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就該死?刻板印象的理所當然《飄移計畫-虫章虫郎》
1月
13
2020
飄移計畫-虫章虫郎(演摩莎劇團提供/攝影無慮)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73次瀏覽

楊禮榕(專案評論人)


貨櫃劇場

貨櫃劇場的流動性與臨時性。《虫章虫郎》是演摩莎劇團「漂移計畫」十一齣展演的其中一個作品。「漂移計畫」以兩組斑駁的貨櫃為主體空間,由兩組鐵製上下舖、散落四處的輪胎、衣服、水桶、紙箱,以及雜物構成舞台和六至十人的觀眾席,外加兩組由木材、不成套椅子組成的開放式主題閱讀區,以及團隊休憩用的小帳篷,構成一個相當迷你而配備完整的劇場空間。貨櫃劇場就設置在人來人往的松煙文創大街中央,被圍繞在文創、展覽、百貨的氛圍之中,宛如一座暫時性的孤島。貨櫃劇場在空間感上建立了一種流動性、臨時性的基本調性,也點出了跨國移動可以說是一種跨疆土的「漂浮」,在根本上具有強烈的不安定性與異質性。

《虫章虫郎》由三段落組成,包括了觀眾搶答、單人表演和聲音裝置。觀眾搶答的題目在各演出略有不同,含括歷史、法規、國籍等多元面向的問題。單人表演雖然篇幅不長,在文本和表演上卻有一定水準的完成度,並與觀眾建立了一種親暱的、友善的近距離觀演關係,也是此篇的觀察重點。各演出的聲音裝置則是同一音檔,從2019年重大的國際社會事件――英國冷凍貨櫃車慘案的求救電話開始,交織出以台灣為地理核心,移出與移入者的日常、希望與困境。


蟑螂與虫章虫郎

《虫章虫郎》從標題開始就是一個提問。《虫章虫郎》將蟑螂拆成虫、章、虫、郎四個字,以國字和讀音來說,完全和蟑螂二字不同。有趣的是,對筆者來說,「虫章虫郎」不僅不會造成閱讀障礙,也不會改變筆者腦海中產生的物種形體與既有印象,慣常且輕易的認知成「蟑螂」。這種無視細節差異的既有認知和習慣是什麼?我們所認知跟理解的常識究竟從何而來?

不噁心殺戮法之教學。《虫章虫郎》的單人表演從介紹「不噁心的殺蟑螂方法」開始,用大量沐浴乳噴灑就可以悶死它們。再談到為了躲避家門口的蟑螂而自困家中的體驗,並可能將這份恐懼感擴散到家人與下一代,從恐懼的感覺、經驗,逐漸轉向探究恐懼與歧視的本質。蟑螂不過是一種攜帶較多細菌的雜食性昆蟲,是食物鏈中的分解淨化者。對於蟑螂的厭惡和恐懼,強烈到必須殺之而後快的理由是什麼?蟑螂是害蟲的既有印象是什麼?從而何來?可怕的究竟是蟑螂的外在形體、生物性行為,還是刻板印象?

創作者持續對「刻板印象」提出進一步的詰問。「據說有人特地抓了蟑螂到北海道,因為北海道太冷,沒有蟑螂。從來沒有看過蟑螂的北海道少女覺得蟑螂非常可愛,但北海道應該有自己的蟑螂。」這裡面的蟑螂混和兩種意義,一種是台灣人熟悉的蟑螂——「家棲蟑螂」中的亞洲姬蠊(Blattella asahinai),另一個層面則泛指所有令人感到恐怖的黑色昆蟲。每個地方都可能會有屬於自己的「蟑螂」——那種光是存在就令人感到害怕的東西。蟑螂到底是如何成為一種恐怖的集合體與代名詞?而我們基於這樣的認知和印象,想盡辦法奪取走牠的生命,燃起了滅絕這種生物和種族的強烈慾望。


它、牠、他與我們:非我族類的原罪

詰問的對象逐漸從昆蟲轉到人類,延伸到異者、異族、異邦之上。因為蟑螂不是人,就殺了也沒有關係?那麼把「異者、異族、異邦」設定為不是人,是不是就殺了也沒有關係?即便創作者對於這個提問只是輕輕點到為止,從殺蟑螂到種族屠殺的聯想,仍然讓筆者感到打心底發寒。將異者、異邦、異族進行奴役、屠殺或種族滅絕,在世界史上的例子數不勝數。殺戮行為在某些認知、解讀和定義之下,常常被自我合理化成消滅罪惡、淨化世界。那麼,是不是在某些認知和設定下,奪去他者生命這樣行為,就可以不違法、不殘酷、不血腥、不違反道德倫理了嗎?只要把異者、異族、異邦設定為不是人,是不是就可以殺之而後快?以異族的刻板印象為藉口的種族大屠殺,真的已經被人類深刻反省,不再遺忘,不再發生了嗎?

被噴灑沐浴乳的它們與被噴灑噴霧的我們。單人表演的一開始,表演者示範了如何善用沐浴乳取代脫鞋和殺蟲劑,不噁心、不化學、不毒到自己的方式來殺死蟑螂,筆者心有戚戚焉的無聲表示贊同。最後的結尾,表演者以某種噴霧,邊持續說話、邊有意無意的噴灑在觀眾周遭。佈滿整個貨櫃空間的噴霧其實幾乎沒有味道,卻令筆者感到不適,不自覺的皺起眉頭、閉氣停止呼吸。無味道的噴霧中,令筆者感到喉嚨發癢、鼻腔刺痛的,或許是仍舊對於蟑螂抱持的莫名恐懼,以及成功幹掉蟑螂的勝利經驗吧。它們是它們,我們是我們,似乎就足以構成殺戮行為的合理化。當所謂的它們、牠們或他們是另一個國籍、種族或人種,毫無自覺的厭惡與歧視,是以什麼樣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存在我們的認知與理解當中?在跨國移動與跨種族的社會中,非我族類或許就是一種原罪。

《飄移計畫-虫章虫郎》

演出|演摩莎劇團Performosa Theatre
時間|2019/12/28 19:3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文創大街特設貨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
對此,若是回歸本次演出的跨團製作計畫的起點之一,確實達到了節目單上所說的「展現臺灣皮影戲魅力」。因為,除了現代劇場的場面調度、意象經營、表演建構,我們也能在作品中看見了「序場」的傳統皮影戲熱鬧開場,也有融入敘事文本角色關係演變的新編皮影戲,兼顧了傳統與創新的美感意趣。
4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