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地適應的《2021艋舺國際舞蹈節》
4月
27
2021
2021艋舺國際舞蹈節 0471特技肢體劇場《HEY NOW》(曉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64次瀏覽

陳盈帆(2021年度駐站評論人)


本屆艋舺國際舞蹈節(Want to Dance Festival)【1】因疫情多為台灣團隊參展,二十九團於在三天兩夜在七處地點輪番演出。本次有一主題貫串了數件作品,不約而同成為演出互動的物件。幾位編舞家對「繩索」各有所命題,然而也有共通之處。

《絲緒》(Silk)的黑衣獨舞將自身六處和書店綁在一起,將舞作縮限於群書環繞的直角地帶。在萬華糖廍文化園區草地上的《攏係為著你》(Because of You),白衣的兩位舞者綁住彼此的腰,留下兩米多的白棉繩在兩人之間成為實質與象徵的羈絆。《湧升之前》(Upwelling)的重力空間則較前兩者多變,兩位舞者蜷身於長長黑色繩索的兩端,各自被多重線圈圍綁,在天橋下的畸零空間演出。以繩索由短到長來看,《絲》的細繩最短,多為象徵作用,以可掙脫的圈鬆鬆地套在四肢及腦後。他的動作雖限制了範疇以致不能旋轉,但仍可從一面側身抵達另一面,四肢可高舉過頭也可壓低於膝,因此繩結的實際限制不大。探討二十面體【2】並非編舞家的目的,情緒是他表達的主題,但在現場獨白與預錄獨白之間,文本與身體的連動則難以解讀。《攏》的繩索次長,多次利用兩位表演者間拉鋸的力道,將距離及角度的變化透過繩索的線條更加清晰地展現在觀眾眼前。然而,建立幾何圖形變化並非《攏》的目標,此作也走唯心的路線,將情感動機作為動作的動機,兩位舞者依賴、分離、拉扯、離開,最後以氣球象徵放手。但此作未能在限制中探討自由,反倒因為在開放空間受繩索限制行動,微小的身體難以與環境作用,致使觀眾眼前的開闊草地平面化後,舞作也顯得侷限。繩索較長的《湧》,表演的腹地大小在《絲》與《攏》之間,而繩的限制使此作的動作特質與前二作品一致,大多為slow【3】和bound的結合。不過,《湧》在探討分與合,快與慢之間,大多以direct直行且拉長行徑路線,輔以alignment向外開之間往返,使動作多樣但避免了細碎的缺點。再者,《湧》的動機尚有環境與聲音的線索可以仰賴,在往來車輛隆隆的噪音中,水聲與鯨鳴將想像擴大,搭上大提琴則舒緩了都市交通的緊張,舞者彷彿在水中與泥凝和水草遊蕩,即便音響偶爾不良,依然是氣氛營造成功的作品。

以上三者使用了不同質地的繩,但皆未探索繩結與束縛能給予身體的限制或解放。反觀另一作品《與你相愛》(Fall in Love with You),則好好地運用了這點。編舞家利用兩層樓高的雙股長布條,在金屬支架上擴充了他專屬的高空表演空間。攀附而上的表演者須利用長布作為階梯,將自己穿梭於繩結中,他還能下墜,進而在高空顛倒重力,在觀眾的緊張中以優雅從容的笑容引人入勝。另外,使用多種物件,以妝容建立顯著角色,並與觀眾互動並的作品有《看舞練習》(The Dance You Never Understand)和《親愛的,It’s Happening》(Love, it’s Happening)。《看》幾乎是舞蹈式的double act【4】,精準諷刺了當今對舞者的期望,指涉了幾段過去的舞蹈史,還偷吃了近期台灣當紅舞作的豆腐,兩位表演者流暢的運用眾人共享的知識和習慣建立起承轉合,是不容錯過、不正經卻又超正經的內梗佳作。相較於《看》,《親》儼然是柔情嚴肅的作品。《親》以一個已婚女人和一個單身女人尖銳的獨白和舞蹈透露女人於社會中的危險處境,但同時也反覆確認了女人所珍愛的世界。一個母親與一個非母親在討論愛,在天橋上的普通生活景況中,穿著連身大花裙的女人和露出平滑胯下的扮裝女人跳起舞來挑戰自由,他們並不突兀,甚至使我暫時脫離了當下,是氣氛營造相當成功的作品。同樣流露真摯情感的雙人作品還有在天橋下的《HEY NOW》,特技表演者之間的信任抹平了觀眾擔心他們可能受傷的危機,兩人雕琢的線條乾淨優美,肌力拔群,默契十足,幾乎能讓人認為是因身形而區分動作的任務,與性別無異。和《親》一樣,《H》的兩個角色是平等的存在。


2021艋舺國際舞蹈節 0471特技肢體劇場《HEY NOW》(曉劇場提供)

最後,演出人數最多的《Be human成人》運用四位舞者,達到了其他獨舞與雙人作品無法企及的複雜度與氣勢,而四位舞者的技巧一致高明,細部動作與transition都十分細膩,走位及拍數也相當精準。他們成功利用戶外空間的水泥地、石塊、大門等元素達成布景道具的象徵意義,唯有結尾略略保守,或許還能更強烈大膽些。《Be》是於2020年「北北風舞創」比賽獲選的作品,於今年繼續雕琢,是我有幸觀賞的七支作品中完成度最高的一作。令人驚豔的是,此作的編舞家與舞者是藝術節中年齡相對小的團隊,平均十又八歲,尚在就學。能在校園展演之外看見成長中的舞蹈人,對一般觀眾是相當難得的機會。

在艋舺國際舞蹈節呈現的舞作,或是新創作,或是既有作品,無論何種性質,空間都大大地影響了舞作。這些作品在艋舺戶外場地演出,將成為一個特別的戶外版、天橋版、草地版,可能並非作品的原始構想,需改變表演方式以適應此特定環境,也可能限制了依地新創的作品未來於他處展演的適應性。或許因每作品可能於兩處不同環境演出,有多組表演者其實過度解讀了各式空間,規劃了不必要的利用方式,以致結構鬆脫並造成觀眾在開放空間的聚焦速度緩慢。不過,整體來說,舞蹈節可貴地容納了各種資歷的台灣舞作,且策選短版作品為多,是目前其他藝術節未能提供編舞家們的機會。這樣的共時多地演出形式,也給予觀眾高自由度可自選節目。節目之間皆有人員引導,並預留換場以及移動時間。雖然七處腹地接近,但難免因不想重複來回往返而忍痛放棄部份演出,轉而選擇鄰近區塊一網打盡。這倒是給了我不在預期中的驚喜,也就是艋舺國際舞蹈節好玩也難得的地方。


註釋

1、艋舺國際舞蹈節2021於演出外,藝術節期間也一併進行交流活動、PITCH大會以及四組論壇。https://www.wantodancefestival.com/

2、見拉邦動作分析術語。

3、見拉邦動作分析術語。

4、Double act等於comedy duo,於英國及日本特別興盛。

《艋舺國際舞蹈節》

演出|曉劇場
時間|2021/04/16~18
地點|龍山文創基地周邊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由於這些節目多半處於「未完成」的狀態,所以觀看的重點得調整成創意性、可行性、技術性,至於作品最終的結構性、完整性、藝術性,只能暫時予以想像。底下並未依照表演順序,而是觸動我美感刺激的強弱次序,稍微紀錄一下這些片段呈現的內、外樣貌,純屬個人主觀感受,非關作品好壞或未來可能的發展性。(于善祿)
5月
04
2020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