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身「陳三五娘」群的《行過洛津》
12月
16
2017
行過洛津(陳煜典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180次瀏覽

文 劉祐誠(台北藝術大學戲劇所研究生)

如果把《行過洛津》視為南管戲,劇中諸多的國語口白,可能讓經常欣賞南管戲的觀眾感到突兀,因此不能同意如此分類,如果把兩者倒反順序,把此製作視為現代戲劇,其中添加大量南管戲元素。在此框架下探討《行過洛津》劇作,可能會比單純用南管與戲劇的結合更加適切,透過現代戲劇的視角,探討以泉州七子戲團旦角許情至洛津發生的生命歷程,並輻散成為現代戲劇的《行過洛津》。

《行過洛津》是以施叔青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劇作,在原著小說設定下,《行過洛津》是被設定做為台灣三部曲的首部曲,把場景及年代定瞄於清代中期的洛津(鹿港),這個原本是傍河的小漁村,在乾隆48年正式與泉州蚶江口,成為對渡港口。歷來許多研究者,喜愛由性別議題、陰性書寫等角度,試圖找到台灣的歷史走向。做為改編者的吳明倫,在眾多的敘事中,她揀選從泉州七子戲班的男旦許情,成為改編的切入點,並以流行於泉州、廈門、台灣等地的陳三五娘中的〈益春留傘〉,貫穿整個劇情的走向。

七子戲班是種培養尚未變聲前的男童,依照每個孩童臉蛋、身材特質,分別訓練為生旦淨末。在娛樂種類尚未蓬勃發展的清代臺灣,廟口前的酬神謝戲,是個被民眾視為重要的活動,尤其扮演旦角的男性演員,在裝扮的前提下,做為男性演員,可以更加恣意透過表演勾引男性觀眾的情色慾望,諸如劇中表演的「使目箭」,透過樂師的巧妙伴奏下,從眼睛出發的秋波,化作一道箭,射向觀眾。南郊益順興掌櫃烏秋看上許情,並非許情把目箭射向他,是烏秋不再中意同劇團的玉芙蓉後,他才意外成為烏秋的玩物。既然把男旦視為玩物,烏秋想讓許情蛻變成欣賞兼褻玩的女體,除了規定許情不能褪下女性衣物外,還帶許情到妓院學習如何吸引男人的各種體態,並在此遇到許情心儀對象阿婠。

此劇作以國語口白交待《行過洛津》的基本敘事情節,並把烏秋-許情、許情-阿婠及舞台上呈現的陳三、五娘,聚焦於〈益春留傘〉上。以國語口白交代情節的這個方法,雖然是個巧妙的方法,但是不知道是否是導演的要求,偶爾過於快速的講話節奏,有時讓觀眾無法清楚了解演員所述事項。此次舞台主要視覺意象,是透過多排紅色燈籠橫串整個舞台,這樣的表現形式,當然可以表現泉州-洛津的對渡,或是陳三與五娘的角色對位,但是要如何從劇作的蛛絲馬跡,讓觀眾感受到洛津的意象,顯然還有很多空間值得追索。

《陳三五娘》中的〈益春留傘〉這折故事,是述說陳三遲遲無法等到五娘與他一同私奔的確切答案,心灰意冷的陳三在準備離去之際,益春抓住陳三的雨傘,想留下五娘也是自己的意中人。喜愛戲曲的烏秋,也想讓自己成為陳三,因此他要求許情與他共演一齣〈益春留傘〉,做為扮演的許情,他知道只能用身體向烏秋承歡,只是烏秋僅想讓他成為永遠停留在益春的女體狀態,兩人永遠無法互相喜歡。另一方面,做為男子的身分,許情也想與阿婠扮演一回人人稱羨的陳三五娘,縱使阿婠知道他真實性別身分,他仍舊無法褪去女裝,讓自己以男性的樣貌成為陳三,此時的許情對於自己性別身分認同,究竟想成為男人的許情還是女人的許情?在南管樂器「拍」的巧妙運用下,敘事快速行走,最終南管戲中的陳三被發配邊疆,與小說中同知朱仕光希望舞台上的陳三五娘可以走向潔本《荔鏡記》。許情是益春也是陳三,那個美好的「陳三五娘」也只能一直留存在角色人物間的幻想,因為他們全部都不是益春也非陳三。

《行過洛津》

演出|吳明倫(編劇)、陳煜典(導演)
時間|2017/12/10 14:3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LAB創意實驗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江之翠劇場從1995年推出《南管遊賞》演出後,以學習南管、梨園戲為基礎,嘗試創造梨園戲演出的新可能。《行過洛津》一如劇團的創作方向,他們想要召喚的,可能是邀請觀眾貼近梨園戲的世界。對於製作團隊來說⋯⋯(劉祐誠)
12月
30
2021
《行過洛津》的舞台設計很有意思,⋯⋯南管戲舞台的安排相對單純,一折〈益春留傘〉演了又演,⋯⋯或許是因為此戲為南管戲和現代劇場的實驗之作,所以要透過這樣子才能平均分配比重?在兩種藝術形式之間展現南管戲曲的主體性?(何玟珒)
12月
30
2021
「黑盒子版」的敘事仍是碎片般地灑落於劇場裡,而一度造成觀看的困難;但,卻有被《陳三五娘》拾起而後串起的跡象,終於有意圖說故事的可能。當「對台」此一形式的流暢度提高後,隱喻結構才真正被生產。(吳岳霖)
8月
10
2018
以小說中串接戲曲的方式,并置了南管戲《陳三五娘》,卻僅只引出部分的敘事精神,無法真正將《陳三五娘》中的人物情懷與樣態完全映照在「行過洛津組」的人物身上,並引出小說文本中的人物幽微的內心,或是「歷史關懷」、「嘉慶咸豐年間的鹿港興衰」。(林立雄)
12月
13
2017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