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真的鬥出火花?《春鬥2018》
Apr
16
2018
春鬥2018(陳又維 攝,雲門二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35次瀏覽
劉純良(專案評論人)

雲門2的《春鬥2018》,今年只有兩個編舞者劉冠詳與蔡柏璋,分別編導〈變態〉與〈Aller Simple〉。看完以後的第一個疑問是:「編創者關心的東西,如果我真的覺得很難關心,或不受說服,要怎麼辦?」第二個問題是:「不關心時,演出擺在劇場的脈絡是如何?」第三個問題是:「如果我開始覺得舞者,其實都是編創者自己的倒影,那麼,如何評估這個作品與演出者之間的關係?」最後,「春鬥」本身,到底是什麼?推出新興編舞家跟雲2的動能何在?編創者在「被推薦與推出」時,內在策略何在?

看演出時,我的腦中出現了幾個過往春鬥的作品,其一是伍國柱的〈斷章〉,其二是布拉瑞揚的〈出遊〉,最後則是孫尚綺的〈鼠輩〉。想到伍國柱,是因為〈斷章〉裡有種身體的焦躁,與劉冠詳〈變態〉對舞者的需求感受相似,布拉瑞揚的〈出遊〉裡有個持著行李箱移動的舞者,隱喻著死亡,也讓我聯想到蔡柏璋使用物件的方式,孫尚綺的〈鼠輩〉,則是因為作品要求舞者必須有某些個人性的連結,哭泣、焦躁、聲音,這也是春鬥2018兩個編舞者都處理到的手法。

身體的躁鬱、奇形怪狀,物件的隱喻,舞者的表演性與戲劇性,都不是少見的作法,如何讓隱喻與表演產生深度或連結,進入編創者想要而自己也信服的狀態,決定了作品呈現的真正樣態。雲門2的舞者,接觸如此多不同的編舞家(先不論是否春鬥的編舞家是否真的落在光譜的不同端點),身體是否相對找到自由呢?看完《春鬥2018》,奇妙的是,很少感覺雲2舞者自由。這種不自由,好像是編創者期望他們自由也難以自由,有時候,也可能是編創者期望的只有自己的自由。要怎麼形容這種不自由,嚴格說來就是盡心盡力把事情做好,但自己似乎沒有很過癮的狀態。身體技巧體能都讓人敬佩,但有時感覺缺少人味。

縱使劉冠詳標題寫著〈變態〉,動作力圖變態,身體能否內化是個問題。〈變態〉應該要是個汁液淋漓的作品,至少我想劉冠詳跟鐘柏勳在聲音上有這樣的企圖,身體上也多少可以感覺到要去擠壓出自我內在惡性的可能。然而運用聲音創造環境、給予刺激的過程,或許太過單向。我可以想像劉冠詳自己跳〈變態〉,也能想像他「聽」聲音可能會的反應,但舞者如何理解聲音?是否討論過這些聲音的狀態?聲音是在什麼時候成為「被聽見」而非「強逼而來」?如果聲音必須強逼,必須製造壓迫,那麼張力何時有效,何時造成疲乏?這是可以商榷的議題。

假如說春鬥是展演編創者能力的拍賣場,我感覺劉冠詳在〈變態〉拍賣的是編舞家身兼聲音設計的身份。為了要讓這個拍賣產生效力,演出者必須足夠變態,劉冠詳也必須勾引他們的變態,而不只是執行變態的樣貌。如無內化,奮力的嘗試可能就成為舞作的焦點,而非變態本身。當然,我也在場上看到舞者彼此找到關聯的時刻,那時間,表達就較為飽滿,但可惜並非始終如此。

聲音上,如何讓聲音傳導至表演者與觀眾之間,應該是評估的標準。假如劉冠詳渴望直白與爆炸的聲音處理,那麼直觀的聲音想像(例如他的聲音),也必須要相應地具備層次。直觀並不等同於同樣的強度或單向,如果要聽吶喊、口水,那麼就做到底吧。相比之下,電子合成器的處理,較為理性而能夠找到聲音的意向,同時也是整體動力的催促者。雖然,我覺得有些部分,仍舊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這些問題是從看了《棄者》就產生的疑問,劉冠詳確實在身體上創造了風格,舞作開始近乎人體蜈蚣般的調度,其顫抖、爬行、連接,其實是有意思的,而且很像B級片。在手上沒拿節目單時,也會直覺這是他的手法。然而一次調度多個舞者,會看見處理身體質感上的力有未逮。編舞就整體結構而言,仍存在有趣之處,但有些重複並未產生效果。舞作裡的燈光,讓這理應高張但有時感覺疲乏的作品,產生一點點差異與趣味。服裝也幫助創造了想像空間,尤其是無論男女胯下的好大一包,讓人深深感覺這真是一支有潛力可以欲求不滿的作品。但當然,胯下好大一包,並不代表射出來不會是空包彈,這真的還是需要更細緻的表演調度,才有可能讓一切元素成真。

我所看見的問題,並不能歸咎於舞者,也不只是劉冠詳力有未逮,我覺得要問的應該是觀眾看不見的創作生產過程。在看〈變態〉時,我感覺自己看見一個極小的宇宙,又或者可以說是一個小小玻璃箱裡面尚未成形的生態(還不是生態系)。每件事情都照著編創者的腳步走時,作品本身能夠提供的呼吸空間反而小了。當作者的意志凌駕了一切,舞者與觀眾作為有血肉的人,究竟要在什麼地方讓這血與肉與創作相接?我覺得是值得觀察的問題。

相比之下,蔡柏璋的〈Aller Simple〉對於舞者的個體性,在乎得多一些。或者是,他試著用舞者自己的生命去做功課,去講一個簡單的事情,講人的前進後退,尋找回憶與啟程。但不知為何,明明用了不少舞者自己的功課與回憶,大致上卻還是覺得這似乎是創作者自己的單程票。這個主題可能的含義與詩意(雖然我仍然不懂為何標題使用法文),似乎還是缺少了接榫點。

就節奏而言,〈Aller Simple〉在音樂的處理或燈光上,都擁有讓舞作前進的動態,不過就舞作本身,整體結構上讓我聯想到命題作文,似乎缺乏較大的連結空間。我感受舞者奮力地去做,但是有時不確定他們是否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結構上,一開始串接行動的錄音,是否有必要在最後重新出現?如果舞者已經開始吃番茄解放自我,或許無需讓人聲再次浮現?

前進、後退、停止、爬行,呼吸、哭泣、掙脫、言語、麥克風現身(聲),都是直白的處理,其中也有「畫面好看」之處,但真實性並不是在每個舞者的身上浮現。或許楊凌凱是少數在其中較能將奮力慢慢轉化為行動的舞者,我也可以理解為何由她去唸出舞者自己的生命課題。但某些細微呼吸與轉化的時刻,例如麥克風對著舞者,聽他們的呼吸與嗚咽,我有時會看到「為了麥克風做聲音」的狀態,在此前,在此後,稱不上是連續狀態。有些時候,節奏的斷裂是為了跳進另一個空間,但有時候,節奏的斷裂似乎更像是被動地等待。

這個作品的燈光、音樂設計、服裝設計功不可沒,讓整個作品有了呼吸,然而〈Aller Simple〉也像〈變態〉一樣,環繞著創作者的內在核心,其中的封閉性讓我感到憂心。尤其符號的拼貼與使用,與舞者的身體擺在一起時,無法並行前進,對我而言是取捨的兩難。

春鬥2018,編創者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說了自己想說的話,但似乎也就言盡於此。如果說春鬥始終的目標是推出他們有興趣的編創者,與蔡柏璋的合作,是跨界演出的嘗試,或者是為雲2舞者開啟另一扇表演之門的嘗試?假設說是為了雲2舞者,我相信舞者跟蔡柏璋的工作過程,一定也新鮮有趣味。但放回舞蹈的脈絡,思考舞蹈與戲劇的跨界合作,思考跨界的可能性時,整個作品的呈現,在結構與身體上,都不是特別豐富。

春鬥作為常態節目,對雲門2是有意義的,雲門2團,不管是社區經營與跟年輕編舞家的合作,我也覺得是好的模式。但是,回歸排練場到上台演出,身體可以走去哪裡?這或許也是一個策展問題,又或者,他必須要開始是一個策展問題。回歸到工作過程,舞者怎麼看待自己?在作品的流轉之間,他們覺得自己是什麼?如果編創者說了自己想說的話,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但舞者讓人感覺僅僅在執行創作者的意志,那我們就流失了他們的人性。在執行與「做」之間,需要一點自我的存在。這或許也是為什麼劉冠詳跟簡晶瀅的合作是那麼有趣。在強大的表演者面前,創作者的意志會在他們身上長出翅膀。然而,創造強大的表演者,不只是表演者的課題,也是舞者、創作者、創作群在工作過程中必須重新翻新的課題;不管是多請一位戲劇顧問也好,又或者是去重新賦予舞者權力,讓他們有在作品中呼吸的自由,或者是去思考編創者邀演的內在邏輯,或許都有必要。1999年,雲門2團創立,至今將近二十年,新團也變成老團。與不同創作者合作的模式,確實美好,但也只有在彼此之間創造更強動能時,才有可能歷久彌新。

《春鬥2018》

演出|雲門二團、劉冠詳、蔡柏璋
時間|2018/04/13 20:00
地點|淡水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變態》雖然一樣讓人看見創作者的騷動不安、與無法駕馭的矛盾情感,然而令人欣喜的是,這件作品也表現出創作者轉化自身困境的努力嘗試,保有著返身回視的誠實、與多了一點的謙卑。(張懿文)
Apr
24
2018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Oct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Oct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Oct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Oct
09
2024
全場觀眾呆呆坐著,面對著是否該積極地去理解這些流動的刺眼與挑釁究竟意味著什麼而無動於衷?又或是令人岔題雜想,編舞家當真要三部曲翻了你個底朝天:莫非這裡的音樂是用來看的,視覺是通過震動方可見,而舞蹈本身就是飛蚊症?難道這是一個新的山神巨獸神話傳奇的懸絲傀儡戲?果真眼前的都不是眼前,唯有鳴謝支持我們繼續跳舞是真?真的是這樣?政治正確就是理所當然?
Oct
08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Oct
08
2024
《我忘記舉手》藉由樂齡族群、青年族群及青壯年族群,讓觀眾重新反思人生階段所面臨的議題,具教育意涵以及人生觀,探討人生哲理……
Oct
07
2024
做為後進的創作發表平台,賴翠霜的「獨自跳舞」舞蹈創作平台提出了自編自跳的條件,並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對新手編創者的挑戰,而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展演之處確實有別於其它編創平台。
Sep
2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