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裹覆了他與他《兩男關係》
4月
24
2012
兩男關係(驫舞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46次瀏覽
陳品秀

驫舞劇場的藝術總監陳武康和團長蘇威嘉,一個粗獷一個胖,台灣這對標榜共同創作、臭味相投的難兄難弟,這次落到了香港編導林奕華的手上。在《兩男關係》之古典與極簡裡,林奕華運用大量的語言,以「娘兒們」的心理諮商式手法,一如莫札特的小星星變奏曲,反覆演繹這對相識超過十五年的朋友和舞蹈工作的夥伴關係,真假虛實地道出男人跳舞的矛盾與反差。

雖然《兩男關係》主打武康、威嘉,但林奕華並不打算向觀眾介紹武康、威嘉是誰,而是要觀眾看到「任何兩個人的關係」。從一開始,林奕華就刻意為這個作品建立虛構的定位:

威嘉穿著西裝,在左半舞台揮著球拍,假裝在打羽毛球,但沒有球、也沒有對手。武康,一如歐洲文青,在鋼琴旁朗讀。這兩個人就算自己的婚禮也不會要穿那麼隆重的灰亮西裝吧?披髮蓄鬚、山賊兒子般的武康,還居然字正腔圓地唸著《對照集》?!

台上這兩個人是叫武康和威嘉沒錯。但自稱威嘉的人有時其實是武康;有些威嘉說出來的話,可能其實是武康的感受。威嘉指著反穿西裝的武康、對著觀眾說道:「這是威嘉」。漸漸的,隨著語言脫離表象,進入內心情感的描述,就算是熟知這哥兒倆的觀眾,也慢慢分不清楚講的那些話,到底是指誰。

雖然整整一個小時反反覆覆就講了一件事:這兩人平日怎麼相處、對對方的感受如何。但語言誠實反應了這兩個經歷單純的生命體,文本的結構也在《兩男關係》成功扮演「皮囊」的功能,缺了它,這個作品的舞蹈血肉很可能會四散,落入抽象、空泛,無法跟觀眾溝通。

武康和威嘉跳起舞來,都不那麼在乎精準,但快意揮灑,卻像速寫的炭筆素描一樣寫意流暢。武康粗中帶細、威嘉音樂性十足,許多語言無法、說不清楚關係轉變和流動,都在舞蹈裡「說」了出來。比方當威嘉撐抱起武康,彼此重量的給予和交換,象徵了兩人心靈的依存關係如何轉換。

整個作品誠意十足,給人清新的感受。在《兩男關係》裡,舞蹈是情感的血肉,需要語言的文本結構皮囊落實為人形。而音樂,則是能滲透兩人關係的靈魂。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擔任音樂創作與演奏的李世揚。他以多變的曲風因應《兩男關係》,有時有爵士的調皮、有時有新世紀的清新,拆了琴蓋彈起「裝置鋼琴」,有時溫柔有時暴烈。李世揚的音樂,善解人意地為舞者提供動能。像個說書人,成功掌握了整個作品的氛圍。有如此的音樂相伴,相信舞者們都會覺得,跳舞是件很幸福的事。

《兩男關係》

演出|驫舞劇場
時間|2012/04/20 19:30
地點|台北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