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喜嗔笑終空響,動靜有無皆無聲《等待果陀》
7月
17
2015
等待果陀(當代傳奇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71次瀏覽
吳政翰(專案評論人)

鄉村小路。一棵樹。傍晚。貝克特經典之作《等待果陀》原劇開頭,簡練單純的空間描述,幾乎照本具象化呈現於當代傳奇劇場版的舞台上,但不同的是,更添了一層夢的氛圍,還有幾許佛道禪味。

孤樹枯枝倒掛空中,鄉村路面落於略微傾斜的四方平台上,劇中兩位身分不明的流浪漢哭哭(吳興國飾)、啼啼(盛鑑飾)遊走其中。平台乍看有邊有界,似有自由意志的人物們卻時進時出,甚或偶爾繞入平台外的框間小徑,反覆迴繞,然而,即使歷經千轉百折,始終走不出、逃不去的,是整座舞台框限。就視覺上而言,此版舞台體現不僅將原劇裡的荒寂之地,幻化成一處如實如夢的雙重場域,也延伸出人與境、我與非我、無限與有限的多重辯證空間。

事實上,雙重與矛盾並立的本質,自貝克特原劇作結構中即可見端倪,而此次展演的忠實詮釋,完整地提煉出劇本底蘊。哭哭啼啼兩人,來了又去,去了又來,等待是角色主要目標,期間諸多瑣碎動作如哭啼、脫靴、吹哨、打鼾、擁抱、行走、奔跑、跳舞、嚼食、對罵等,皆成了「對抗等待的等待作為」。人物以動制靜,化解等待,亦是位於空間上的實存證明;天體似靜而動,月昇日落,交互運行,成了時間移動的軌跡。然而,從時空擴展的視角窺探而去,不論移動如何,終歸於靜,正如兩幕結尾皆說道:「我們走吧」,充滿「動」機的台詞,結果卻靜凝不前,隨著舞台上燈光漸收,人形也緩緩消如翦影,最後遁入黑暗。在時空、人物、事件、行動反覆之下,兩幕相仿,彼此對映,宛若循環,亦像重疊;然而,第二幕近乎全然質疑第一幕種種事件的存在,因此兩幕觀照,若有似無,既是非是。兩幕交辯、消解之際,何為有,何為無,何為存,何為空?全劇眾生彷彿掉入了一個無底無解、無路脫逃的無限迴圈,這也正是此劇的悲劇性所在。

劇中的相對性不只出現在幕與幕之間,也互映於人與人之間。破梭(馬寶山飾)、垃圾(林朝緒飾)兩人一主一奴,看似一強一弱、位階分明,實則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牽繫兩人的繩索更像是關係連結的具象。某種觀點來看,破梭、垃圾兩者互動成了哭哭、啼啼之間狀態的對照,若即若離,既愛又恨,互賴互虐,共生相斥。然而,在此次演出中,由於詮釋聚焦於「丑」,萬物萬事皆成戲局,卻淡化了人間遊戲內──也是劇本本質上──可能潛藏的生理及心理層面的角力往來及危險平衡。因此,對於處理這些可說是眾生縮影的角色互動而言,整體顯得「謔而不虐」。

不過,以戲曲型態為出發的表演特質,激盪起文本字裡行間富饒的音樂性,不只聽覺上,也是視覺上。雖然已非完全京劇,但演出中仍不時感覺到京劇餘韻,自然地融入表演中。演員唱唸交混,且唸句中時有音律,極富抑揚頓挫,長短有序,快慢有致,間或呼吸,看似不自然的語言表現,實則將語言超脫於原本框架,化約成較為直感直觀、自然同頻的音樂節奏。同樣地,表演雜揉程式與日常,平實中偶見悖離常軌的機械化或高難度動作,如翻滾等身段,不僅增色了視覺音樂性,也因時與邏輯脫勾的荒謬,而豐富了此劇的喜劇性。

透過結合傳統戲曲手法,當代傳奇劇場成功呈現《等待果陀》劇本開頭即清楚表明的「悲喜劇」面向,同時,以詩意的調性隱隱帶出動與靜、有與無,實與虛、在與非在、變與不變、限與無限等多重矛盾狀態,反覆叩響本劇存在主義的提問,亦幽微引悟佛道的空性禪思。

《等待果陀》

演出|當代傳奇劇場
時間|2015/07/02 19:30
地點|台北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版演出特別強調了急於填補空無的焦慮感,兩位演員精準地掌握語言節奏,靜謐空拍過後的喋喋不休,將表面上的閒聊成了非閒之聊,成了有目的、有意識的動作,顯得荒謬。(吳政翰)
8月
28
2017
導演基本上尊重文本,未作大幅更動,但很明顯地添加了音場的框架‭: ‬開頭與結尾都聽見火車引擎聲。也許這是畫蛇添足的提點,強化提問「等待果陀」等的人‭ (‬神‭?) ‬來了,或走了‭? ‬拯救者會來嗎‭? ‬等待得救者會走嗎‭? ‬答案留白。(王寶祥)
8月
14
2017
《等待果陀》近乎是當代傳奇劇場的創作中與原著達到最多溝通的作品。從一些細微的表演動作裡,可以清楚地看到金士傑的痕跡,包含情感於動作節奏的強弱拿捏等,特別是怎麼去解讀貝克特文本所刻劃的深度,達到「悲喜劇」的質地,而不侷限於自我的理解迴圈。這不只是成功詮釋,同時也成為如何再度進出經典文本的可能。(吳岳霖)
7月
14
2015
看似用來打發時間的大量(有意義與無意義的)台詞堆疊,轉化成舞台上豐富的行動:唱歌、念白、跳舞、體操、雜耍,把唱唸做打全用上了。這突顯了哭哭啼啼的依存關係與行動能力,原來在看似只剩等待的過程中,竟然可以挹注如此的生產性。(汪俊彥)
7月
13
201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