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袂了的屎,塞住的糞坑《ㄞ國party》
11月
05
2014
ㄞ國party(阮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97次瀏覽

演出: 阮劇團

時間: 2014/11/01 13:30

地點: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

文 吳岳霖(專案評論人)

小小的實驗劇場,正飄散且騷動著屎尿味,角落斑黃的馬桶似乎正嘔著穢水(或是龜后正對著它吐著),吞吐出「不是屎就是尿」、「屎恁娘」、「吃屎」等滿溢著臭味的髒話(甚至還有些銅臭味)。在這個插著「歡迎蒞臨波蘭」看板的五金行裡,一場如哀悼卻又嗅著屎尿味的party恭候著眾人,對號入座。

堵住一邊的鼻孔,著實飄散著的還有濃濃的台灣味。他們雖都操著厚重的台語口音,卻也因身分差異(皇族與庶民)而割裂出文白、雅俗的語言特質。穿透時間、跨越空間而來的「烏布王」,拿起如通馬桶用的吸盤的權杖,化身為「龜王」,想當然,在他身旁頂著俗濫造型的女子,就是「龜后」,不因突來的尊貴身分而刻意掩飾滿口汙濁的字眼。這個愚笨、貪婪卻又懦弱的暴君烏布王,被賦予生命於十九世紀末法國劇作家雅里(Alfred Jarry)之手,也因《烏布王》在荒誕無稽的劇情裡貼合著豐沛的政治隱喻,在「政治劇場」的脈流裡足以拼貼不同國家的政治符碼,射出現實與虛構的交媾。甫於台北藝術節完成邀演的南非翻筋斗偶劇團,就將南非於1996年開始的「真相暨和解委員會」作為副線,並互為寓意。同樣地,作為在地劇團的阮劇團將原著語言轉譯為台語,在打造出偏鄉的五金行(牆上掛著觀音畫像、匾額,還有兩側的白金鐵架上擱著無數的用具)的同時,也於時空的縫隙裡設定出了一個不存在的地方(所謂的「波蘭」,實是Nulle Part),上演《ㄞ國party》。

不過,在這樣跨文化的轉譯過程裡,《ㄞ國party》卻無意將其語境完全指向於某種文化或語言,而傾向一種「雜揉」的樣貌。於是,我們可以在標準且「輾轉」的台語詞藻裡,找到「波蘭」、「俄羅斯」等名詞,浮動於這個台式的五金行裡。雖說是五金行,卻也隨著故事情節的流動而開始去質疑「這裡到底是哪裡」,是皇宮?是戰場?是荒原?又或哪兒都不是,壓根就不存在。如此拼貼的語彙,不斷在他們交錯的髒話裡泪出黏接的膠水痕,像是龜王、龜后宴請上尉等人的菜單,眾多的台灣小吃:臭豆腐、火雞肉飯,硬生生擱上了個「波蘭」,於是變成種種不存在的「在地」小吃,同時也在台語的字彙中混淆了我們所既定的語境。更有意思的是,編導所刻意混用的「政治符碼」。我們試圖在劇中的人物形象裡,挖掘特定的指涉或隱喻時,卻也赫然地察覺,他們並不被賦予單純的表徵。當王子喊出「自己的國家自己救」,這句還烙印在太陽花學運的黑衣服上,深深撼動著年輕世代的心靈,卻又坦率地講出「贏回家族的榮耀」,一副某權貴身分(卻又自認為不是)的台北市長候選人的口吻,相差甚遠的兩種形象與概念竟在王子身上產生傾斜乃至於混血,才醒悟他也是真真實實的「貴族」、世襲的「權貴」,執著黑傘「白手起家」的詭譎姿態。同時,龜王的貪婪、迂腐、無能形象,也無分藍綠,似乎是馬政府與扁政府的雜種。於是,《ㄞ國party》的哽穿梭台灣跨時代的政治符碼,在篡改歷史的當下,也讓嘻笑與悲哀進行「拼貼」。這種虛實交錯的混雜,更在道具的使用上找到更多的可能。《ㄞ國party》延續了《烏布王》以來對於「偶」的調動,刻意進行一種帶有「突兀」的挪用與轉接,像是馬桶裡冒出的蛇玩偶、用水管與斗笠拼貼成的鄉民、閱兵典禮上的氣球騎兵,或是貓熊人偶,看似符合劇情運作,卻又將整部作品的「雜揉」更顯得虛實混淆。的確嬉鬧,特別是最後出場的貓熊人偶,或許可以解讀為「中國」的符碼,卻又在劇裡造成party的氛圍。

只是,看似豐沛又無比喧囂的元素,或是無的放矢的屎尿,氣味環視著整個party,不是哭就是笑,不是屎就是尿,卻似乎在雜揉的過程裡顯得不夠貼合與流暢。一幕一幕在銜接上的紊亂,不知是有意的安排,或是無法完美覆蓋的情形下,總讓我感到卡在半途,而無法跨入。同時,編導雖有意地打造一場屎尿派對,也凝聚荒誕作為悲喜劇的可能,演員的表演卻似乎未達高潮,僅在略大的音量找到變化,而無法有更激烈的爆炸性演出。於是,整場演出雖然笑料十足、熱鬧有餘,卻又像是尚未放完的屎,卡在肛門(尻川口),僅留便秘般的痛苦與糾結。此外,更令我糾結的是,《ㄞ國party》的改編本身是否無法再乘載更多元、更在地,或者是更「癩 」的符碼呢?特別是在《ㄞ國party》的前導片裡,大量運用了台語歌曲,那段「恰恰恰」的音樂還不散去,以及在傳統市場、廟會的「跑趴」,卻在劇場詮釋裡消失。於是,阮劇團藉由《烏布王》所挖出的這個糞坑是否夠大,又或是否早塞住了,或許是該通樂一下了。

《ㄞ國party》在屎尿與笑詼裡舉辦了一場party,當觀眾手上的黃球丟向龜后,場上的戰爭場合演變成繽紛彩球的party,看似沖淡悲劇卻也強化了笑背後的悲,「非常嚴肅,真正悲傷,擱有夠悽慘」。的確,也看出導演汪兆謙,以及兩位編劇的致力所在。只是,如何在屎尿裡嗅出不同的臭味,可能是阮劇團在既定思考裡可以再突破的吧。

《ㄞ國party》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