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超載的都市奇譚《原來我還在》
9月
01
2016
原來我還在(楊升豪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33次瀏覽
吳政翰(專案評論人)

新生代編導楊升豪,於過去兩齣主要作品《再現,櫻桃園》和《尋找貝克特》中,以古喻今,在經典的骨幹之上加以改編,不論是前劇混合了鄉愁、社運、時事,或是後者將劇中場景移至污染災難不斷的末世,皆在穿插台灣社會議題及呼應當代景況的同時,隱隱迴盪著諷喻與控訴之聲。如此「置入」手法,雖不免把戲做小、稍有刻意之嫌,也因文本與展演背景時而扞格而顯得脈絡衝突甚至虛空,不過,卻不難察覺出,編導透過鮮明的主題聲音和詮釋意圖,表面上試圖以較為入世的角度,切入這些時空背景距離台灣頗遠的經典劇作。

此次新作《原來我還在》,楊升豪不再依附經典,在這一小時的自創文本中,背景拉到了現代,地點落於一個曾是台灣與中國的過渡之地——香港。劇情荒謬、離奇,講述一位到香港旅遊的台灣女子信雅,在一次昏迷意外中,盲腸遭到切除,驚人也離譜的是,盲腸裡面竟然藏有一本論語!事實上,這本論語早就被排斥中國文化的信雅(游以德飾)所丟棄,接著信雅因詆毀本書而受到懲罰,像是鬼上身般,不由自主地唱起了《中華民國頌》、以流行歌《子曰》為底並加入一連串中國省分改編的諧擬歌曲,一方面諷刺了課本中充斥著以中華血脈為主的文化殖民,另一方面喚醒著早年台灣教育裡的國民記憶,重現單向灌輸、反覆洗腦的學習過程。如此諷喻時事、針砭時政的基調,一如編導先前諸作,貫穿全戲,成為了本戲的主軸。懸疑、怪誕的色彩,也讓此劇宛如都市奇譚。

整體來看,建構技巧略顯不足,諷刺有餘,劇情無理,但最為有趣之處在於「盲腸」一角的多重指涉,一個被人類認為多餘的器官,在劇中既像是主角信雅的心腹知音,而在全劇多處指向泱泱強國充斥著器官買賣劣行、人與器官各自倡言追求平等權利的情境下,盲腸(謝以覺飾)這無用的器官竟也像是成了發言代表,現身於場上,以人形發聲,具有思考、理智和感知。

然而,經過了長篇對於中國的直諷,或許是編劇意識到了嘲諷的力量有限,荒謬也不得不回歸觀照人性層面,但當劇情進一步開展,情感倏地注入,卻漸漸不知去向,令人難以捉摸。信雅出現在昔日友人林于珊家中,巧合地揭露她原來經手販賣人體器官。器官們忽然現身,一陣激辯後,決定除掉這位器官販子,信雅認為人不該絕,於是又經過一段抗爭,沒想到此時盲腸決心自我了斷,情節硬生生地驟然轉向大量情感渲染,結尾收在生離死別的眼淚,使得全戲在一片荒謬之中,更加荒謬。

綜觀編導歷來創作,致力反映現政時事,然不論是經典或科幻,皆涵括了異想,現實有些奇幻,奇幻未脫離現實,似乎在試圖使觀眾與現實拉出距離的同時,又不忘適時提醒觀眾現實的存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實踐了劇場作為混雜虛構與真實之間的媒介力量。只不過,當所有指涉皆點到為止,卻只形成如同浮光掠影般的現實回聲,漸漸地,在這些聲音被過度強調之下,戲劇成了意義的載具,意義成了戲劇的負累。這之中所間接犧牲掉的,是角色,是有欲望和脈絡的血肉之軀,更是觀眾可以從同理的角度,緩步進入戲劇世界的起點。

《原來我還在》

演出|當代地瓜劇團
時間|2016/08/27 14:00
地點|好思當代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
對此,若是回歸本次演出的跨團製作計畫的起點之一,確實達到了節目單上所說的「展現臺灣皮影戲魅力」。因為,除了現代劇場的場面調度、意象經營、表演建構,我們也能在作品中看見了「序場」的傳統皮影戲熱鬧開場,也有融入敘事文本角色關係演變的新編皮影戲,兼顧了傳統與創新的美感意趣。
4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