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醒了蔣公之後《安天會》
11月
03
2011
安天會(當代傳奇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40次瀏覽
紀慧玲

如果我們還記得國軍文藝中心三軍國劇隊輪演與競賽戲年代光景,對比今天宣稱要成為「定目劇」的中正紀念堂演講廳改換名目為演藝廳,展開兩個月、五齣戲輪番登台演出情狀,大概會油然生出錯綜複雜的「今不如昔」諸多感慨。

不僅因為「定目劇」的口號從來就是官方一廂情願卻又定位不清的時令說辭,更因為台上演得汗漬淋漓的《安天會》孫大聖鬧竄仙界驚醒了沈寂已久的傳統京劇叫好掌聲,而「想當年」,鑼鼓頻催多少演員曾經擠擠挨挨比畫著討采卻還得遭品頭論足,今日但看一個青年武生就要承擔起「台灣經典戲曲藝術節」偌大榮光招牌,真是孰為孰不可為,該怪誰呢?

當代傳奇劇場製作、演出的《安天會》,作為中正紀念堂「定目劇」首檔演出,行話「打泡戲」,冀望一炮而紅,應該是達成了。復興劇校出身,有原住民血統的戴立吾,離開無用武之地的國家劇團,轉戰銀幕,並依歸師兄吳興國帳下,沈潛鍜練,近年漸露鋒芒,尤其短打戲《石秀探莊》、《三岔口》率為拿手,近年再從大陸武生王立軍習《挑滑車》、《一箭仇》等箭衣戲,逐步朝大武生路邁進。

論猴戲,台灣最當家的猴王就屬小陸光出身的朱陸豪,爾後大陸京劇翻江渡海來台,一度也常演《安天會》,來台定居的李寶春以李少春嫡傳盛名也曾搬演父親最拿手的《安天會》。但這些景況,從本世紀開始都絕緣於舞台了。創新導向、揚長補短思量下,台灣京劇以新編人文大戲向新時代、新觀眾招手,固然傳統戲仍在社區型劇場內定期推出,比起大陣仗的新戲宣傳,傳統戲終究聊備一格,已難扭轉觀眾觀戲品味。

《安天會》的演出並非盡善盡美。可比流浪班底的下手活,來自戲校大學部以及畢業生,翻打蹼跌不差,但穿戴不牢、掉槍掉鎚,險狀頻生。飾演馬王的高禎男、飾演托塔天王的劉琢瑜,一重工架,一重唱工,彌補了戲校生青澀的表演表現。舞台空間太窄,兩翼側台緊促,音響傳達不足,都遠不如國軍文藝中心。

重頭戲還是在戴立吾身上。「唱死天王,累死猴兒」,說的都是齊天大聖孫悟空,從〈花果山〉、〈弼馬溫〉、〈蟠桃會〉到〈鬧天宮〉,孫悟空功夫愈來愈了得,邊唱邊打,雖然到後半場已聽不見戴立吾的嗓音了,但俐落的腿功、把子功倒絲毫不見倦態,提腿、虎跳加劈腿,套環、踢環加反手接,背接槍加朝天蹬……,〈鬧天宮〉連打近四十分鐘,武戲熾熱帶動觀眾情緒。

上半場還計較著猴王神態不夠刁靈,顯得俊逸輕盈了些,到此時,已完全融入武打氛圍,不復苛責。武場一路稍嫌無力,到大鼓加入,咚咚震響,節奏也終於打熱。翹著大屁股的巨靈神撲地挨打,那滑稽的跌姿,一瞬間快了半秒,少了最大趣味,但被宣傳話語拱為「美猴王接班人」的戴立吾在這獨撐大局的上天下海舞台上,盡到了份,攪動了觀眾暌違傳統戲甚久的枯索記憶。

傳統京劇值不值得演?該如何演?面對兩岸京劇不對等的實力,台灣京劇確實長久迴避了此一課題,教育當局也難脫其責。當代傳奇劇場打著「經典戲曲藝術節」之名,貼出的角兒卻反覆都同一面孔。戴立吾的師承如今恐怕又回到「錄」老師,而除了他、林朝緒,觀眾還喊得出幾名新一代角兒呢?

觀眾看完《安天會》,接到主辦單位發送的壽桃及「橫掃千軍」墨影捲軸,才恍然大悟,今日首演正是「蔣公誕辰」,這檔戲大約有向老總統賀壽之意。京劇曾被作為國家符號,也是黨國禁臠,「今不如昔」絕不是回到那個高高在上,與民眾疏離的朝中劇種年代,但今日與台灣觀眾的再一次疏離,看在蔣公眼底,感慨大概也與吾人相同吧。

《安天會》

演出|當代傳奇劇場
時間|2011/10/31 19:30
地點|台北市中正紀念堂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兩個家庭,五種意識,一場抗爭,一座村莊,一位說書人成就了《冒壁鬼》的故事,試圖以故事面對白色恐怖的創傷。《冒壁鬼》披上民間文學的外衣,平和重述曾經不能說的灰色記憶,不過度渲染事件張力展現出奇妙的彈性。歷史重量因此被轉化成非教條形式,釋放歌仔戲的通俗魅力。
4月
18
2024
飾演本劇小生「許生」的黃偲璇,扮相極為清俊(甚至有些過瘦),但從他一出臺即可發現,腳步手路的力度相當妥適,既非力有未逮的陰柔、也無用力過度的矯作,使人眼睛為之一亮。黃偲璇不僅身段穩當、唱腔流暢、口白咬字與情緒都俐落清晰,在某些應該是導演特別設計的、搭配音樂做特殊身段並且要對鑼鼓點的段落,竟也都能準確達成且表現得很自然,相當不容易。
4月
18
2024
許生在劇中是引發荒謬的關鍵。角色被設定成因形色出眾備受喜愛的文弱士子。在許生的選角設定上,相較於貌美的乾生/男性生行演員,由坤生/女性生行演員進行跨性別扮演更形貼切。坤生/女性生行演員擁有介於兩性光譜間的溫朗氣質,相對容易展現出唯美質感;也因生理女性的先天優勢,與歌仔戲主要受眾女性群體有著更深刻的連結。
4月
18
2024
青春版《牡丹亭》刪修版的三本27齣,在20年來的不斷演繹之下,儼然成為當代崑曲作品的經典代表。一方面它有別於原著的質樸鋪陳,其加入現代美學的藝術概念,包含舞台設計展現輕巧變化,投影背景增加環境轉化,華美服飾提升視覺美感,舞隊互動帶來畫面豐富⋯⋯
4月
12
2024
以演員而言,現今二十週年的巡演仍舊為沈豐英和俞玖林,或許與當年所追求青春氣息的意義已然不同,但藝術的沈澱與累積,也讓崑曲藝術能真正落實。上本戲對沈豐英而言相當吃重,幾乎為杜麗娘的情感戲,前幾折的唱念時⋯⋯
4月
12
2024
然而,該劇在故事的拼接敘事呈現得有些破碎、角色的情緒刻畫有些扁平,沒有足夠的時間,展現整體故事表現的豐富程度。《1624》試圖再現歷史故事,並用不同族群進行故事發展,值得肯定,但本文希望針對歷史時間與觀點拼接、表演形式的拼接、與巨大美感的運用方面,進一步的提出以下的思考。
4月
08
2024
兩人初見在彩傘人群迎城隍,而江海的反擊/重生在假扮鬼魅還魂向白少威討報;戲裡以民俗儀式意象接地,戲外特邀霞海城隍廟主神城隍老爺及城隍夫人賞戲,戲裡戲外兩者巧妙呼應下,與大稻埕形成更強烈的地景連結。
4月
04
2024
反觀《借名》,抒情由內心情境的顯影表現,確實凸顯劇中人物行動的心理狀態,但密集情節讓這些設計難以察覺,更偏向填補場景過渡的接合劑。在唸白方面,使用大量四句聯提示角色身分背景資訊,末字押韻加強文字的聲調起伏自成音樂感。
4月
02
2024
這也更仰賴演員的表演與角色建構。三位主要演員王婕菱、陳昭婷與于浩威恰好表現出了三種表演方案——王婕菱可見戲曲表演的痕跡,又更靈活地挪用了自己的肢體與聲音特質,幾個耍帥的動作與神情可見她對人物的刻畫。陳昭婷是最趨近於歌仔戲的,特別是尾音、指尖這些細節都可以看到她相對拿捏在戲曲的表演系統裡。于浩威則明顯沒有戲曲身體,演唱方法趨近流行歌曲,也符合「國外返鄉青年」的人物設定。演員表演的細節,不只是劇場調度上給予了空間,更因他們的表演強化了空間的畫面感。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