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空白新世力《不萬能的喜劇》
9月
11
2012
不萬能的喜劇(風格涉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26次瀏覽
謝東寧

「實驗」是小劇場的特性,不過現在的小劇場思維都被票房困住,即使是生存問題不得不然,但其結果就是,整體作品風格其實差異不大(就更別提大劇場了),甚至連在最安全的學院裡也不搞實驗,譬如日前北藝大慶祝三十週年推出的大戲,還是停留在用現代主義風格處理的《孫飛虎搶親》,這也顯現出臺灣劇場界觀念的保守與停滯不前。

在這樣的苦悶環境之中,看到台北藝穗節由風格涉演出的《不萬能喜劇》,一群北藝大年輕學生毫無顧忌,瘋狂地將「劇場」徹底拆解、玩弄,讓觀眾看到劇場演出的碎裂縫隙中,不斷冒出的各種可能性,實在是大快人心,一時彷彿以為自己是待在歐洲實驗劇場看戲。回頭想想世界劇場潮流都已經將千迴百轉,好不容易才見到,這個由編導李銘宸帶領的集體創作團隊,能躍過台灣那一大段,從九零年代小劇場運動空白至今的劇場實驗,直接連結歐陸劇場思潮等級的作品,實在要為臺灣的劇場界,能出現這樣難得的年輕編導而驚奇、而欣喜。

觀眾進場時,十餘位演員已經在水源劇場的空舞台上,喧嘩地玩著各自的遊戲,演出首先就將現實生活與劇場的界線去除,並且這也正是導演的提問,到底劇場中的世界會比現實世界萬能嗎?於是這群演員們,不斷在舞台上演出與製造演出,過程也不斷暴露在觀眾面前,劇場裡裡外外都是演出舞台,甚至將工作人員和舞台監督也放在台上,並大玩整個劇場布幕燈桿設備座椅…。

如此演出和現實的刻意模糊,也出現在一個接一個,沒有邏輯性串連的各個片段,舞台上方的投影幕雖然不時打出字詞,可是卻不一定跟舞台上發生的事有關連,舞台上的故事,突然開始、任意結束,但可以自由聯想。而大量肢體的運用,也可以看成是某種「舞蹈劇場」,演出談論的內容更是從流行綜藝、新聞時事到個人生活意見,支離破碎無所不包。而這種集散亂、拼貼、斷裂、顛覆、後設、無俚頭…等等暢快恣意的風格練習,在導演看似漫不經心的大膽調度之下,神奇地讓「劇場性」本身來展現劇場,讓劇場穿越所有教科書,回到生活本身。

但是,一群即將畢業的戲劇系學生,一個關心劇場與社會,並對於劇場型式掌握力算成熟的年輕導演,發展出來的熱鬧演出,卻少了一個更核心的問題,那就是創作者(集體)的態度在哪裡?在經過近兩個小時層層的拆解、嘲笑、諷刺、玩弄與自省,劇場型式風格的演練之餘,導演真正想提出的意見又是什麼?

編導的聰慧讓他輕易逃過這道難題,觀眾非常滿足其不按牌理出牌的劇場招式與娛樂效果,並且以為大量跟流行文化、社會議題連結之後,生活中的不萬能就有了出口。但是不妨將眼光放遠,參考如美國烏斯特劇團Wooster Group,因為目標明確的態度與意見,而產生的作品力量,這才是一個成熟藝術家該追尋的目標。

《不萬能的喜劇》

演出|風格涉
時間|2012/09/08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
無論是《他和她的秘密》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還是《錯・季》與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皆致力於構築感性共享與對話的場域。透過戲劇過程的推進,創造出新的感知方式,促使參與者對現實困頓進行超越與重新想像。
12月
12
2024
針對作品的意義來討論,本劇唯一的主題即是劇名,略顯單薄;縱然譯導楊世彭認為除了「真相」,還更深層討論了「謊言」的意義【1】;然則,也僅是一體兩面的層次。
12月
10
2024
從前作到此作,都讓人感到作品內裡含有一股很深的屈辱感,源自非常厚重、塵積的離散與剝奪,譬如當看到阿梅和Briggs在仿新村屋構的舞台上性交時,那是我們都有感的,殖民的傷痛。為什麼那麼痛的話要由女性來說?
12月
09
2024
讓我們能夠更進一步看清與推進思考,本劇所嘗試對話的當代難題:究竟什麼樣的「人」、「者」或者「眾」,才能夠在這個時代有效地統一起「沒有歷史」的主體形象,使之成為有效地置入歷史,乃至介入歷史的主角?
12月
09
2024
對導演來說,歷史事件的晦澀之處不只出自文化或歷史上的距離,更在於缺乏言論自由的討論正當性脈絡,就像大多數人明明知道這樣是有問題的,卻因為服膺於現實而陷入「雙重思想」(doublethink),導演也面臨了該不該解構議題的困境。
12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