錘鍊母者的力量《親愛的丑寶貝》
2月
08
2021
親愛的丑寶貝(魔梯形體劇場提供/攝影陳燕香)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32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在文學中有所謂「誇飾」修辭,引此修辭學概念來觀看劇場,肢體喜劇恰似一種身體上的誇飾,在形體上呈現一種出奇不意的誇張變造,表現突梯驚喜、滑稽幽默的身體語言,即使無言語說詞,也具有強烈的情感張力。成立以來,以肢體喜劇為創作表演主軸的魔梯形體劇場,《親愛的丑寶貝》首演於2019年華山親子表藝節,彼時就有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成果,確切展現了肢體喜劇的特色,也為兒童劇場又開創出一條老少咸宜的新路。

觀看此次修訂再演的二版,比較兩個演出版本,一個最明顯的變動,就是針對媽媽這個角色的心理刻畫,更加凸顯媽媽的身心勞頓與悲欣。故事一開始,四位演員以烏克麗麗、口風琴、小喇叭與口風琴的現場演奏揭開序幕,這四種樂器的交集與樂曲,帶有明亮、自在、歡愉的風情,渲染出媽媽有子萬事足的幸福喜悅。

然而,接下來的情境,寫照了媽媽照顧養育小孩混亂忙碌,疲於奔命,甚至偶有瀕臨崩潰感的日常生活。每一場戲的開始,都以早晨媽媽起床後洗完衣服要晾衣服開始,可是天不從人願,每次才剛要晾曬,竟然就打雷下雨了。這荒謬誇張的安排,卻帶來十足的效果,似乎也承載著以氣象轉變隱喻媽媽的心情驟變。日子裡不時有環境外在與內在的風暴來襲,但媽媽永遠以堅強的態勢,把苦和眼淚吞下,頂天立地撐持著家宛如神力女超人一般。

相較於第一版的媽媽頭頂著爆炸頭,碎花裙裝,腰上繫著圍裙,傾向典型家庭主婦式的裝扮;這一版演出中,飾演媽媽的陳雪甄服裝造型改成輕便運動服,且不時會展示出拳擊、拉筋、劈腿等動作,加上發出雄壯凌厲的吼叫,性別氣質向中性移動,這樣的改變是耐人尋味的。我們需要教育孩子破除刻板性別印象,讓性別身分與認同能夠自在流動而不會感覺障礙,所以媽媽的身體形象不再被局限時,對媽媽的生命與自我完成才是體貼的關照。另一方面,戲中也透過哄睡、餵奶等諸多情境,表現媽媽七手八腳照顧三個小孩的忙亂,但最後總能在不失細心妥善的方法中得到解決之道,這是從生活裡的常軌與脫軌中練就的本事,也可以看出媽媽內在豐沛的愛,總為她召喚巨大的力量,可以勇敢去面對一切。

當為人母者總是不斷錘鍊這股力量,實又反映出一個文化現象,為何爸爸在家庭中的教養現場經常是缺席的?在這齣戲中亦然,沒有爸爸的角色,爸爸的不在場,因此更加深了媽媽的辛勞負擔而引人同情,尤其媽媽最後一場戲為了處理下大雨漏水,以及燈泡不亮,一度頹喪坐在地上哀哭,相信這樣的畫面會讓所有觀眾不分男女老少都心疼不捨吧!這齣戲就這樣把媽媽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件與心情轉折,處理得真切又細膩。

三個孩子的部分,角色的刻畫也各有突出特點,時而頑皮機靈,時而瘋狂搞怪,但看見媽媽頹喪坐在地上哀哭,卻也能立刻貼心地去逗媽媽笑,傳遞他們對媽媽的愛。這樣的結尾,彰顯了愛的力量,串起了母子的感情,使得整齣戲所有形體誇飾的背後,都有著穩固的情感支撐。

也不得不說這齣戲的舞台布景,只有幾盞懸垂的掛燈,視覺上的乾淨,讓出更多空間給予表演,比方觀看三個孩子打羽毛球,就能把每一個趣味動作的來回分解看得清清楚楚。回返現實來看,大部分家有三寶的家庭,可能常見玩具散落凌亂,或充塞擁擠的景象,這齣戲反其道而行,不刻意遵循現實,拆解了兒童劇舞台布景常過度俗艷明麗的窠臼常態,在完全寫實複製與非寫實之間取得平衡。對觀眾而言,去接受兒童劇這些點滴的改變,彷彿開啟一盞新燈,從微小的追尋看見開始,再慢慢擴散光能效應,兒童劇場的面貌才能更豐富多元可期。

《親愛的丑寶貝》

演出|魔梯形體劇場
時間|2021/01/30 14:30
地點|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