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會女性的心情風景《一個人的旅行》
11月
21
2014
一個人的旅行(背包客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34次瀏覽
汪俊彥(特約評論人)

《一個人的旅行》是背包客劇團繼去年創團作《星期一的京奧之旅》後推出的第二號作品,同樣為團長周力德擔任編劇導演,持續以背包客與旅行作為創作的出發點,探索小劇場的身體與表演。以「一個人的旅行」為題,以為暗示了時下文青必備的流浪、出走,直至戲尾到頭來才恍然發現,這齣戲既沒有空間變換的風景、沒有異地的情調,更沒有偶然相逢的邂逅、也沒有擦身而過的喟嘆。有點出乎意料的安排,周力德顯然對於旅行有完全不一樣的閱讀。

整齣戲圍繞在畢業多年的三位女性各自的日常生活上,雖然曾經是大學同學,但彼此不算太多的交集,有傾訴關心,也有爭執抱怨。三位女性中,一位是看似獨立以編輯維生的王虹慧(廖梨伶飾),一位已經是一雙兒女的母親林佩娟(仇泠飾),一位則是耽溺在愛情預言之中,受了愛情的創傷卻仍念念不忘的陳巧芳(王于菁飾)。故事非常簡單,虹慧被她的母親逼著相親結婚,原本稱得上生活自在的獨立都會女性,反而在無奈而荒唐的相親中,開始失去自信;在一次河濱公園的散心,遇見了許久不見的大學同學佩娟。兩個人偶然「旅行」的相遇(甚至連城市都沒有離開),卻讓佩娟對虹慧感情關係充滿好奇(或是關心?),虹慧虛應故事的回答,反而開啟了全劇「單身或是婚姻」詰問。

換句話說,這趟連城市都沒有離開的旅行,除了河濱公園,主要的場景安排7-11、佩娟家附近的社區公園、巧芳與虹慧的家(兼工作室),穿插片段的捷運車廂、中醫診所、麵包店等,一個人的旅程顯然不是文青安排好的流浪、不是(出乎)意料的小確幸、也不是我以為背包客的瀟灑與放下。相反地,一個人的旅行,是虹慧在媽媽結束單身的期待下的抽空喘息(這麼關心女兒婚事的媽媽,身影卻至終都是孤獨的);是佩娟婚後好不容易以為可以有的自在,沒想到暫時擱下了孩子與丈夫,還沒出城,就心心念念家人,買了孩子的禮物立即回返;是巧芳根本無法開始一個人的旅程,在劇終以光鮮亮麗的一身網球短裙,選擇了回到曾令她墮胎置之不理的前男友身邊。周力德顯然更關注何謂一個人的生命風景,遠勝於彷彿可以切割日常生活的旅行。

儘管周力德的巧心設計了脫俗的旅行,在劇場表演上仍有一些不得不點出的問題。首先,故事缺乏推動的敘事動機。雖然劇情主要是以虹慧為軸,但全長100分鐘,觀眾在找不到可以期待的事件下,只是(能)跟隨著虹慧的心情起伏,過於抒情的(配合著爵士樂作為背景)劇情敘述,觀眾很容易失去認同的焦點。其次,在牯嶺街小劇場封閉的空間中,在大量演員的對話中,雖讓專注力集中在語言上,但適當的場面調度,應該會讓表演更精準,也減少演員因鏡框式舞台的演出卻必須近距離面對觀眾的侷促。最後,相較於利用非劇中角色的演員(例如抽象的捷運乘客等)所達到對單一舞台背景的情境轉換效果,成功達成抒情的意圖,但寫實的表演手勢,如模擬開門、打電腦等,卻讓每一個演員及其扮演的角色表演略顯瑣碎,似乎也未能達到創造角色與空間關係的用意。

《一個人的旅行》

演出|背包客劇團
時間|2014/11/15 19:0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於一些長期熟悉《熱帶天使》的劇迷們,或許無法諒解此版刻意濃縮或刪減的劇情及鋪陳;然而對我來說,「星聲登場版」的《熱帶天使》,無疑是相當成功的嶄新文本。
4月
02
2025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
這次龐大艱鉅的跨國合作任務,難掩將原生脈絡硬生生移植於台灣官方場館的文化不適應症,但最終仍皆大歡喜地滿足觀眾登台慾望。但當我在台下看著似曾相識的「觀眾飆舞」橋段時,已不確定自己是在看小事製作還是街頭現實(Rualité)的節目。
2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