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的家變《七十三變》
10月
01
2019
七十三變(故事工廠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49次瀏覽
陳正熙(特約評論人)

以京劇名角朱陸豪的家族故事為本,《七十三變》說了陸家兩(三)代的生命故事,和主角人物曾經無法面對的人生難題。觀眾在舞台上看到的,不只是陸家過往的揭露,家族成員彼此間的情感糾結,也同時見證了一個京劇演員起伏跌宕的人生,在舞台上下之間的掙扎尋覓;父母子女在日常生活的噓寒問暖,衝突對峙的相互責難中,試探彼此的情感底線;劇場與職場中的人際關係,師徒、同僚、業主客戶,表面看來實事求是的專業互動,其實也都深藏著角色人物不能輕易說出的情緒感受。現實與想像,寫實與虛構,人生與戲劇/遊戲(play),在編導王靖惇的手上,交錯編織成一齣家庭倫理悲喜劇、一幅舞台人生的速寫。

編導王靖惇過去也曾以家族人物的生命故事為素材,創作出頗受好評的《台北詩人》,挖掘書寫家庭情事的能力,也受肯定;《七十三變》有京劇名角朱陸豪充滿戲劇性的人生為本,對觀眾的吸引力,更勝人們並不熟悉的前輩詩人。但就家族人際關係本質的探究而論,兩者的關係,大約就如美國當代小說家強納森‧法蘭岑(Jonathan Franzen)書寫家庭的名作《修正》,與任何一部以家庭為題的通俗小說作品,兩者之間的比較:是要執拗地穿透悲歡離合的表面,趨近深入哲學性的思考,還是讓自己沈浸在一波接著一波的情緒衝擊當中,滿足於像體驗三溫暖一樣的滌清。這,既是創作者的決定,也是觀看者的選擇,無絕對的高低可論。在特定的思考脈絡下,仍然可以有價值的判斷:情緒的療癒,終究是當下、即時而短暫的,無法讓我們持續回返問題的根本,在持續的追問中,獲得更可咀嚼回味的領悟與滿足,於我,這才是劇場的價值所繫。

至於《七十三變》在家庭悲喜以外的另一個面向:京劇演員的舞台人生,則有另外的議題可再深究。

以「七十二變」的題目,連結主人翁在人生不同階段的職涯選擇:放棄成名代表作,離開之後,卻將之回收作為開啟職涯新頁的起點,既是叛離,也是回歸,但人生風景卻已全非。這樣的設計簡單有效,呼應作品主題,但也不免有取巧之疑;之後回溯主人翁的戲劇人生,進入父母子女、師徒(李師傅/天好/姪子)同僚的關係發展,同時輕觸了京劇界的生態特色:師徒傳承的根本、師傅的權威、劇團的階級體制,和經典之絕對價值。

《七十三變》寫陸家故事,戲曲人生的穿插,並非敘事重點,而主要目的在映襯與凸顯家庭人際關係的錯綜複雜、父母子女的愛恨糾葛,因此,我們似乎也無需論證,台上所呈現的戲曲生態,究竟是忠實再現,或刻板印象的固化;比較中肯的看法,或許就是不失為真,但亦有誇大之處。但,我所關注的重點,其實不在真實程度如何,而是主人翁陸天好(也就是角色所本的朱陸豪),或者劇場內許多來自戲曲界的觀眾,會如何評價他從進入劇校、登上舞台、離開舞台,再以不同的姿態重返京劇舞台的這段歷程?對於這個他和許多人灌注一生心力的藝術形式,在走過起伏跌宕的一遭之後,會有什麼樣的體悟?換言之,那完成了第「七十三變」的自己,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自己?什麼才是編導所說的:「真正的自己」?

在最後一場戲裡,陸家全家穿越時空,聯手搬演陸父唯一留下的《三打白骨精》,讓京劇、豫劇、歌仔戲在台上「大亂鬥」,表現陸家姊弟與爸媽和解的圓滿,子女理解父母苦心,榮耀父母身後的圓滿,也是將觀眾帶回戲曲舞台,再次確認戲曲經典價值的圓滿嗎?

朱陸豪與他的得意門生李家德(孫悟空)在終場前的刀槍對打,同時展現了前輩的不老身手,和新秀的青春潛能,滿足了一般觀眾對表演的期待,或許也同時滿足了京劇界人士的自我認知──即便在現代的舞台上,深厚的功底與精彩的做打,依然是吸睛的焦點。京劇傳統無可取代的優勢地位,不證自明。

只是,我並不敢如此樂觀。

藝術形式的變,不比個人之變。根深蒂固的概念、程式化的表演思維,就如同劇中李師傅的權威一樣,都不是能輕易放下;即便深愛子女的陸父,到最後也還是要留下一個「本」,讓子女為其實現。被世世代代填滿各種規矩的「傳統」,又豈是能輕易打破擺脫的?我們雖然已經不再說什麼「欺師滅祖」的話,也並不表示這樣的想法已經不再,或許只是在「政治不正確」的無形壓力下,沒被說出口而已。

因此,那最終的第「七十三變」,對朱陸豪個人來說,或已完成;但對還留在京劇界裡的人而言,我以為還有好長一段時間要靜觀其變。

《七十三變》

演出|故事工廠
時間|2019/09/08 14:30
地點|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
對此,若是回歸本次演出的跨團製作計畫的起點之一,確實達到了節目單上所說的「展現臺灣皮影戲魅力」。因為,除了現代劇場的場面調度、意象經營、表演建構,我們也能在作品中看見了「序場」的傳統皮影戲熱鬧開場,也有融入敘事文本角色關係演變的新編皮影戲,兼顧了傳統與創新的美感意趣。
4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