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與現實的對話《想像的孩子—新生版》
4月
27
2017
想像的孩子(動見体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58次瀏覽
張洛韶(中山醫學大學醫學資訊學系學生)

從2015年到2017年,短短時間裡面,對於同志想結婚這件事,之前只有同志伴侶註記,到目前「婚姻平權」的戰場拉至大法官辯論法庭上。而在動物實驗上,出現兩隻公老鼠透過方法可生出擁有他們基因的後代。對於婚姻平權議題日漸緊張與生科實驗快速突破的現在,《想像的孩子》也許可以帶給我們對於未來的想像及安慰。

故事建立在五位想要有孩子的男女身上,分別為經歷喪子之痛的中年夫妻,走入mm(men marriage)的新婚夫夫,及號稱「法庭女王」的單身勝女。在一場非常溫馨但極為詭異的生日派對中,突然冒出一個陌生人,表示是集有他們五位的「夢想」且「獨一無二」的孩子,一場爭取「完美世界」的競賽即刻引爆。

上帝原先為亞當和夏娃創造了完美的伊甸園,但因著罪的誘惑,而離開了伊甸園,開始忍受一系列的痛苦與折磨,人的世界,也開始不完美【1】。在此戲,孩子帶給人無限的希望,而讓可襄、哲翔、如倩開始思考著該如何滿足他們的夢想與渴望,可是在一連串的計畫當中,問題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大,而讓人必須正眼直視和療傷。對於如倩來說,她能與孩子成為令人稱羨的「單親家庭」,可這意味著她需要從「法庭女王」變成「民宿鐵觀音」;對於哲翔,能夠生出有他和台生基因的孩子,也許可以滿足對對方母親的虧欠,可是卻必須面對法律與人權問題的挑戰;而可襄則是生下孩子後,能夠撫平喪子的傷痛,但是會不會讓這位孩子面對與喪失的那位進行一連串的比較,也讓可襄和適存無法逃離內心裡的牢籠。而這些看似完美的孩子,底下隱藏的卻是如此的不完美的選擇。

「也許這就是上帝給我們的任務吧!」台生說的領養及適存做的結紮和如倩最後的放棄,對於其他人所追求的完美而言,未必如此美好,可是卻也讓人得到一條解脫與自由的道路。上帝給了每一個人自由做選擇的權利,但如果樣樣都要的話,豈不變成幾米《幸運兒》底下的董事長,因著翅膀而變得不自由。也因此在這場關於選擇的大戰裡面,也許有那麼一點成功的機會能做出「完美的孩子」,可是在種種自由與不自由的選擇和對話裡面證明著人定不能勝天,而完美只存在於童話,並不能在現實世界的法條裡存活。

「那就扯平了喔!」新婚夫夫如是說。當一切關於完美世界與現實生活的思辨隨著鈴聲而停止時,我們也許可以想像在未來當婚姻對同志來說不是幻想而是選擇時,關於愛與親情的解答為何?而在經歷喪子的悲痛之後,人又該如何向前?此版本較於上一版本,王靖惇因時代的變遷與科技的進展,而將故事進行大幅度的刪改;我將此解讀為因為人無法預知未來,所以劇本只能以現階段有的為基底來想像近未來的時空。也因此,我相當期待在下次觀看《想像的孩子》時,導演又會帶來怎樣充滿歡笑與眼淚的精彩內容。

註釋

1、創世紀1~4章

《想像的孩子—新生版》

演出|動見体劇團
時間|2017/4/23 14:3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劇後版與前版相較,已見精進,情節去蕪存菁過後,捨棄了許多旁枝末節,對一部劇本的長成來說,實屬不易。每個階段都成了修正劇本的時機,也可能造成發展隨時告終,為的就是要保證劇本產出的品質。(吳政翰)
5月
26
2017
新生版刪去了大團圓的結局,焦點由家庭(群集)轉向個人。孩子離開後,被打散的個體,該如何再與彼此重新建立連結,是他們各自要承受和面對的。( 涂東寧)
4月
28
2017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