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養新肢體語彙的「空間脈絡」?《臺南公園的身體地圖─百日行走》
6月
04
2020
臺南公園的身體地圖─百日行走(稻草人現代舞蹈團提供/攝影陳長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02次瀏覽

張懿文(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臺南公園是臺南市最古老及最大的公園,建立於日治時期的大正六年(1917年),就如其他同文化古蹟,這個公園乘載人們對過往的回憶:建園前的城壁北側有文元溪源頭「燕潭」,在大北門附近形成的市集「市仔頭」;日治時期兼作熱帶實驗林留下來的老樹如菩提樹、雨豆樹等;與從清朝就開始的古刑場和軍事重地(如「舊陸軍兵工配件廠內之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官舍群」、「陸軍兵工配件廠」等),渡過了無數個寒暑和颳風下雨的臺南公園,讓人群在此互動的同時,與空間交織出歷史的厚度。

而周書毅與臺南稻草人現代舞蹈團的合作計畫《臺南公園的身體地圖─百日行走》,似乎就是出自於對歷史與生活空間的探究,從2019年受邀於臺南藝術節開始,由駐團藝術家周書毅發起了這個為期兩年的計畫,透過探索以臺南公園為中心的城市空間,在田野調查和實驗創作中,將現代舞帶進南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以「一起散步」、類似環境劇場的形式,帶領觀眾一同走向記憶的漩渦之中,由身體的共同感知,召喚出身體與空間的歷史。

《臺南公園的身體地圖─百日行走》以「尋」和「見」作為「展」與「演」兩種展演概念和形式的回應。「尋」讓觀眾根據臺南公園內場景的QR code,連結臺南影像導演周延賢拍攝周書毅在這幾個地點舞動的影片,當觀眾走入公園中,拿起手機掃描,就進入現實(場景)與虛擬(手機內的影片)交互堆疊的時空之中。在影片中,周書毅彷彿存在於過去的攝影時間裡,有如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在《明室攝影札記》(La chambre claire)一書中,論述攝影時所說的「此曾在」(That-has-been),這是一種真實與虛幻交織的特殊情境,「它曾在那兒,旋即又分離;它曾經在場,絕對不容置疑,卻又已延遲異化」【1】的身影,穿梭在日間民眾生活空間當中的虛實對照,時間在此彷彿重現了歷史,標示出影片中的細微刻度,透過影片的特殊美學,也再次讓人反思生命經驗中被遺忘的點滴。而「見」則是透過周書毅與臺南稻草人現代舞團合作的現場表演,讓觀眾看見身體、臺南公園、與藝術融入生活的親近性,以下將以《臺南公園的身體地圖─百日行走》現場演出「見」的部分來評析。

台南公園的身體地圖─百日行走(稻草人現代舞蹈團提供/攝影陳長志)

悠閒的週日下午,天公作美,沒有如前幾天一樣繼續磅礡下雨,在臺南公園的彩虹舞臺上,裝置著一個宛如花朵般的巨型留聲機,這個留聲機是由臺南製造GeckoDesign守宮設計的設計總監詹家豪,為周書毅的想法而設計,而這個裝置也像是時光隧道的記憶體,開場的音樂也讓人回味起如電影《跳舞時代》 裡,日治時期由愛愛和純純所唱出的哥倫比亞唱片腔調,而《臺南公園的身體地圖─百日行走》演出,也正是從三個版本的﹝月夜愁﹞旋律中,【2】懷舊地開場。

身穿花樣艷麗洋裝和復古衣著出場的表演者,提著行李箱走入彩虹舞臺前綠油油地草原,暗示著時空旅行的概念,他們暫時褪去舞者的身分,在綠色如茵的草坪上,鋪上花色繽紛的圍巾地墊,如在草地上的野餐一般,邀請觀眾一起入席,表演者向觀者一一展示自己成長記憶的紀念物件,如父母的照片、小學時的作業本、爸媽寄給自己的信、自己重新學習部落編織技巧後串成的衣飾等;他們講述著物件與私人的私密記憶,透過這段參與式的開場,與舞者個人故事的分享,觀眾馬上進入個人的回想之中,緬懷自己與臺南公園的記憶場景。

台南公園的身體地圖─百日行走(稻草人現代舞蹈團提供/攝影陳長志)

在長達兩個半小時的演出之中,令人印象深刻如稻草人現代舞蹈團的羅文瑾,以優美的姿態,舞出如民族舞蹈般特有的身段、和手臂伸張後彎的姿態,然而在下一個段落,舞者以身軀痛苦的震顫,讓觀眾驚訝著其中的情緒轉換,而此刻司令臺前的升旗桿變得格外引人注目,羅文瑾在與舞者們拿著布幕相互追逐之後,從嬉戲走向暴力般的動作堆疊之中,爬上了升旗臺旗桿,而隨後響起的泰雅國際歌,帶出排灣族舞者孟凱倫的族語吟唱,也召喚著觀眾進入對黨國統治時期的權威記憶。

陽光穿過南洋衫,觀眾隨著舞者的腳步進入一旁透映著絲絲光線的墨綠樹叢之中,在《江文也傳》、《沙郡年紀──像山一樣思考,荒野詩人寫給我們的自然的歌》等詩文吟唱和聯想、和音樂設計王榆鈞有如中世紀吟遊詩人的吟唱之中,觀眾跟著舞者們如詩般夢幻的囈語呢喃、肢體流轉,進入一連串身體與自然環境的空靈冥想之中,舞蹈與公園裡的景致搭配,饒有詩意,而舞者們不論是抬著竹竿線性地方式行走繞場,又或是身穿婚紗在林中行走依偎、癱軟草坪上,一系列的動作與視覺圖像,彷若夢境。

以身體作為探索城市空間的媒介,周書毅近年編創作品多聚焦於身體在不同社會脈絡下的狀態,他特別積極嘗試與非傳統劇場、舞蹈錄像等形式的演出,過去的《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舞蹈旅行系列(2011-2014)奠定了社區藝術推廣計畫的基礎,而在2019年甫獲臺新表演藝術獎的《Break & Break!無用之地》,也在不同的城市脈絡下發生(如在臺北的空場,前身是廢棄廠房,或澳門的廢棄信榮船廠),從這些舞蹈實驗中,不難看出周書毅對尋找身體與歷史記憶之關聯的企圖。

然而,在觀賞周書毅的系列演出之後,除了特別欣喜創作者對歷史和社會議題的關注、對不同媒材的創意實驗、與對社區藝術教育的用心經營之外,也在一次又一次欣賞到舞蹈家聞名出眾的妙曼舞姿,一再驚艷其如翥鳳翔鸞的翩躚而舞之外,開始思索:類似的演出形式移地到不同的空間脈絡,也對應了不同的歷史情境,然而舞者的舞姿,似乎依舊維持著相同的動作質地,究竟這些因地制宜(site specific)的演出情境,再加上事前的田野調查與研究,是否有可能成為創作新肢體語彙的養分呢?


註釋

1、Roland Barthes著,許綺玲譯:《明室攝影札記》,臺北:臺灣攝影工作室,1995年。

2、1967年,王幸玲/2016年,謝銘祐/Naoki Tokouka 指揮的版本,年份不詳。

《臺南公園的身體地圖─百日行走》

演出|周書毅、稻草人現代舞蹈團
時間|2020/05/24 15:30
地點|台南公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