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記憶《洋子Yoko》
10月
30
2015
洋子Yoko(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87次瀏覽
謝筱玫(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洋子Yoko》主要改編自繪本家佐野洋子的散文作品《無用的日子》。晚年獨居、只有貓咪陪伴的洋子古怪孤僻卻又瀟灑自在,貌似不留戀人世,在被醫生宣告只有兩年可活時,居然如釋重負、得到解脫,把扣除生活費的畢生積蓄拿去買了一台夢想已久的積架車,而且開始理直氣壯地迷韓劇、過著隨心所欲的擺爛頹廢生活。她以一種大剌剌的態度面對死亡、面對衰敗、面對孤老,毒舌地記錄自己與身邊的老(女)人生活,看似反勵志,卻又那麼符合人性而撫慰人心。

編劇把原著第一人稱的敘事觀點改成第三人稱,也因此多了種疏離冷靜的觀看距離,頗適合這種人偶同台的形式。同時,敘事線也插科打諢地穿插三隻貓的聚會閒聊,側面介紹洋子其人,以及試著從貓的觀點笑看嘲弄人情世事。但全劇最吸引人之處,還是洋子與母親的愛恨糾葛情結。洋子的哥哥早夭,母親把喪子的怨念發洩在她身上,所以洋子的童年飽受母親身心虐待。成年後母親罹患失智症,她無法忍受與母親共同生活,「用現金把母親拋棄」,將她送入安養院。失智後的母親卻變得溫柔可親,讓人無法再恨。每每提及母親,幼年的洋子(半身高不到的人偶)就會出現場上,彷彿她在母親面前,永遠是那個脆弱的小女孩,如此渴望著母親的愛。王娟的演技收放自如:記憶中的母親、失智的母親、年幼的洋子、老年的洋子,以聲音與姿態無縫轉換。最後兩人在安養院的小床上相擁,洋子感謝母親的癡呆,讓自己得以被(母親與自己)原諒,母女和解一景十分安靜動人。原來失憶也有其慈悲的一面。

記憶於是構成全劇表現手法的隱喻。導演一開始即安排三位檢場在舞台上塗鴉,畫下各種行住坐臥如廁等生活場景與生命軌跡。2D的線條除了呼應佐野洋子的插畫家身分外,更令人想到記憶在腦海中如何轉化、簡化,甚至消逝,(洋子晚年亦為失憶症所苦)。因此,劇末當內容敘事又回到初始原點,三位檢場這次卻只是對著虛空畫畫,一切的曾經發生彷若遁入空無。同樣地,舞台設計也有人生如客旅寄居的遷徙來去意象:整個舞台就是一個大紙箱。結尾處也讓檢場將舞台上的物品打包裝箱,像是生命的終結,也像是未完待續、打包搬家準備前往下一個驛站。也因此讓洋子最後的死亡不那麼令人悲傷。

一般人對偶戲的直覺還是停留在兒童劇的表現形式,(看戲當天也有不少小朋友觀眾),其實今日偶戲早已多元蓬勃發展,成為非寫實劇場的表現利器。無獨有偶的《洋子Yoko》即是圓熟地以偶的美學形式表現成人議題的範例。

《洋子Yoko》

演出|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時間|2015/10/17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了偶戲的關係隱喻,賦予形式探索,一個深刻的內裡:一種見與未見的懸絲,纏繞在最日常的物我人際。對導演個人而言,於視覺的敏銳營造,擅長獨角戲的編排,《洋子》裡王琄從獨白到動作轉換於觀點敘事之間,除了演員的能量,處處都留著導演場面調度的複雜性。(李時雍)
11月
02
201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