是創作者(集體)的態度在哪裡?在經過近兩個小時層層的拆解、嘲笑、諷刺、玩弄與自省,劇場型式風格的演練之餘,導演真正想提出的意見又是什麼?
編導的聰慧讓他輕易逃過這道難題,觀眾非常滿足其不按牌理出牌的劇場招式與娛樂效果,並且以為大量跟流行文化、社會議題連結之後,生活中的不萬能就有了出口。但是不妨將眼光放遠,參考如美國烏斯特劇團Wooster Group,因為目標明確的態度與意見,而產生的作品力量,這才是一個成熟藝術家該追尋的目標。
《不萬能的喜劇》
演出|風格涉
時間|2012/09/08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