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跨界,劇場永遠的難解習題?《行過洛津》
12月
30
2021
行過洛津(江之翠劇場提供/攝影秦大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10次瀏覽

何玟珒(社會人士)


《行過洛津》以一段南管音樂開場,大紅燈籠緩緩亮起,塑造歷史氛圍,將觀眾帶回十九世紀的洛津。原以為演出團隊如此安排,是為了打造讓觀眾沉浸於歷史幻覺的空間,然而,當演員一說話,華語的描述性台詞卻營造了疏離的感覺——當演員以鹿港腔台語說話時,他/她是角色;當演員以第三人稱和華語說話時,他/她與角色又拉開了一段距離。除此之外,女扮男裝的演員們也讓觀眾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在看戲,頗有史詩劇場的感覺。此時再看舞台,便沒有最初那種身歷其境之感。


行過洛津(江之翠劇場於2018年提供/攝影秦大悲)

此作的舞台設計很有意思,舞台分成三個區塊,南管樂師們置於中央,左右兩側分別為南管戲〈益春留傘〉和戲劇《行過洛津》的舞台,兩側舞台的背景為一排排的紅燈籠,矩陣排列令人想起鹿港的甕牆。左右舞台互相呼應,如鏡對照,一方是益春挽留陳三的戲碼,另一方是許情和烏秋、阿婠等角色的互動。當兩方同時有戲時,觀眾的注意力難以兼顧,視線得時時從一端過渡到另一端,有聲的〈益春留傘〉奪人耳目;無聲如默劇的《行過洛津》需細觀方明那模擬南管戲曲身段之下的挑逗,一根木棍具有多種象徵。觀眾繁忙,眼花撩亂,視線轉移,錯過的就是錯過了,觀眾無法窺得全貌,只得零碎橋段拼貼。南管戲舞台的安排相對單純,一折〈益春留傘〉演了又演,在許情面對去留抉擇時就登場,在短短一百分鐘的演出時長中,好像出現得太過頻繁了一些⋯⋯或許是因為此戲為南管戲和現代劇場的實驗之作,所以要透過這樣子才能平均分配比重?在兩種藝術形式之間展現南管戲曲的主體性?

在戲劇快要結束之時,個人觀察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安排:劇中飾演同知朱仕光的演員將打擊樂器「拍」以恭敬之姿,遞給南管樂師,由南管樂師獨唱一段戲曲。「拍」在南管演奏中主掌節拍,執拍者坐於最中央的位置,擔當的角色相當於領袖、指揮。同知朱仕光在劇中執拍,暗示官方在歷史詮釋當中的主流地位,亦和小說文本中朱仕光意圖「潔化」、「控制」民間戲曲《陳三五娘》的情節相呼應,而最後這個「過曲」的動作,除了合乎南管禮儀之外,似乎也有將權力還予民間的意思,而古裝的演員遞「拍」給身穿現代服飾的樂師,亦有一種傳承之感。

個人覺得團隊無意挑戰小說文本,許多台詞都是照搬小說的文句,文本當中的斷裂感也保留了下來,個人在觀看演出時有一種「我看漏了甚麼?」的被快轉之感。臺灣對於經典文學作家非常尊敬,不少文學改編的舞台劇都直接使用了作家的文句(或許是考量到原著粉的感受?),可是,小說文本和戲劇文本兩者是大相逕庭的,有沒有可能可以採取更大膽的改編方式,不受文學文本的限制,當作一個新的戲劇製作來看呢?

《行過洛津》

演出|江之翠劇場
時間|2021/12/12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江之翠劇場從1995年推出《南管遊賞》演出後,以學習南管、梨園戲為基礎,嘗試創造梨園戲演出的新可能。《行過洛津》一如劇團的創作方向,他們想要召喚的,可能是邀請觀眾貼近梨園戲的世界。對於製作團隊來說⋯⋯(劉祐誠)
12月
30
2021
「黑盒子版」的敘事仍是碎片般地灑落於劇場裡,而一度造成觀看的困難;但,卻有被《陳三五娘》拾起而後串起的跡象,終於有意圖說故事的可能。當「對台」此一形式的流暢度提高後,隱喻結構才真正被生產。(吳岳霖)
8月
10
2018
多排紅色燈籠橫串整個舞台,這樣的表現形式,當然可以表現泉州-洛津的對渡,或是陳三與五娘的角色對位,但是要如何從劇作的蛛絲馬跡,讓觀眾感受到洛津的意象,顯然還有很多空間值得追索。(劉祐誠)
12月
16
2017
以小說中串接戲曲的方式,并置了南管戲《陳三五娘》,卻僅只引出部分的敘事精神,無法真正將《陳三五娘》中的人物情懷與樣態完全映照在「行過洛津組」的人物身上,並引出小說文本中的人物幽微的內心,或是「歷史關懷」、「嘉慶咸豐年間的鹿港興衰」。(林立雄)
12月
13
2017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